清溪荷韵·第323章 竹影染香解急难,童声匠语启新篇
晨光刚把荷塘的露水晒成碎银,周师傅就蹲在竹篾堆前犯了愁——省美术馆订单要的两百个竹编荷掛件,还差五十根够格的甜竹。他手里攥著根刚劈开的竹条,指尖摩挲著竹纹里的黑斑,眉头拧成了疙瘩:“这竹材不够匀,编出来的荷瓣会歪。”
“周师傅,咋了?”阿杰扛著锄头从后山回来,裤脚沾著泥,“我刚去看了,咱们之前囤的竹材都用完了,后山新砍的那批还没晾透,太湿了容易裂。”周师傅站起身,望著后山的竹林方向嘆气:“美术馆的订单月底要交货,这竹材跟不上可咋整?”
这话被路过的王阿婆听了去,她拄著拐杖凑过来:“后山老樟树下不是有片甜竹林吗?那是你爹当年种的,竹材又韧又匀,就是路不好走。”周师傅眼睛一亮——他倒忘了那片老竹林!当年父亲说那片竹是“传家竹”,要留著做要紧的活计,这些年一直没捨得砍。
“阿婆您提醒得对!”周师傅赶紧回工坊拿竹刀,“阿杰,你跟我去后山,再叫上两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咱们把老竹林的竹砍些回来。”阿杰立刻应下,转身去叫人。没一会儿,三个小伙子扛著砍刀、背著竹筐,跟著周师傅往后山走。
后山的老竹林藏在樟树林深处,露水把竹叶打得沉甸甸的,阳光透过叶缝洒下来,在地上织出斑驳的光影。周师傅走到一棵碗口粗的甜竹前,用手敲了敲竹身,听著清脆的声响点头:“这根好,竹龄三年,不嫩不老。”他握著竹刀,顺著竹节的纹路慢慢下刀,“砍甜竹得顺著纤维走,不然竹条容易劈岔。”
小伙子们学得认真,却还是有个叫小宇的把竹砍歪了。周师傅没责怪,只是接过砍刀示范:“你看,刀要斜著四十五度,力气用在手腕上,不是胳膊上。”说著,刀刃轻轻一旋,竹身“咔嚓”一声断在手里,断面平整得像用尺子量过。
砍好的竹要扛出竹林,路窄得只能容一个人过。阿杰走在最前面,用锄头拨开挡路的荆棘;周师傅走在中间,护著最粗的几根竹;小伙子们跟在后面,互相帮著递竹筐。走了没多远,小宇脚下一滑,差点摔了手里的竹筐,周师傅眼疾手快扶住:“小心点,这竹要是摔断了,又得多砍一根。”
等把竹扛回体验馆,太阳已经升到头顶。周师傅顾不上擦汗,立刻把竹摊在空地上晾晒:“得在阴凉处晾三天,每天翻两次,让水分慢慢散,不然编的时候会变形。”阿杰帮著把竹摆整齐,笑著说:“周师傅,您对这竹比对自家孩子还上心。”周师傅也笑:“这竹是老手艺的根,不上心不行啊。”
与此同时,王婶的蓝染工坊里却起了急。她刚把二十块白布放进染料缸,天就变了脸,乌云滚滚压过来,风里裹著雨意。“坏了!这布要是淋了雨,顏色就了!”王婶赶紧把布从缸里捞出来,拧著水往屋檐下跑。
小雨和几个姑娘正在旁边整理蓝染方巾,见状立刻搬来塑料布:“王婶,咱们搭个临时棚子!”姑娘们有的撑竹竿,有的拉塑料布,王阿婆也提著针线来帮忙,把塑料布的边角缝在竹竿上:“这样牢,雨再大也不怕。”
刚搭好棚子,雨点就砸了下来。王婶把湿淋淋的白布掛在棚子里的竹竿上,用手轻轻抚平布面:“还好赶得及,这些布是要印荷塘图案的,要是了,又得重新染。”小雨递过一块干布:“王婶,您擦擦脸,別著凉了。”王婶接过布,看著姑娘们忙碌的身影,心里暖烘烘的:“咱们村的姑娘们,个个都是好样的。”
下午两点,李老师带著三十个学生准时到了体验馆。孩子们背著小书包,一进院子就被满池的荷吸引住了,有的趴在栏杆上看鱼,有的伸手去摸竹编棚上的竹丝,嘰嘰喳喳像群小麻雀。
“大家安静点,今天咱们要学三样手作,先跟陈爷爷学刻木艺,再跟王婶学扎染,最后跟周爷爷学竹编,好不好?”李老师拍著手喊。孩子们齐声应“好”,跟著陈爷爷往木艺区走。
陈爷爷的木艺台上,摆著三十块磨得光滑的小木片,每块上面都用铅笔描了简单的荷轮廓。“小朋友们,咱们今天刻小荷,先刻瓣,再刻芯,慢慢来,別著急。”他拿起一块木片,握著小刻刀示范,“刀要拿稳,像握铅笔一样,轻轻往下刻。”
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叫朵朵,拿起刻刀却不敢下刀,眼圈红红的。陈爷爷蹲在她身边,笑著说:“朵朵別怕,爷爷握著你的手刻好不好?”他握著朵朵的小手,慢慢在木片上划出第一道纹路:“你看,这不就刻出来了?”朵朵跟著用力,看著瓣的轮廓慢慢显现,脸上露出了笑:“爷爷,我会刻了!”
扎染区里,王婶给每个孩子发了块白布和几根彩色皮筋:“大家把布折成自己喜欢的形状,用皮筋扎紧,扎得越紧,染出来的纹越好看。”一个叫小宇的男孩把布折成了小飞机的形状,王婶笑著说:“小宇真有创意,染出来肯定像蓝天上的飞机。”
竹编区里,周师傅教孩子们编小竹鱼。他把粗竹条截成短节,方便孩子们拿握:“先把竹条折成鱼身子,再用细竹丝编鱼鳞,像给小鱼穿衣服一样。”一个戴眼镜的小男孩编错了鱼鳞,急得要哭,周师傅连忙说:“没关係,咱们把错的地方拆开,重新编,小鱼会更漂亮的。”
等到孩子们拿著自己的手作作品合影时,每个人的脸上都沾著染料或木屑,却笑得格外灿烂。朵朵举著刻好的木荷:“我要把这个送给妈妈,告诉她这是我跟陈爷爷学的!”小宇拿著蓝染小飞机:“我要把这个掛在书包上,让同学都知道清溪村的手作!”
李老师看著孩子们的作品,感动地说:“许先生,苏小姐,太谢谢你们了!孩子们今天不仅学到了手作,还懂得了耐心和坚持,这比什么都重要。”许朗笑著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能让孩子们喜欢老手艺,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
傍晚时分,一辆印著“江南文创”字样的汽车停在了村口。下来两个穿西装的男人,手里提著公文包,径直往体验馆走。“请问是许朗先生吗?”领头的男人递过名片,“我是江南文创的张总监,专门来考察你们的手作,想跟你们谈长期合作。”
许朗连忙把他们请进茶棚,张婶端来荷叶茶和荷。张总监喝了口茶,赞道:“这荷叶茶真香!比我在其他地方喝的都清爽。”他拿起一块荷,剥开荷叶包装:“你们的手作很有特色,荷元素用得很到位,我们想把你们的竹编、蓝染、木艺放进我们的文创连锁店,在全国二十多个城市销售,你们看有没有兴趣?”
许朗和苏晚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惊喜。苏晚拿出產品手册:“张总监,这是我们的產品介绍,有竹编、蓝染、木艺三大类,还可以根据你们的需求定製。”张总监翻著手册,指著竹编屏风说:“这个屏风我们很感兴趣,想放在连锁店的橱窗里做展示,再定製一批小掛件放在店里卖。”
周师傅刚好过来,听到这话连忙说:“屏风我们可以按尺寸定製,小掛件也能保证质量,都是手工编的,每一个都不一样。”张总监点点头:“我相信你们的手艺,明天我让团队来跟你们对接细节,爭取儘快签订合同。”
送走张总监,大家聚在荷塘边的石桌上,分享著今天的趣事。周师傅说:“老竹林的竹晾三天就能用,月底肯定能按时交美术馆的订单。”王婶笑著说:“今天染的布没,明天就能印图案,一点不耽误。”陈爷爷则拿出朵朵刻的小木荷:“这孩子有天赋,下次上课我教她刻小蜻蜓。”
许朗看著大家,拿出一张图纸:“咱们接下来还有个计划,下个月在村里办一场『清溪荷韵手作市集』,邀请周边的手作艺人来参展,再设置体验区,让游客能亲手做手作,你们觉得怎么样?”
“好啊!”大家异口同声地说。王阿婆笑著说:“我到时候做些荷叶包饭和荷粥,摆在市集上卖,让大家尝尝咱们清溪村的味道。”小敏说:“我负责线上宣传,提前在直播间预告,吸引更多游客来。”阿杰则说:“我去搭市集的摊位,用竹编搭,跟咱们的手作配。”
夜幕降临,荷塘里的荷灯亮了起来,映著每个人的笑脸。周师傅坐在竹编棚下,手里拿著一根老竹林的竹条,轻轻摩挲著;王婶把今天染好的白布收进工坊,明天就能印上好看的荷塘图案;陈爷爷则把孩子们刻的木艺作品摆在一起,像看宝贝一样看著。
许朗和苏晚走在回民宿的路上,晚风带著荷香吹过来。“你说,下个月的手作市集会不会很热闹?”苏晚轻声问。许朗握著她的手,笑著说:“肯定会!咱们有这么好的手作,这么团结的村民,还有这么多喜欢咱们的人,市集一定会成功。”
苏晚点点头,抬头看著天上的星星,眼里满是期待。她知道,清溪村的手作故事,还在继续书写新的篇章——这篇章里,有老匠人的坚守,有年轻人的传承,有孩子们的欢笑,还有荷香里的温暖与希望。而这一切,都会像荷塘里的荷一样,年復一年,绽放出最美的光彩,香飘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