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荷韵·第324章 市集筹备多暖意,匠艺巧解定製难
晨光刚漫过荷塘的荷叶,周师傅就坐在竹编棚下的老竹椅上,手里攥著块磨得发亮的竹模板。模板上刻著江南文创要求的“荷韵”logo,线条细得像髮丝——昨天江南文创突然发来消息,说要在两百个竹编荷掛件上印上这个logo,月底交货的日子不变,这可让周师傅犯了难。
“周师傅,这模板刻得咋样?”阿杰端著碗荷叶粥走过来,粥碗里飘著片嫩荷瓣,“苏晚姐说,要是手工印太费劲,咱们可以去镇上借个小型印机,可您又说手工印的有温度。”周师傅接过粥碗,没急著喝,而是用指尖蹭了蹭模板上的纹路:“机器印的太板正,少了点手作的灵气。你看这荷掛件,每一片瓣的编法都不一样,logo也得手工印,才配得上。”
他说著,从竹筐里拿出个刚编好的荷掛件,在背面涂了点调好的米浆——这是王婶教的法子,用米浆混著靛蓝染料,既不容易掉色,又能透出竹编的纹理。周师傅把模板扣在掛件背面,用小木槌轻轻敲了敲,揭开模板时,“荷韵”两个字清晰地印在竹编上,边缘还带著点竹丝的毛边,反而显得格外生动。
“成了!”阿杰忍不住拍手,“周师傅您这手艺,真是绝了!”周师傅笑了笑,把印好的掛件放在竹筛里晾乾:“还得再试几个,掌握好染料的浓度,不然有的深有的浅,不像话。”说著,又拿起一个掛件,重复著涂浆、扣模板、敲印的动作,阳光透过竹编棚的缝隙落在他手上,把每一个动作都镀上了暖光。
另一边的蓝染工坊里,王婶正带著小雨和几个姑娘给白布印荷塘图案。染料是用板蓝根和荷汁调的,顏色比平时浅一些,印在白布上像蒙了层薄雾。“大家印的时候要轻,图案要对齐布的中线,不然染出来的方巾会歪。”王婶拿著木刮板,在一块白布上慢慢刮著染料,“这布是给美术馆订单准备的,一百五十块,一块都不能出错。”
小雨手里的刮板突然滑了一下,染料在布角晕开一小块。她脸瞬间红了,著急地说:“王婶,这布废了……”王婶走过去看了看,笑著拿起剪刀,沿著晕开的边缘剪了个小荷形状:“这不废,咱们把这里改成荷边,反而更別致。你看,手作就是这样,有点小意外,反而能出巧思。”
小雨看著王婶手里的布,眼里重新亮起来:“真的!这样比原来还好看!”她赶紧拿起另一块白布,更认真地印起来,连呼吸都放轻了。旁边的姑娘们也跟著学,要是不小心印歪了,就想著改成小荷叶、小莲蓬,没一会儿,蓝染架上就掛满了带著“小惊喜”的方巾,靛蓝色的图案在晨光里,像把荷塘的一角缩在了布上。
陈爷爷的木艺工坊里,木屑堆得像座小丘。他正给美术馆订单的木艺书籤刻“清溪荷韵”四个字,每一笔都刻得格外认真——书籤的木片是用老樟木削的,带著淡淡的木香,刻字时得顺著木纹走,不然容易劈岔。“陈爷爷,我来帮您磨书籤吧!”朵朵背著小书包跑进来,手里还拿著昨天刻好的小木荷,“李老师说,今天上完手作课,就可以帮著您准备市集的木艺材料了。”
陈爷爷放下刻刀,笑著把磨好的书籤递给朵朵:“好啊,你把这些书籤的边角再磨磨,要像鹅卵石一样光滑,不能扎手。”朵朵点点头,坐在小竹凳上,拿著细砂纸轻轻打磨书籤,小胳膊绷得直直的。陈爷爷看著她认真的样子,从工具箱里拿出块小樟木片,悄悄画了个小荷的轮廓——这是要给朵朵的,昨天她刻坏了一块木片,还偷偷抹了眼泪。
上午十点,江南文创的张总监带著两个设计师来了。他们刚走进体验馆,就被竹编棚下印好的荷掛件吸引了:“这logo印得太有感觉了!比我们设计图上的还好看!”张总监拿起一个掛件,指尖蹭著竹编上的纹路,“手工印的就是不一样,带著竹丝的质感,机器根本做不出来。”
周师傅笑著说:“这掛件的荷瓣,每一片都是手工编的,有的宽点,有的窄点,就像荷塘里的荷,没有两朵一模一样的。logo用米浆混著染料印,既结实,又不挡竹编的纹路。”张总监点点头,又走到蓝染区,看到那些带著“小惊喜”的方巾,忍不住拿起一块:“这荷边是故意做的?太別致了!”
王婶走过来,把小雨印错又改好的方巾递过去:“这是孩子不小心印歪了,我们改成了荷边。手作嘛,难免有小意外,改改就是新样。”张总监接过方巾,仔细看著:“这种『不完美』才是手作的魅力!我们连锁店的橱窗,就要摆这种有故事的手作。”
苏晚趁机拿出市集的筹备方案:“张总监,下个月咱们村要办手作市集,想邀请江南文创来设个展位,既能展示你们的文创產品,也能跟其他手作艺人交流,您看行吗?”张总监眼睛一亮:“当然行!我们正想找机会推广『荷韵』系列,市集是个好机会!我回去就安排人,再带些定製的文创周边过来。”
送走张总监,大家又投入到市集的筹备中。许朗带著几个年轻人去村口的空地搭展位——市集就设在荷塘边的空地上,要搭二十个竹编展位,每个展位都配一张竹编桌和两把竹椅。“展位之间要留一米宽的过道,方便游客走动。”许朗拿著捲尺,一边测量一边说,“舞台就搭在空地中间,周师傅、王婶、陈爷爷到时候在舞台上演示手作,让游客看得清楚。”
阿杰扛著竹条走过来,笑著说:“许哥,咱们的展位要不用蓝染布当帘子?风一吹,布帘晃起来,还能看到荷塘,多好看!”许朗点点头:“好主意!你跟王婶说,让她多染些蓝染布,不仅当展位帘子,还要掛在空地周围的竹竿上,营造点『荷韵满庭』的感觉。”
张婶的小吃区也在筹备——她要在市集上卖荷叶包饭、荷粥、荷,还要新增荷叶茶冻。“这茶冻得用新鲜荷叶煮水,加些藕粉,放凉了才q弹。”张婶一边给李嫂演示,一边说,“到时候在茶冻上放片嫩荷瓣,再撒点桂,又好看又好吃。”李嫂认真地记著,手里的勺子在锅里轻轻搅拌著:“张婶您放心,我肯定学好,到时候帮您招呼游客。”
下午的手作课上,孩子们来得格外早。小宇背著书包,手里还提著个竹筐:“周爷爷,我跟爸爸去后山砍了些细竹条,您看能不能编小竹鱼?”周师傅接过竹条,用手敲了敲,笑著说:“这竹条好,又韧又匀,刚好编小竹鱼给市集当赠品。”
孩子们围在竹编棚下,跟著周师傅学编小竹鱼。小宇学得最快,没一会儿就编好了一条,虽然鱼尾巴歪了点,但他还是举著给周师傅看:“周爷爷,我编好了!市集的时候,我能帮您给游客送小竹鱼吗?”周师傅点点头:“当然能!你编的小竹鱼,游客肯定喜欢。”
朵朵则跟著王婶学扎染小方巾。她把白布折成小荷的形状,用彩色皮筋扎紧,放进染料缸里:“王婶,我想染成渐变色,像荷塘的晚霞一样。”王婶笑著说:“好啊,你先染浅蓝,晾一会儿再染深蓝,就能出渐变效果了。”朵朵按照王婶说的做,等她把方巾捞出来晾乾,展开一看,浅蓝的瓣,深蓝的芯,真像晚霞里的荷,她开心得蹦了起来:“我要把这个方巾送给张总监,谢谢他来咱们村!”
陈爷爷的木艺区里,孩子们都在刻小木牌。一个叫小浩的男孩,想刻一块“荷塘”木牌,却不知道怎么刻荷叶的纹路。陈爷爷蹲在他身边,拿著刻刀示范:“你看,荷叶的纹路是从中心往外散的,刻的时候要轻,一条一条慢慢来。”小浩跟著陈爷爷的样子刻,虽然刻得歪歪扭扭,但眼里满是专註:“陈爷爷,市集的时候,我能在您的展位帮忙吗?我想教其他小朋友刻木牌。”陈爷爷摸了摸他的头:“当然能,咱们的老手艺,就要靠你们年轻人传下去。”
傍晚的时候,许朗接到了省美术馆的电话——刘策展人说,要带几个艺术家来市集,想跟清溪村的手作艺人合作,开发新的手作產品。“刘策展人说,艺术家们想把荷塘的景色画在蓝染布上,再跟竹编、木艺结合,做些高端的手作摆件。”许朗掛了电话,兴奋地跟大家说,“这对咱们来说,是个天大的好机会!能让清溪村的手作,更有艺术价值。”
周师傅放下手里的竹条:“好啊!我可以编些竹编框,让艺术家们在里面画荷塘;王婶的蓝染布,能当画布;陈爷爷的木艺,能做摆件的底座,咱们一起合作,肯定能做出好东西。”王婶和陈爷爷也纷纷点头,眼里满是期待。
夜幕降临,荷塘里的荷灯次第亮起,像撒了满池的星星。体验馆的灯光也亮著,大家聚在竹编棚下,聊著市集的筹备,聊著跟艺术家的合作,每个人的脸上都带著笑容。周师傅拿出刚编好的小竹鱼,分给孩子们:“这是给你们的,市集的时候,咱们一起给游客送惊喜。”
朵朵拿著小竹鱼,举著自己扎染的方巾,笑著说:“我要把方巾掛在市集的展位上,让大家都看看我做的手作!”小宇也说:“我要帮周爷爷编更多的小竹鱼,让每个来市集的游客都能拿到。”
许朗看著眼前的一切,心里满是温暖。他知道,手作市集不仅是展示清溪村手作的机会,更是传承老手艺、连接更多人的桥樑。那些竹编的纹路、蓝染的色彩、木艺的温度,还有孩子们的笑声、村民们的团结,都会在市集上绽放出最美的光彩。
月光洒在荷塘上,荷叶轻轻摇曳,送来满庭荷香。大家坐在竹编椅上,喝著荷叶茶,吃著荷,聊著未来的计划——周师傅想教更多年轻人编“四季荷”,王婶想染更多有荷塘图案的蓝染布,陈爷爷想雕一套“荷塘十二景”的木艺摆件,许朗和苏晚则想把清溪村的手作推向更远的地方。
这一夜,清溪村的灯亮到很晚。荷塘边的荷灯,体验馆的灯光,还有村民们家里的灯火,连成一片温暖的光海,像在为即將到来的手作市集,提前点亮了希望。而每个人心里都清楚,这场市集,不仅是一场手作的盛宴,更是清溪村手作故事的新起点——荷香满庭,匠心不灭,未来还有无数的温暖与惊喜,在等著他们去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