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荷韵·第367章 夏荷映日谋新局 校企携手谱新篇
六月的清溪村,裹挟著荷风的暑气扑面而来。清晨的荷塘还浮著一层薄雾,碧绿的荷叶托著晶莹的露珠,粉白相间的荷从叶间探出头来,偶有蜻蜓停在苞上,勾勒出一幅鲜活的夏日图景。村委会门前的大槐树下,几位村民正围著公告栏议论,栏上贴著“清溪村非遗博物馆建设招標公告”,红底黑字格外醒目。
“听说这博物馆要把周师傅的老竹刀、王婶的染缸都摆进去?”李大嫂手里拎著刚从荷塘采的新鲜莲蓬,凑到公告栏前仔细看著,“到时候游客来不仅能体验非遗,还能知道这些手艺的来歷,多好啊!”旁边的张叔点点头:“可不是嘛,上次北京非遗博览会上,人家都问咱们竹编有多少年歷史,我都答不上来,有了博物馆就不一样了。”
这时,苏晚抱著一摞文件从村委会走出来,看到村民们热议,笑著走过去:“大家要是对博物馆建设有想法,隨时可以去村委会提建议,许书记说了,这博物馆是咱们全村的事,得让大家都满意。”她顿了顿,从文件里抽出一张宣传单:“另外,下周省理工大学的师生要来咱们村,开展非遗创新设计 workshop,想参加的村民可以报名,到时候能跟著大学生学新设计思路。”
“学设计?我能行吗?”王婶的儿媳小林正好路过,听到这话停下脚步。她嫁来清溪村两年,跟著王婶学荷染也有一年多,总觉得自己染的图案不够新颖。苏晚立刻把宣传单递过去:“当然行!这次来的是设计学院的老师,专门教怎么把传统图案和现代审美结合,比如把荷染印在帆布袋、笔记本上,年轻人肯定喜欢。”小林眼睛一亮,赶紧接过宣传单:“那我报名!我想试试把荷染做在衣服上,说不定能卖得更好。”
消息传开后,村里的手艺人都积极报名。周师傅的徒弟小郑也报了名,他学竹编三年,总觉得竹编產品除了收纳筐、掛件,没什么新样:“我想问问大学生,能不能把竹编和家具结合,比如做个竹编小茶几,放在家里既好看又实用。”许朗看著报名名单,满意地对苏晚说:“这就是咱们和高校合作的意义,让传统手艺接上现代需求,才能走得更远。”
七月初,省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的五名老师和二十名学生如约来到清溪村。村委会把电商服务站旁边的閒置厂房收拾出来,当作 workshop 的场地,里面摆上了竹编工具、荷染顏料和绘图板,墙上还贴满了清溪村非遗產品的照片。开班当天,设计学院的李教授站在台前,手里拿著一个竹编灯笼:“大家看这个灯笼,传统竹编工艺很精致,但造型比较单一。我们这次来,就是和大家一起 brainstorm,让竹编、荷染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场景。”
workshop 分成两个小组,竹编组由周师傅和李教授带队,荷染组由王婶和设计学院的张老师负责。竹编组的小郑第一个提出想法:“现在很多人喜欢露营,咱们能不能做竹编的露营用品,比如小桌子、置物架?”李教授眼前一亮,立刻拿出纸笔画图:“这个思路很好!露营用品需要轻便、耐用,竹编刚好符合,咱们可以把竹编框架做得更轻便,再搭配防水布料的桌面。”周师傅也点头:“竹编的韧性好,承重没问题,就是得把边缘打磨光滑,避免刮伤手。”
另一边的荷染组,小林拿著自己画的荷图案请教张老师:“我想把这个图案印在连衣裙上,但总觉得顏色太浓,不够清新。”张老师接过画纸,指著图案说:“咱们可以用渐变染色的方法,瓣边缘用浅色,中间用深色,这样更有层次感。另外,连衣裙的领口、袖口可以加些小荷叶的刺绣,和荷染呼应。”王婶也补充:“渐变染色需要控制染料的浓度,我教你怎么调染料,咱们可以先在小块布上试试。”
接下来的一周,校企双方每天都泡在 workshop 里,从设计图纸到样品製作,一步步完善想法。竹编组的露营小桌子很快做出了样品,周师傅带著徒弟们用细竹丝编出鏤空的桌面,再用竹条做框架,边缘打磨得光滑圆润,李教授还建议在桌腿底部加上橡胶垫,防止打滑。荷染组的渐变荷连衣裙也有了进展,小林跟著张老师学会了渐变染色,还在连衣裙的裙摆处加了荷叶边,穿上后既清新又显气质。
除了露营用品和服饰,双方还合作设计了一系列文创產品:竹编的手机支架,上面刻著小荷图案;荷染的笔记本,內页印著竹编纹理;还有竹编和荷染结合的收纳盒,外面是竹编框架,里面是荷染布料的內衬。这些样品摆出来后,村民们都讚不绝口,李大嫂笑著说:“这些东西看著就想买,比咱们以前的產品洋气多了!”
workshop 结束那天,省理工大学还和清溪村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约定每学期派师生来村里开展创新设计活动,还会帮助清溪村把设计好的產品推向校园市场。李教授握著许朗的手说:“清溪村的非遗手艺很有潜力,我们会尽全力帮助大家把手艺传承好、创新好,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传统工艺。”许朗也感激地说:“谢谢你们!有了你们的帮助,咱们的『清溪荷韵』一定能走得更远。”
就在校企合作如火如荼推进时,陈阳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之前合作的国际文创公司发来邮件,想邀请清溪村参加下个月在上海举办的国际文创展,还希望能推出针对海外市场的新品。许朗立刻召集村委会成员和手艺人开会,苏晚把国际文创公司的需求整理出来:“对方说海外消费者喜欢简约、实用的產品,还特別提到希望有环保理念的设计,比如可降解材料的包装、可循环使用的產品。”
周师傅首先发言:“咱们之前设计的竹编露营用品就符合环保理念,竹是可再生资源,而且能自然降解。咱们可以再设计几款竹编的家居用品,比如竹编的收纳篮,用来装水果、蔬菜,既环保又好看。”王婶也说:“荷染布料可以做环保购物袋,现在海外很多超市都鼓励用环保袋,咱们可以在袋子上印些简单的荷图案,顏色用浅色系,符合海外消费者的审美。”
苏晚还提出了一个想法:“咱们可以推出『非遗体验包』,里面装著简易的竹编工具和荷染材料,让海外消费者能在家体验非遗製作。比如竹编体验包,里面有预裁好的竹丝、胶水和说明书,教大家编小掛件;荷染体验包,里面有小块白布、染料和画笔,教大家染简单的图案。”陈阳补充:“这个主意好!体验包不仅能卖钱,还能让更多海外朋友了解咱们的非遗手艺,说不定还能吸引他们来清溪村旅游。”
大家一拍即合,立刻开始准备国际文创展的產品。竹编组加班加点製作竹编露营用品和家居收纳篮,周师傅特意挑选了生长三年的楠竹,这种竹材质地坚硬,不易变形,还把竹编產品的表面做了防水处理,方便海外消费者使用。荷染组则忙著製作环保购物袋和非遗体验包,王婶调了浅蓝、浅粉、米白等浅色系染料,印在白色的帆布购物袋上,图案也简化成线条式的荷和荷叶,更符合海外审美。
苏晚还负责设计產品包装,全部採用可降解的牛皮纸和麻绳,上面印著“清溪荷韵”的logo和竹编、荷染的简笔画,既环保又有特色。她还准备了多语言的產品说明书,介绍產品的製作工艺和使用方法,方便海外消费者了解。
八月中旬,许朗带著苏晚、周师傅和王婶来到上海参加国际文创展。清溪村的展位设计得简约又有特色,背景墙是浅色系的荷染布,展台上摆放著竹编露营用品、荷染环保购物袋和非遗体验包,旁边还设置了体验区,让观眾现场体验简单的竹编和荷染製作。
开展第一天,清溪村的展位就吸引了不少人。一位来自美国的採购商拿起竹编露营小桌子,仔细看了看:“这个產品很有特色,轻便又实用,我们超市想引进,不知道能不能定製logo?”周师傅立刻回答:“可以!我们能根据您的需求在產品上刻logo,还能调整尺寸和顏色。”对方高兴地留下联繫方式,约定后续详谈。
另一边的体验区,几位外国观眾正跟著王婶学染荷染手帕。来自法国的艾米丽拿著染好的手帕,兴奋地说:“这太有趣了!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染色方法,手帕上的荷图案很漂亮,我要带回去送给朋友。”苏晚趁机介绍非遗体验包:“如果您喜欢,也可以买一个体验包,在家就能教孩子做荷染,既有趣又能了解中国文化。”艾米丽立刻买了两个体验包:“我要给我的孩子也买一个,让他们感受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
展会期间,清溪村和多家海外採购商签订了合作协议,订单总额超过了两百万元,其中竹编露营用品和荷染环保购物袋最受欢迎。国际文创公司的负责人也来到展位,对清溪村的新品讚不绝口:“这些產品完全符合海外市场的需求,接下来我们会帮你们对接更多海外渠道,让『清溪荷韵』的產品走进更多国家。”
从上海回来后,清溪村立刻投入到订单生產中。村里的手艺人不够,许朗又从邻村招了二十多个村民,经过周师傅和王婶的培训后,也加入到生產队伍中。为了保证產品质量,许朗还成立了质量检查小组,每天对生產的產品进行抽查,確保每个產品都符合標准。
与此同时,非遗博物馆的建设也在顺利推进。施工队已经进场,按照设计图纸开始搭建展厅。苏晚还在忙著收集展品,她从周师傅家徵集到了用了三十年的老竹刀,从王婶家收集到了最早的染缸,还找到了村里老人传下来的竹编、荷染老物件,这些都將在博物馆里展出。她还计划在博物馆里设置互动屏幕,播放清溪村非遗手艺的製作视频和发展歷程,让游客能更全面地了解非遗文化。
九月初,高校的第一批实习学生来到清溪村。他们有的跟著周师傅学竹编,参与订单生產;有的跟著王婶学荷染,帮忙製作环保购物袋;还有的跟著苏晚做產品设计,为接下来的双十一电商节做准备。学设计的学生小吴提出,要为双十一设计一款“荷塘月色”主题的礼盒,里面包含竹编灯笼、荷染手帕和荷香酥:“双十一很多人买礼物送朋友,这个礼盒既有非遗元素,又有美食,肯定受欢迎。”苏晚觉得这个想法很好,立刻组织团队开始设计礼盒包装和產品搭配。
十月的清溪村,荷塘里的荷虽然谢了,但莲蓬掛满了枝头,村民们忙著採摘莲蓬,製作莲子干。李大嫂的点心工坊也开始为双十一做准备,除了传统的荷香酥,还研发了低的荷叶糕、莲子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她笑著说:“去年双十一荷香酥卖了一千多盒,今年有了新品,再加上大学生设计的礼盒,肯定能卖得更好!”
十一月初,清溪村的双十一备战进入衝刺阶段。电商服务站里,苏晚带著几个大学生和村民忙著装修网店,上传新品图片和介绍;仓库里,陈阳指挥著村民整理货物,把竹编產品、荷染產品和点心分类摆放,做好发货准备;村里的包装区,二十多个村民正在包装“荷塘月色”礼盒,每个礼盒里都放著一张手写的贺卡,上面印著荷塘的图案。
双十一当天,清溪村的网店订单量节节攀升。“荷塘月色”礼盒一上线就卖出了三百多盒,竹编露营用品和荷染环保购物袋也卖得很火爆。苏晚盯著后台数据,脸上满是兴奋:“截止到中午,订单已经突破五千份了,比去年同期多了两倍!”陈阳也忙著协调物流,確保订单能儘快发出:“快递公司已经派了专门的车辆来收快递,咱们爭取三天內把所有订单发完。”
接下来的几天,村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包装区的村民从早到晚不停地包装,电商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忙著处理订单和客服諮询,物流车每天都要跑两趟,把包裹运往全国各地。周师傅和王婶也没閒著,每天都去生產车间检查產品质量,確保没有不合格的產品流入市场。
双十一结束后,清溪村的网店销售额突破了三百万元,创下了歷史新高。不少客户在评论里留言:“竹编露营桌很实用,质量很好”“荷染环保袋太好看了,已经推荐给朋友”“荷塘月色礼盒包装精致,送朋友很有面子”。苏晚把这些好评整理出来,贴在村委会的公告栏上,村民们看到后都格外自豪。
十二月初,非遗博物馆终於建成了。博物馆分为竹编展厅、荷染展厅和文创展厅三个部分,竹编展厅里摆放著周师傅的老竹刀、不同年代的竹编產品,还有竹编製作的工具和流程介绍;荷染展厅里展示著王婶的染缸、各种顏色的染料,以及荷染的歷史和工艺;文创展厅里则摆放著清溪村近年来研发的新品,包括校企合作设计的露营用品、国际文创展的產品和双十一的爆款礼盒。
开馆当天,村里举行了热闹的开馆仪式。省理工大学的李教授、国际文创公司的负责人都赶来参加,还有不少游客特意来参观博物馆。一位来自南京的游客在竹编展厅里驻足良久,感慨地说:“没想到竹编有这么多学问,从工具到工艺都这么讲究,清溪村能把这门手艺传承下来,太不容易了!”许朗笑著说:“这只是开始,我们还要把博物馆打造成非遗传承基地,让更多人来学习和了解非遗手艺。”
开馆仪式结束后,许朗召集村委会成员召开了年度总结会。他看著桌上的成绩单,脸上满是欣慰:“今年咱们村的集体经济收入突破了八百万元,比去年增长了百分之五十;非遗產品不仅卖到了全国,还走出了国门;和高校、企业的合作也越来越深入,非遗创新有了新方向。”他顿了顿,看向苏晚和陈阳:“明年咱们的重点是推进荷塘生態观光园的建设,增加游船、垂钓等项目,还要继续深化校企合作,研发更多新品,让『清溪荷韵』的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
苏晚也补充道:“明年我们计划和旅行社合作,推出『非遗体验游』线路,让游客来村里不仅能参观博物馆,还能体验竹编、荷染製作,住民宿、吃农家菜,带动村里的旅游收入。”陈阳也说:“我们还要优化物流体系,和快递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发货效率。”
窗外,夕阳正缓缓落下,金色的余暉洒在荷塘上,虽然荷叶已经枯黄,但水下的莲藕正在积蓄力量,等待来年春天的绽放。许朗看著窗外的荷塘,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清溪村就像这荷塘里的莲藕,在非遗传承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扎根、生长,未来一定会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让“清溪荷韵”的品牌响彻更多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