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荷韵·第330章 槐影织就乡愁意,靛色晕开岁月痕
阿杰望著竹编上渐渐成形的老槐树,指尖不自觉地摩挲著身旁堆叠的竹丝,忽然想起小时候总在槐树下捡槐的日子。那时周师傅的父亲还在,常坐在槐树根上教孩子们编简单的竹蚂蚱,竹丝在老人粗糙的掌心里翻飞,转眼就能蹦出一只带著槐叶纹路的小玩意儿。
“周师傅,您编这老槐树的时候,是不是也想起以前的事了?”阿杰轻声问。周师傅的手指顿了顿,目光落在竹编上刚编好的一片槐树叶上,眼底泛起一层温软的光:“可不是嘛。你小时候总在这槐树下追著我爹要竹蚂蚱,他编到第三只,你就能把第一只的腿给玩断。”说著,周师傅忍不住笑了,指尖的竹丝却没停,又一片槐树叶顺著树枝的弧度“长”了出来,叶脉的纹路细得像蛛丝,却根根分明。
阿杰也跟著笑,伸手拿起一片刚剪好的细竹丝,学著周师傅的样子试著编树叶。这次他格外小心,竹丝泡得够久,手指轻得像拈著一片羽毛,可刚把竹丝穿进底架,还是歪了半分。“別急,”周师傅放下手里的活,凑过来帮他调整竹丝的角度,“编槐树的叶子,得跟著树枝的长势走,左边的叶子往左上斜,右边的往右上斜,这样才像风吹过的样子。你看村口那棵老槐树,哪片叶子是乱长的?”
阿杰顺著周师傅的话望向棚外,晨光已经把村口的老槐树染成了金褐色,树枝斜斜地伸向天空,叶子在风里轻轻晃著,果然像周师傅说的那样,每一片都有自己的方向。他深吸一口气,重新拿起竹丝,这次不再盯著手里的竹丝,而是想著槐树叶在风里的模样,指尖跟著心里的画面动,竹丝竟真的顺顺利利地编了进去,虽然不如周师傅编的精致,却也有了几分自然的意趣。
“这就对了,”周师傅拍了拍他的肩膀,“做手艺不光要练手上的功夫,还要把心放在东西上。你把老槐树的样子记在心里,编出来的树叶才会有魂。”他说著,拿起竹刀在刚编好的树干上刻了一道浅浅的纹路,“这是去年颱风刮出来的疤,当时村里人都以为树活不成了,结果第二年春天又发了新芽。把这些细节编进去,看的人才能想起这棵树的故事。”
阿杰盯著树干上的疤痕,忽然觉得手里的竹编不再是一件展品,而是装著清溪村几十年时光的匣子。他拿起竹刀,学著周师傅的样子,在自己编的那根树枝上刻了一个小小的鸟巢——那是去年春天,他在槐树上发现的,里面还住著三只小麻雀。周师傅看到了,眼里满是讚许:“好小子,懂了就好。咱们编的不是竹编,是清溪村的日子。”
竹编棚里的竹丝轻响还在继续,蓝染工坊里的靛蓝水汽却已经浓得像化不开的雾。王婶站在染料缸前,手里提著一匹刚浸好的白布,布上印著的荷图案已经隱约可见,只等晒乾后就能显出清晰的轮廓。小雨蹲在旁边,正把晒好的蓝染布叠成整齐的方块,每叠一块,都要仔细检查布面上的顏色是否均匀。
“王婶,您看这块布,这边的荷顏色好像深了一点。”小雨举起一块蓝染布,指著瓣的边缘说。王婶放下手里的布,凑过去看了看,又摸了摸布面的湿度:“昨天下午晒的时候,这边被云彩遮了会儿,没晒透,顏色就深了点。不过没关係,咱们可以在深的地方再印一层浅一点的荷纹,既能遮住色差,又能让荷看起来更立体。”
小雨眼睛一亮,赶紧拿起小本子记下来:“这样也行?那要是布上沾了灰,染出来有白点怎么办?”王婶笑著拿起一块有小瑕疵的蓝染布,布角上有个米粒大的白点:“你看这块,当时我发现沾了灰,就用细毛笔蘸著淡靛蓝顏料,在白点上画了一只小蜻蜓,现在看起来是不是像蜻蜓落在布上?”
小雨凑过去细看,果然,白点变成了一只振翅的小蜻蜓,翅膀上还能看到细细的纹路,和旁边的荷配在一起,倒像是一幅小画。“太妙了!”小雨忍不住感嘆,“王婶,您怎么什么办法都想得到啊?”王婶拿起木勺,轻轻搅动著染料缸里的水,靛蓝色的水波一圈圈散开:“做蓝染做了几十年,什么情况没遇到过?刚开始也慌,后来慢慢就知道了,办法总比问题多。就像荷塘里的荷,遇到暴雨会弯,但雨停了总会直起来。”
正说著,村里的快递员骑著三轮车来了,车斗里装著一个大大的纸箱。“王婶,您订的新靛蓝染料到了!”快递员把纸箱搬到工坊门口,王婶赶紧擦乾手去接。打开纸箱,里面是几袋密封好的靛蓝粉末,还有一张说明书。“这次的染料是许朗帮我找的,说是进口的,染出来的顏色更鲜亮,还不容易褪色。”王婶拿起一袋染料,对著光看了看,粉末细得像麵粉,泛著淡淡的蓝光。
小雨赶紧帮著拆包装,把染料倒进准备好的瓷盆里,再加入温水搅拌。靛蓝色的粉末遇水后迅速化开,水慢慢变成了深靛蓝,还带著一股淡淡的草木香。“这味道比咱们以前用的染料好闻多了!”小雨凑过去闻了闻,忍不住说。王婶点点头,用木勺舀起一点染料水,滴在白布上:“等水凉了,咱们试试染一块小布,看看顏色怎么样。要是好,就用它染这次展会上要掛的大横幅。”
工坊外的晾布架上,已经掛满了染好的蓝染布,有的印著荷,有的印著荷叶,还有的印著荷塘里的小鱼。风一吹,布面轻轻飘动,靛蓝色的影子落在地上,像一片缩小的荷塘。小雨看著这些蓝染布,忽然想起苏晚说的展区布置方案:“王婶,苏晚姐说互动体验区要让您现场演示蓝染,到时候咱们要不要带点小布块,让观眾自己试试印图案?”
王婶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咱们可以准备些正方形的小布块,再刻几个简单的荷、荷叶模具,让观眾自己动手印,印好的布块还能让他们带走当纪念。这样一来,他们不仅能看到蓝染,还能亲手做蓝染,肯定能记住咱们清溪村的手艺。”她说著,拿起一块小布块,在上面比量著:“就这么大,巴掌大的一块,方便携带,也容易印。”
小雨赶紧记下王婶的话,又想起陈爷爷的木艺工坊:“对了王婶,昨天我去陈爷爷那里,看到朵朵雕了好多小木牌,有荷形状的,还有荷叶形状的,特別好看。陈爷爷说要把小木牌串起来掛在展区里,到时候咱们的蓝染布和他的小木牌掛在一起,肯定特別好看。”
王婶笑著点头:“那可不!你陈爷爷的手艺,在咱们村里也是数一数二的。他雕的小木牌,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样子,不像机器做的,千篇一律。咱们的蓝染布也是,每一块都有自己的顏色,就算是同一种图案,染出来的顏色也会有点不一样,这就是手作的好处,带著人的温度。”
木艺工坊里,木屑的味道混著淡淡的松木香,飘满了整个屋子。陈爷爷正坐在靠窗的位置,手里拿著一把细刻刀,雕著一块巴掌大的木牌。木牌上要雕的是清溪村的荷塘全景,虽然小,却要把荷塘里的荷、荷叶、游船都雕出来。他的眼睛离木牌很近,眉头微微皱著,刻刀在木牌上轻轻移动,每一刀都精准得像用尺子量过。
朵朵坐在旁边的小凳子上,手里拿著一块刚打磨好的木牌,正准备雕图案。她这次要雕的是周师傅的竹编棚,棚子的竹架、里面的竹丝,还有周师傅编竹编的样子,都要雕在小小的木牌上。“陈爷爷,您看我画的草图行不行?”朵朵举起手里的铅笔草图,上面画著一个小小的竹编棚,棚子里有一个弯腰编竹编的人,旁边还放著一堆竹丝。
陈爷爷放下刻刀,接过草图仔细看了看,又指了指草图上的竹编棚:“棚子的竹架要雕得粗一点,这样才显得结实。你周师傅编竹编的时候,腰是弯著的,肩膀会有点耸,你把这个细节加上,人物就更像了。”他说著,拿起铅笔在草图上轻轻改了几笔,原本有些呆板的人物瞬间就生动了起来。
朵朵赶紧照著陈爷爷改的草图,在木牌上用铅笔轻轻画了轮廓。她画得很认真,每一根竹架的线条都画得很细,生怕画错了。画完后,她拿起刻刀,小心翼翼地沿著线条雕起来。刻刀在她手里还是有点沉,但比刚开始的时候稳多了。她先雕竹编棚的架子,再雕棚子里的周师傅,最后雕旁边的竹丝堆。
雕到周师傅的手指时,朵朵犯了难。手指太细了,稍微用力就会雕断。她皱著眉头,手里的刻刀迟迟不敢落下。陈爷爷看到了,放下手里的活走过来,蹲在她旁边:“別慌,雕细的地方,要用刀尖轻轻刮,而不是用刀刃砍。你看,像这样。”他拿起自己的细刻刀,在木牌上轻轻颳了几下,一根细细的手指就慢慢显了出来,还能看到指节的纹路。
朵朵学著陈爷爷的样子,用刀尖轻轻刮著木牌。这次她不再用力,而是让刻刀顺著木纹走,手指的轮廓慢慢清晰起来。虽然不如陈爷爷雕的精致,但也能看出是一根正在捏著竹丝的手指。“陈爷爷,我雕出来了!”朵朵兴奋地举起木牌,眼睛里满是笑意。
陈爷爷接过木牌看了看,眼里满是讚许:“不错,进步越来越快了。你看,只要肯用心,就没有雕不好的东西。咱们这次带去展会的小木牌,要的就是这份用心。每一个小木牌都有一个故事,有的是周师傅编竹编,有的是王婶染蓝染,还有的是村里的孩子追荷灯。观眾看到这些小木牌,就能知道咱们清溪村的日子是什么样的。”
他说著,拿起自己刚雕好的荷塘全景木牌,木牌上的荷层层叠叠,荷叶舒展著,还有一艘小小的游船漂在荷塘里,船上还雕著一个小小的人。“你看这游船,船上的人是许朗,他上次帮咱们拍手作视频的时候,就坐在游船上。把他雕进去,也是对他的感谢。”陈爷爷指著木牌上的小人,笑著说。
朵朵凑过去看,果然,小人的穿著和许朗平时穿的衣服很像,手里还拿著一个小小的相机。“陈爷爷,您太细心了!”朵朵忍不住说。陈爷爷摸了摸她的头:“做手艺就要细心,一点小小的细节,就能让东西变得不一样。就像你雕的周师傅,多了一个弯腰的动作,就比原来像多了。”
正说著,老支书推门走了进来,手里拿著一个用红布包著的东西。“老陈,我给你带了个好东西。”老支书把红布包放在桌上,慢慢打开,里面是一把老旧的刻刀,刀身已经有些锈跡,但刀刃还是很锋利。“这是你爹当年用的刻刀,我在老房子的抽屉里找著的。你看看,还能用不?”
陈爷爷看到刻刀,眼睛一下子就亮了。他小心翼翼地拿起刻刀,用手指轻轻摩挲著刀身,上面还能看到模糊的“陈”字。“这把刀,我爹当年就是用它雕了村里的第一块木牌,是给老支书的爹雕的,上面雕的是荷塘里的荷灯。”陈爷爷的声音有些哽咽,手里的刻刀仿佛有了温度,“没想到还能找到它,太好了!”
老支书笑著点头:“我就知道你会喜欢。这次展会,你把这把刀也带去,摆在老物件区,旁边再放一张你爹当年雕木牌的照片,让观眾知道,咱们清溪村的木艺,也是一代代传下来的。”陈爷爷用力点头,把刻刀小心地放在锦盒里:“一定带去!这把刀不仅是我的念想,也是咱们清溪村手作传承的念想。”
朵朵看著陈爷爷手里的刻刀,又看了看自己手里的刻刀,忽然觉得手里的刻刀也有了不一样的意义。她拿起自己雕了一半的木牌,继续雕起来,这次比之前更认真了。她想,等自己雕好了,也要像陈爷爷和周师傅一样,把清溪村的故事雕在木牌上,让更多人知道。
工坊外的院子里,阳光已经升得很高了。老支书看著院子里摆著的小木牌,有雕著老槐树的,有雕著荷塘的,还有雕著村里人家的,每一个都栩栩如生。“老陈,这次展会,咱们的木艺肯定能让外国人眼前一亮。”老支书笑著说。陈爷爷点点头,拿起一个雕著荷灯的小木牌:“不仅要让他们眼前一亮,还要让他们知道,这些木牌里藏著咱们清溪村的日子,藏著咱们中国人的匠心。”
厨房里,张婶和李嫂的忙碌已经到了最紧张的时候。蒸笼里的荷糕刚蒸好,掀开蒸笼盖,一股甜甜的香气就飘了出来。荷糕的表面撒著一层细细的霜,还印著一朵小小的荷,看起来又好看又好吃。张婶拿起一块荷糕,放在盘子里,对著光看了看:“这荷糕要蒸得刚好,太硬了不好吃,太软了容易碎。你看这块,刚好,捏在手里有点弹性,吃起来肯定软糯。”
李嫂赶紧拿起一块尝了尝,糯米的软糯混著荷的清香,还有霜的甜味,在嘴里慢慢散开,让人忍不住想再吃一块。“太好吃了!比上次试做的好吃多了!”李嫂讚不绝口,“咱们这次多做些,装在竹编的小盒子里,带去展会上当伴手礼,肯定受欢迎。”
张婶点点头,又把准备好的荷叶包饭放进蒸笼。荷叶包饭里除了糯米和腊肉,还加了新鲜的莲子和虾仁,都是荷塘里產的。“这些莲子是昨天刚摘的,新鲜得很,加在荷叶包饭里,能增加一点清甜的味道。虾仁也是,刚从荷塘里捞的,鲜得很。”张婶一边说,一边把荷叶包饭摆得整整齐齐,“咱们清溪村的荷塘,不仅能看,还能吃,这些荷叶包饭里,藏著荷塘的味道,也藏著咱们村的味道。”
李嫂帮著张婶盖好蒸笼盖,又拿起旁边的荷蜜罐,打开盖子闻了闻:“这荷蜜也酿好了,味道真甜!咱们装在竹编的小罐子里,每罐放一张小小的荷卡片,上面写著『清溪荷韵』,肯定特別好看。”张婶笑著点头:“还是你想得周到。。这些伴手礼,要让观眾带走的不仅是吃的,还有咱们清溪村的心意。”
厨房里的香气飘出了院子,引得路过的孩子们都停下脚步,扒著门缝往里看。“张婶,李嫂,你们做的什么呀?好香啊!”一个扎著羊角辫的小女孩仰著小脸问。张婶笑著从厨房里拿出两块刚凉透的荷糕,递给孩子们:“刚蒸好的荷糕,你们尝尝,小心烫。”
孩子们接过荷糕,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甜美的味道让他们眼睛都亮了。“太好吃了!张婶,你们是要做给展会上的外国人吃吗?”另一个小男孩问。李嫂点点头:“是啊,到时候让外国人也尝尝咱们清溪村的荷糕,让他们知道咱们中国乡村的美食有多好吃。”孩子们听了,都兴奋地跳起来:“太好了!到时候我们也要去展会,帮你们给外国人送荷糕!”
张婶和李嫂看著孩子们的笑脸,心里满是暖意。她们继续忙碌著,蒸笼里的荷叶包饭很快就飘出了香气,和荷糕的甜香、荷蜜的清香混在一起,成了清溪村最特別的味道。
村里的临时工作棚已经搭得差不多了。年轻人用粗竹杆搭起的棚架又结实又好看,竹编的棚顶缝隙里夹著新鲜的荷叶,风一吹,荷叶就轻轻晃动,像一片小小的荷塘。阿明正站在棚架上,往棚顶铺最后一块竹编板。“小心点!別摔下来!”下面的年轻人仰著头喊。阿明点点头,手里的竹编板铺得又平又稳:“放心吧!这棚顶肯定结实,就算下雨也漏不了水。”
旁边的年轻人正在往棚子四周掛蓝染布,蓝染布上印著大大的荷图案,掛在竹架上,像一面面美丽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