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荷韵·第365章 景区创a谋升级 业態创新破淡局
深秋的清溪村,荷塘褪去了盛夏的繁盛,荷叶虽已泛黄却仍擎著残荷,反倒添了几分诗意。村委会的会议室內,陈阳正对著一叠厚厚的申报材料发愁,桌上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创建指南被翻得卷了边。“许书记,这申报要求太细了,光『游客中心功能完善』这一项,就需要母婴室、医疗点、多语种导览,咱们现在的接待中心根本达不到標准。”
许朗指尖敲击著桌面,目光落在墙上的清溪村规划图上:“创a是咱们升级的必经之路,硬体必须补。县农业农村局不是说有专项拨款吗?先把这笔钱用在刀刃上。游客中心扩建工程马上启动,母婴室和医疗点就设在一楼东侧,再採购一批智能导览屏,支持扫码查路线、听讲解。”他转头看向苏晚,“你对接设计公司,按『荷塘文化』主题装修,导览图要用荷染布料做底,突出咱们的特色。”
苏晚立刻拿出手机记录:“我明天就联繫之前的林老师团队,他们做过文旅空间设计,肯定能把荷元素融进去。对了,景区標识系统也得换,现在的牌子太简陋,得换成防腐木材质,刻上竹编纹,和村里的风格统一。”
周师傅突然推门进来,手里拿著几根打磨光滑的竹料:“听说要做新標识,我带著作坊的年轻人试试?竹製標识比防腐木更有咱们村的味道,还能省点成本。”许朗眼前一亮:“太好了!周师傅,您负责標识牌的製作,苏晚提供设计图,咱们的標识系统要做到『一步一景,一牌一艺』。”
消息传开后,村民们主动加入创a筹备。李奶奶带著老姐妹们缝製母婴室的被褥,用的都是自家织的土布,还绣上了小巧的荷图案;王婶组织荷染工坊的人赶製导览图背景布,靛蓝色的布料上晕染著浅绿荷影,格外雅致;村医老杨则整理出医疗点所需的药品器械,保证游客突发不適时能及时处置。
半个月后,游客中心扩建工程完工。新落成的接待中心外墙用竹编装饰,门口摆著周师傅团队做的竹製荷雕塑,进门就能看到荷染布料铺就的导览台,智能导览屏循环播放著清溪村的vr宣传片。母婴室里,土布被褥散发著阳光的味道,婴儿护理台、温奶器一应俱全;医疗点的药柜是竹製的,老杨正调试著新採购的血压仪:“这下游客有个头疼脑热,再也不用跑镇上去了。”
县文旅局的验收组来检查时,组长王科长对著导览屏频频点头:“这智能导览做得好,还能显示荷塘期、体验课排期,比单纯的路线介绍实用多了。標识系统更是亮点,竹编工艺和乡村氛围完美融合,这可是加分项。”
就在创a工作稳步推进时,苏晚发现了新的问题。进入十月下旬,游客量明显减少,电商后台的订单量也降了三成。“许书记,咱们的產品太依赖夏季荷塘景观了,一到秋冬就成了淡季,再不想办法,年底的收入要受影响。”她把销售数据报表推到桌上,上面的下滑曲线格外刺眼。
许朗皱起眉头,想起之前看到的淳安县发展报告,里面提到“通过四季活动打破季节限制”的思路 。“咱们得打造秋冬特色项目。荷塘虽然谢了,但莲子、莲藕都是宝贝,不如搞个『荷塘秋收节』,让游客体验挖藕、剥莲子,再推出莲藕宴、莲子甜品。”他看向陈阳,“你联繫周边城市的旅行社,包装『秋冬养生研学线』,主打农事体验和健康饮食。”
陈阳立刻拿出手机联繫合作方:“我之前对接的江南旅行社正好在推秋冬乡村游,他们说现在城里人特別喜欢原生態农事体验。挖藕工具得提前准备,还要请村里的老把式当教练。”
李大嫂闻讯赶来,手里拿著新擬的菜谱:“我琢磨了几道莲藕菜,莲藕排骨汤、桂糯米藕、炸藕夹,再用莲子做银耳莲子羹、莲子糕,保证游客爱吃。还能搞个莲藕美食体验课,教大家做藕粉丸子,现做现吃。”
“荷塘秋收节”的消息通过新媒体矩阵发布后,很快吸引了大批游客。周末的荷塘边,穿著防水服的游客跟著村民学挖藕,泥浆溅满裤腿也笑得开心。“没想到挖藕这么累,不过刚挖出来的莲藕真甜,生吃都脆生生的!”一位来自市区的游客举著沾泥的莲藕说道。旁边的莲子加工区,孩子们正跟著王婶剥莲子,白嫩的莲子堆了满满一盘子,有的直接塞进嘴里,甜得眯起眼睛。
餐饮区里,李大嫂的莲藕宴供不应求。桂糯米藕色泽红亮,藕孔里的糯米软糯香甜;炸藕夹外酥里嫩,配上荷叶粉调的蘸料格外爽口。不少游客吃完还打包藕粉、莲子干,李大嫂笑著说:“这周末卖了两百多斤藕製品,比平时翻了三倍!”
陈阳带来的研学团队更是热闹,学生们跟著村民挖藕、磨藕粉,还参观了莲藕深加工车间。“原来莲藕不仅能做菜,还能做藕粉、藕,甚至藕粉面膜。”一位学生在日记里写道,“清溪村的秋天,比夏天更有味道。”
就在秋冬旅游渐入佳境时,林老师带著团队再次来访,带来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现在『微短剧+文旅』特別火,咱们可以拍一部以清溪村为背景的微短剧,把荷染、竹编、莲藕美食都融进去,既能宣传非遗,又能吸引游客。”他打开手机,播放了《一碗泉州之薑母鸭》的片段,“你看,这部剧把美食和景点结合,带动了当地旅游热潮。”
许朗看得眼睛发亮:“这个主意好!咱们的故事就围绕『非遗传承』展开,主角可以是返乡创业的年轻人,遇到竹编、荷染技艺传承的难题,最后通过创新让老手艺焕发新生。这样既能展示技艺,又能体现清溪村的发展变化。”
苏晚立刻著手策划剧本:“主角就让村里的年轻人阿明演,他本来就是学设计的,返乡跟著周师傅学竹编,亲身经歷过技艺创新。周师傅、王婶都可以本色出演,这样更真实。”她顿了顿,“剧本里要加些细节,比如周师傅用ai设计竹编图案,王婶教游客染布,李大嫂做莲藕宴,把咱们的特色项目都串起来。”
拍摄过程中,村民们都成了“群演”。荷塘边,挖藕的村民配合镜头摆出劳作的姿势;竹编作坊里,周师傅放慢动作演示编织技巧,手指翻飞间,竹丝变成了精致的荷;荷染工坊里,王婶讲解“三染三晒”的工艺,游客们的笑声成了最自然的背景音。
微短剧《清溪荷韵》在抖音、视频號上线后,很快火了起来。第一集就收穫了十万点讚,评论区里满是“想去清溪村学竹编”“莲藕宴看起来好香”的留言。江南旅行社反馈,諮询秋冬研学线的人多了一倍,还有游客专门衝著剧中的“ai竹编定製”来村里体验。
“没想到一部小短剧这么管用!”陈阳拿著后台数据衝进村委会,“昨天的电商订单里,有三成备註『看短剧来的』,竹编荷掛件卖断货了,周师傅他们正连夜赶工呢。”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 101 看书网解书荒,1?1??????.???超实用 】
许朗笑著点头,又拿出一份文件:“这是县文旅局发来的『非遗进商场』活动邀请,下个月在市区的万象城办展演,让咱们带竹编、荷染项目去现场展示。这是宣传咱们品牌的好机会,还能对接商场的文创专柜,拓展销售渠道。”
苏晚立刻报名:“我带荷染工坊的人去做现场扎染演示,再准备些迷你荷染手帕当伴手礼。周师傅可以现场表演竹编快技,编些小掛件送给观眾,肯定能吸引人气。”周师傅搓著手笑道:“没问题!我再教阿明编几个商场装饰用的大竹编画,把清溪村的荷塘美景搬进商场。”
展演当天,万象城的非遗展区被围得水泄不通。周师傅的竹编摊位前,观眾看著他一分钟编出一朵竹荷,纷纷拍手叫好;王婶带著姐妹们演示荷染,白色的方巾在染缸里搅动几下,就晕出淡淡的青蓝,孩子们踮著脚爭抢刚染好的手帕。商场负责人找到许朗,当场签订了文创专柜合作协议:“你们的產品太有特色了,下个月就能进驻我们的文创区,春节前肯定能大卖。”
就在大家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时,一场冷空气突袭,荷塘结了薄冰,游客量再次下滑。苏晚看著冷清的体验区,有些发愁:“冬天太冷,户外项目没法搞,室內体验又吸引不了太多人,这淡季可怎么熬?”
许朗想起淳安县用“冬围炉”等项目激活淡季市场的做法 ,又结合抖音上看到的“情绪价值营造”思路,心里有了主意:“咱们搞『清溪暖冬季』,主打『慢生活疗愈』,把室內体验做深做精。竹编作坊改造成『竹韵茶舍』,游客可以编竹器、品荷香茶;荷染工坊推出『暖冬扎染』,用温水染色,再提供烘乾服务;接待中心的閒置空间改造成『围炉议事厅』,摆上炭火盆,提供烤红薯、煮莲子,让游客能坐下来聊天休息。”
他转头对陈阳说:“精准定位客群,重点推『都市疗愈周末游』,针对30岁左右的上班族,包含民宿住宿、非遗体验、围炉夜话,再送一份荷香伴手礼。用新媒体矩阵宣传,突出『逃离喧囂、温暖治癒』的卖点。”
陈阳立刻对接民宿和摄影团队,拍摄了一组“清溪暖冬”宣传图:竹韵茶舍里,阳光透过竹窗洒在茶具上,游客捧著刚编好的竹杯垫微笑;围炉议事厅中,炭火盆上的红薯冒著热气,莲子茶的香气仿佛溢出屏幕。这些图片在小红书、抖音发布后,很快登上本地旅游热搜,预约电话接连不断。
“清溪暖冬季”推出的第一个周末,村里就迎来了五十多位“疗愈游客”。竹韵茶舍里,周师傅教大家编竹製茶杯套,伴著荷香茶的清香,游客们慢慢悠悠地编织,没人催著赶进度;围炉议事厅中,几位上班族围著炭火盆烤红薯,聊著工作的烦恼,村民们坐在旁边听著,偶尔插几句家常,气氛格外温馨。
一位来自上海的游客在留言本上写道:“在清溪村的两天,没有闹钟,没有会议,编编竹器,喝喝茶,感觉整个人都放鬆了。这里的冬天,比想像中更温暖。”
这天下午,县文旅局王科长带著几位专家来考察,正好赶上“围炉夜话”。看著游客和村民其乐融融的场景,王科长讚不绝口:“你们这淡季运营做得太有特色了,既利用了现有资源,又抓住了游客的情绪需求,值得在全县推广。”他拿出一份文件,“对了,你们的3a景区申报材料通过初审了,下个月进行现场评审,好好准备。”
消息传来,村民们更有干劲了。阿明给竹韵茶舍加了竹编灯笼,晚上点亮后暖黄的光格外温馨;李大嫂研究出了“烤莲子糕”,外酥里嫩,成了围炉必备;王婶给荷染作品加了保暖包装,方便游客带走。
现场评审那天,专家们沿著荷塘边的生態步道漫步,看著竹製標识牌上的导览信息,听著智能导览屏里的讲解,频频点头。在竹韵茶舍,专家们亲手编了竹杯垫,品尝了荷香茶;在围炉议事厅,烤红薯的香气让大家讚不绝口。评审组组长说:“清溪村的创a不是简单的硬体升级,而是把文化、体验、服务融在了一起,有温度、有特色,完全符合3a景区標准。”
一周后,清溪村正式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揭牌仪式那天,村里热闹非凡,县领导亲自授牌,媒体记者围著许朗採访。“清溪村的成功,在於始终坚持『农业为基、文化为魂、旅游为径』,既保住了乡村的根,又走出了创新的路。”许朗举著牌匾,看著围观的村民,眼里满是笑意。
揭牌仪式结束后,上海那家合作企业的代表找上门来,手里拿著一份新的合作协议:“我们公司想和你们深度合作,把『清溪荷韵』的竹编、荷染產品纳入企业文创体系,还要组织员工来这里搞『非遗团建』。”
许朗接过协议,和对方握手:“欢迎!我们不仅能提供团建服务,还能根据你们的需求定製文创產品,用ai技术把企业理念融入竹编、荷染作品中。”
夕阳西下,暖冬的阳光洒在“国家3a级旅游景区”的牌匾上,折射出金色的光芒。竹韵茶舍里,周师傅还在教游客编竹器;荷染工坊中,王婶正晾晒著新染的布料;围炉议事厅內,炭火盆依旧温暖,莲子茶的香气飘向远方。
苏晚拿著刚接到的订单,笑著跑向许朗:“许书记,春节的『非遗年货节』订单来了,有五百份竹编年货礼盒,三百份荷香酥,还有二十个团建团队预约!”
许朗望著村里的裊裊炊烟,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清溪村的故事还在继续,这朵绽放在乡村振兴路上的“荷”,必將在春夏秋冬的轮迴中,绽放出更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