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章 华夏特有的忧患意识
或许有人会说了:粮食官营,老百姓怎么可能没感觉?
稳定的粮价,极大限度的保障了底层百姓的生存,极大幅度的改善了底层百姓的生活,怎么可能会没感觉?
举个例子,就不难发现这个说法,没有哪怕半点夸张的成分了。
——你是一个农人。
你祖父是关中人士,得太祖高皇帝赐田百亩,农宅一座,位于渭北地区。
到你这一代,一百亩地还完好无缺,每年都能稳定贡献三百五十石左右的粮食产出。
去掉十几石的农税,外加总价值十石粮食以内的口赋,每年秋收之后,你手里还能剩下三百多石粮食。
而秋收之后,是粮价最低的时候;
手里的三百多石粮食,你留一百多石过冬,凑个整二百石卖出去,换来的钱到来年开春,却只能买回一百石粮食,甚至更少。
等于说是你辛勤劳动创造的财富,被粮商动动手指头就抢走了一半。
但这笔账,你其实是一直都太在意的。
——因为秋收之后,你这二百石粮食,怎么都能以每石三十钱左右的价格,卖到六千钱的。
虽然开春之后,粮价就会大幅涨到五十钱左右,并一路慢涨到秋收之前的六十钱左右;
但至少这个冬天,你有留下来的一百多石粮食过头,手里还攥着六千钱。
开春了,这六千钱那是几百钱、几十钱的往外拿,一点一点消耗,直到秋收前消耗殆尽。
去年秋收后,粮食按什么价卖的、今年春夏秋三季,又是以什么价买粮食来吃的,你其实并不十分关注。
因为从来都是这个价。
秋收后,天地间都是农民收割的粮食,物以稀为贵,自然就卖不出价;
而开春后,一直到秋收前,粮食越吃越少、越来越稀缺,自然也就越来越贵。
尤其重要的是: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
——秋收后,不止你一家是按三十钱的价格卖粮,而是每一家农民都如此;
开春后,也不止你一家,按五六十钱每石的价格买粮回家吃。
大家都这样,那自然也就不觉得有什么了。
日子还能过下去。
三百多石的收获,冬天吃一百多石,卖出的二百石,经一卖一买就缩水成一百石,也依旧勉强够吃到秋收。
虽然说,那一百石没有缩水的话,这一年就能有一百石粮食的盈余;
但没办法。
谁让你老农,没本事建造粮仓、存储粮食呢?
老农都是这个命;
耕地种粮,劳作一年够吃一年,就已经很好了。
哪敢奢求能有盈余?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在刘荣推行官营粮米,达成粮食市场国有垄断的局面之前,底层农民对粮价的波动,其实是习以为常的。
老百姓早就习惯了在秋收后,以三十钱左右的价格把粮食卖出,再等来年,以五十钱左右的价格买回来吃。
只要维持这个范围——只要秋收后,粮价别跌破三十钱,以及开春后一直到来年秋收,两家别涨到七十、八十钱,老百姓就都是逆来顺受的。
此外,粮食产出的波动,也在影响市场供需关系的同时,让老百姓的生存,始终维持在一种微妙地平衡当中。
——收成正常,三百来石,粮价正常,三十来钱,老百姓一年赚个九千钱;
——大丰收,四百来石,谷贱伤农,粮价下跌,二十多钱,老百姓还是赚个九千钱;
——不丰年,二百多石,谷贵害农,粮价上涨,四十多钱,老百姓依旧赚个九千钱。
就好像无论收成如何,老百姓种出来的粮食,都被一双无形的大手,死死摁在‘每亩地九十钱’的线上。
唯一的区别在于:大丰收的年景,粮食卖价便宜,买来吃也便宜,日子好过;
寻常年景,卖的价格公道,买来吃也不便宜,日子就稍紧吧些;
不丰年,卖的价高,买来吃更是极贵,免不得就要饿肚子。
从上帝视角分析,我们其实不难发现:粮价对底层农户生活的影响,其实是非常明显且直接的。
粮价过高,百姓就是会饿肚子;
粮价过低,百姓也只是少挨饿,却根本无法将粮食的大丰收,转化为腰包的大丰收。
从这就可以得出结论:粮价高低——尤其是秋收后的收购价,与春夏秋三季的零售价,二者之间的价差,更是直接关乎底层民众的生计。
按现如今,少府恒定的,二十六钱每石的收购价、三十钱每石的零售价,老百姓再怎么亏,也根本亏不到哪去。
唯一影响老百姓是否饿肚子的,就成了粮食是否丰收。
多割一石粮,那就是能多卖二十六个大钱;
少收一石粟,那就是要少收二十六个大钱。
多劳多得,或者说是‘粮食多收多得’。
反之,若是二者之间的价差,还维持在曾经那三十钱左右的收购价、五十钱左右的零售价,那老百姓再怎么拼命种地,也是不可能靠种地过上好日子的。
算笔账,其实一切就都一目了然了。
——在过去,你在渭北的一百亩地,年产粮三百五十石,去了税赋还剩三百多石;
过冬留一百多石,卖出二百石,按每石三十钱,能卖六千钱;
来年开春,过冬粮食吃完了,这六千钱却只能买回来一百多石粮食。
一个冬天都吃了一百多石粮食,春、夏,外加秋收前的半个秋天,这一百多石粮食,就免不得要多喝几顿稀的,少吃几顿稠的了。
还有,卖粮所得的六千钱,全拿来买粮吃了,其他的家庭开支,自然也是能免则免。
衣服?
缝缝补补又三年;
油盐酱醋?
能不吃就不吃,实在不行,也尽量少用。
同样的情况,放在刘荣官营粮米后,情况却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还是渭北的一百亩地,还是三百多石的到手产出,还是一百多石留着过冬,二百石凑整卖出。
按照少府内帑恒定的,每石二十六钱的收购价,这二百石粮食,你卖了五千二百钱。
比过去的六千钱少了八百钱;
不过好消息是:这五千二百钱,足够你在来年开春后,从少府内帑买回一百七十多石粮食吃。
二百石,仅仅只缩水为一百七十多石,而不是过去那样的一百一、二十石;
足足多了五十石粮食,旁的不说:饿肚子是肯定不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