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 朕就笑笑不说话
再之后,自然就是先孝景皇帝了。
要说,在先孝景皇帝看来,汉家是个怎样的未来、能传多少代,其实也是要分时期的。
——在太宗孝文皇帝年间,尚还是棋盘侠、混小子的太子启,自然是天正的认为,刘汉社稷能传承千秋万世;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眼界愈发宽阔、政治视野越来越成熟,先帝老爷子其实也已经明白:王朝,并不是凭‘受命于天’四个大字,就能无条件传延千秋万代的。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无疑便是先帝老爷子‘棋盘侠’之诨号的由来,为汉家所招致的那场吴楚七国之乱了。
在当时,关东各路宗亲诸侯,对入继大统的太宗孝文皇帝,纵然是不服、不甘,却也仅仅只是暗下嘀咕两句而已。
唯有确实被太宗皇帝摘了桃子、夺了皇位的齐王一系,对太宗皇帝颇有微词,认为皇位应该属于自己这一脉。
除此之外,其他各路诸侯——淮南系也好,燕、赵、吴、楚也罢,对于太宗孝文皇帝,其实都是没那么强烈的敌意的。
燕、赵没的说,早在吕太后年间,就被夺走了宗庙社稷,要不是太宗皇帝仁慈,他们都无法复家!
对于帮助他们,将燕、赵重新还给自己的太宗孝文皇帝,燕、赵二王由衷感谢也好,形势所迫也罢——总归是要摆出一副‘甘为牛马走’的姿态的。
至于吴、楚,那更没的说。
楚国,本就是太祖高皇帝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一脉,早在太祖高皇帝那一辈,就已经是老刘家的分支了;
连开国皇帝的直系后代都不是,自然也就不存在觊觎神圣、嫉恨太宗皇帝的道理;
吴国更甚。
楚国再怎么说,也是太祖高皇帝封给弟弟的封国,好歹太祖高皇帝那一辈儿,哥儿俩是血脉相连的亲兄弟;
可吴国,却是被太祖高皇帝,封给了哥哥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侄子刘濞,来填补荆王刘贾战死后,汉室东南版图的巨大空缺的。
而且还是因军功而行分封!
与太祖高皇帝一脉的亲缘,甚至比楚王一脉都还要更远一些,吴王显然就更没有眼红太宗孝文皇帝、认为自己才更应该被迎立的道理了。
燕、赵感怀于,或者说是不得不感念太宗皇帝恩德,吴、楚又属于老刘家的远房宗亲,和太宗孝文皇帝根本没有直接利益冲突;
这就导致了这四个诸侯国——尤其是吴、楚二国,一度成为了和长安,和太宗孝文皇帝走的最近的诸侯国。
没有利益冲突嘛!
太宗皇帝要的,是宗亲诸侯认可自己‘入继大统’的合法性,认可自己对汉室的合法统治;
与此同时,太宗皇帝还需要团结关东大部分——至少一般的宗亲诸侯,站在自己这一方,来遏制和自己站在对立面的齐系。
而吴、楚两家远房亲戚,也并不介意以此为筹码,从太宗孝文皇帝手里换取一些实际利益。
比如,矿山开采权,以及钱币铸造权。
这就导致了吴国,曾一度和长安朝堂中央,有过一段羡煞旁人的蜜月期。
凡是吴国提出的申请,太宗孝文皇帝执掌下的长安朝堂,都可谓无所不允;
相应的,每当太宗皇帝需要有‘亲戚’为自己发声时,吴王刘濞也是毫不含糊,将拿钱办事儿的准则贯彻到了极限。
——刘濞,是代顷王刘喜的儿子,与太祖高皇帝的儿子们,即太宗孝文皇帝、齐悼惠王刘肥等平辈。
起兵响应诛吕行动的齐哀王刘襄,都得规规矩矩交刘濞一声:堂叔。
有这个辈分在,刘濞完全可以以长辈的姿态,指责齐王一脉的小子们‘不为人臣’‘不敬君上’。
原本,同为太祖高皇帝之子,且为刘氏嫡脉的淮南王刘长,是能更好的完成这个任务的。
只可惜,刘长自己作死,将太宗皇帝的耐心耗尽,害得自己不得善终。
说起来,当年,淮南王刘长饿死于求车之中,以至于天下一夜之间,便开始传唱起那首‘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米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的童谣是,第一个站出来支持太宗孝文皇帝的,还就是吴王刘濞。
虽然没什么效果,但光是这个态度,便已是没有辜负太宗孝文皇帝的偏爱了。
明白此间种种,其实就不难发现:在太宗孝文皇帝入继大统之后,长安朝堂和关东宗亲诸侯之间的关系,其实是非常微妙的。
一方面,是‘诸侯国’这一实际层面的割据势力,天然就会对统一的中央政府生出敌意——至少是尿不到一个壶里;
另外一方面,太宗孝文皇帝只凭‘憨厚’得以入继大统,又让同为刘氏宗亲的诸侯们多有不服。
——凭啥?
——凭啥是他不是我?
再加上太宗孝文皇帝即位之处,大权被陈平、周勃等诛吕功臣所掌,太宗皇帝自身难保不说,反而还需要这些在外的宗亲诸侯们,在某种层面上‘保障’自己的安全。
对于汉天子个人而言,宗亲诸侯存在的唯一积极作用,便是让意图颠覆社稷的外姓权臣、外戚投鼠忌器;
想造反?
听听老刘家的王爷们答不答应!
看看王爷们的兵,答不答应!
这,就让情况变得非常复杂了。
太宗孝文皇帝自己,一方面要防备那些心怀‘我上我也行’之念的宗亲诸侯,取自己而代之——比如齐系;
另外一方面,太宗皇帝又要尽可能多的拉拢、交好宗亲诸侯,来让他们更好的发挥出‘天子外援’的作用,从而反哺在长安的太宗孝文皇帝,不至于被权臣欺压过甚。
再有,便是‘得位不正’这个说法,太宗皇帝也需要通过团结大多数宗亲诸侯,来进行澄清。
——宗亲诸侯们都说你得位不正,那你即便是顺位继承,也只会是二世胡亥那般,权臣矫诏而立的‘不当立’者;
反之,宗亲诸侯们——至少是大部分宗亲诸侯,都说你得位正,那即便你是李二、朱四,也没谁能说你什么。
说到底,类似这样的政权更迭,只要没有发展到改朝换代的地步——只要还是旧皇族成新天子,那就不关天下人的事儿。
如太祖高皇帝年间,太子是刘盈也好,刘如意也罢——反正都姓刘,老百姓压根儿不在乎。
吕太后年间不就是?
前后换了两个少帝,一个刘恭一个刘弘,底层民众连刘恭咋死的、刘弘咋没的都不知道。
大家只知道:刘恭姓刘,是老刘家的人;
刘弘也姓刘,也是老刘家的人。
到诛吕乱平后,入继大统的,是代王刘恒也好,齐王刘襄也罢——甚至哪怕是淮南王刘长,对绝大多数民众来说,都是无所谓的。
反正都是老刘家的人;
只要坐上皇位的那个屁股,属于一个姓刘的男性,就等于老刘家还坐着天下,汉家还没有亡国。
这就够了。
对于整日为生存而奔波劳碌,根本没空关心‘天下大事’的底层民众来说,没有改朝换代、没有换另外一个姓坐天下,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