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0章 真正的顶级学阀(第二更,求订阅)
“只是提名而已。”
看着报纸上的新闻,顾宪通的忍不住摇头轻叹道:
“这可真够凡尔塞的……”
这个“凡尔塞”一词到底是什么时候流行的,顾宪通并不清楚,但早就流行多年了了,哪怕是作为电话公司的工程师,他也知道其中含意。
“那可是诺贝尔奖,哪怕只是提名,那也是荣誉啊……”
顾宪通在那里感慨着的时候,他并不知道的是,在诺贝尔物理奖委员会有多名委员,已经提名他为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二十年前,在电话公司工作的顾宪通为了改进与通信卫星的通讯,设计并且建立6米号角式接收天线系统,其定向灵敏度高于其他射电望远镜。
当他测量银晕气体射电强度时,发现存在着无法消除的背景辐射,指出波长7.35厘米的微波噪音相当于3.5k黑体辐射。背景辐射的各向同性程度极高,在以后的长时期测量中,还发现没有季节性变化。两年后,他在《天体物理学报》上发表了题为《在4080兆赫上额外天线温度的测量》的论文,宣布了这个发现。
随后,南洋大学的巩嘉良等人在同一杂志上解释道,这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为宇宙大爆炸理论提供了有力证据。
虽然他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但是他的这项伟大发现充满了运气和偶然成分。哪怕是有了这一发现,他并没有投身学术界,而仍然在电话公司做着工程师,偶尔参与卫星等设施的研制。
现在,在看到楚友臣的“提名而已”时,也着实羡慕的很,但也就是羡慕而已,随后,他又继续进行他的研究——视频通话。
早在二十年前,电话公司实验室,就开始研究视频通话,该原型能够通过模拟pstn,也就是公共交换电话网电话线传输图像,1帧/ 2秒。为与会者提供了在另一个地方与其他人进行视频通话的机会。呼叫者不仅可以听到线路另一侧的声音,还可以看到他/她的照片。
但是这种新的通信手段成本太高,大多数人无法接触到。此外,该设备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体积庞大,使用困难等。更重要的是,照片是如此小和模糊。
而作为电话公司的工程师,在过去的十几年中,顾宪通一直在致力于对此进行改进。
“视频摄像机尺寸还是太大了,不可能成为电话的一部分,也就是要解决应用问题……”
思索着的时候,顾宪通想到了互联网,想到了那些相隔万里的“网民”们利用国际互联网在bbs论坛上聊天的一幕。
“互联网!”
顾宪通的眼前一亮,说道:
“如果给电子计算机装上视频摄像机,再和互联网联接在一起,利用互联网进行视频对话呢?”
一个伟大的发明,也是始于伟大的构想。
哪怕就是顾宪通自己都不知道,他的这个构想会酝酿出什么,就像二十年前他发现了宇宙背景辐射一样,虽然为宇宙大爆炸理论提供了有力证据。
但从发现到收获果实却需要二十年。
而视频电话又需要多少年才够取得成熟呢?
但至少,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确实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放下手中的报纸,李毅安笑道:
“楚友臣,我记得他,他的话语不多,性格倒也有点意思。”
“是很有意思,这个“提名而已”真符合他的性格,爸,你记不记得他第一次参加沙龙时,有人说与会的都是博士时,他直接反驳道——谁还不是博士。”
儿子的话,让李毅安哈哈大笑道:
“是的,好像在场的就我们两个不是博士。”
“爸,只要你愿意,全世界所有的大学都愿意授予你博士学位的。”
李奕轩看着父亲,言语中难免带着些许可惜,毕竟父亲本身就是一名科学家,他可以给予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启迪,可是他自己却没有时间进行相应的研究。
“学术界还是非常在意doctor这一头衔,但是……”
摇了摇头,李毅安说道:
“我并不在意这个,头衔并不重要,其实,这个……”
手指点了点报纸上关于楚友臣获得提名的新闻,他说道:
“这个很重要,28年……”
在强调这个时间之后,李毅安接着说道:
“楚友臣用了28年进行理论研究,取得了化学理论上的突破,这是我们科研体制的成功。
在过去的28年中,没有人催他要成果,要应用。这才是我们提供的科研环境,这个环境,并不仅仅只是金钱,更重要的是宽松的学术环境。”
提到宽松的学术环境时,他稍微顿了一下,说道:
“虽然我们看重科学的应用,但是我们不会为了应用而应用,如果我们,把科研切成一年一验收的“项目盒饭”:中期检查、绩效评分、预算执行率,条条索命;论文、专利、转化额,全部都量化。
结果最聪明的脑袋也被逼成“学术农民工”——年底冲kpi,只能做“填空题”,不敢碰“送命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那些诺贝尔奖得主可能连预实验都撑不到:第一年没出sci,就被取消资助;第三年没申请到专利,课题组直接解散。”
读大学的时候,李毅安曾目睹过那些“学术农民工”的生活,一般是青年学者,或者副教授以下在做科研。副教授以上主要是社交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