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荷韵·第312章 荷风引客至,手作续新篇
初夏的清溪村,彻底被荷香裹住了。荷塘里的荷尽数绽放,粉的、白的瓣层层叠叠,挨挨挤挤地铺满水面,风一吹,荷叶翻涌成绿浪,荷在浪里轻轻晃,连空气里都飘著清甜的香气。手作工坊的院子里,王婶新染的蓝染布晾在竹竿上,靛蓝色的布料映著墙外的荷,像把一汪荷塘搬进了院子。
这天清晨,许朗刚打开工坊的门,就见村口停著几辆大巴车,林溪正举著手机跑过来,脸上带著急又兴奋的神色:“许哥!苏晚姐!研学团的老师又带了两批游客来,说上次孩子们回去后都在夸清溪村,家长们都想来体验手作!”
苏晚连忙放下手里的木梳,跟著许朗往村口走。远远就看到游客们拎著行李,围著研学团的李老师问东问西:“李老师,这里的蓝染课真的能自己染方巾吗?”“听说周爷爷的竹编特別厉害,能教我们编荷篮吗?”李老师笑著指著许朗和苏晚:“这两位是清溪村的负责人,你们有什么问题问他们就行,保证让大家玩得开心、学得尽兴!”
许朗快步上前,笑著招呼:“欢迎大家来清溪村!咱们的手作体验课分了三个区域,蓝染、竹编、木艺,大家可以自由选择,也可以三个都体验。民宿已经收拾好了,先跟我去放行李,休息一会儿咱们就开始体验课。”
游客们跟著许朗往民宿走,路上忍不住拿出手机拍照——荷塘边的竹编小桥上,几个村民正提著竹篮採莲蓬;手作工坊的门口,周师傅坐在竹编架前编荷掛件,竹条在他手里翻飞;张婶的食品加工间外,晒著一排排荷叶,香气飘得老远。“这里也太舒服了吧!”一个阿姨感嘆道,“比城里凉快多了,还这么香,住著肯定舒心。”
放好行李后,体验课正式开始。蓝染区里,王婶已经准备好了染料和方巾,见游客们进来,连忙笑著迎上去:“大家先把手洗乾净,咱们今天教扎染方巾,想染荷纹、荷叶纹都可以,我教大家怎么扎。”她拿起一块方巾,演示著折成三角形,用橡皮筋在边角扎出瓣的形状:“扎得越紧,染出来的留白越明显,纹就越清晰。”
游客们纷纷动手,有的跟著王婶学扎荷,有的自己琢磨著扎小动物,王婶在人群中穿梭,耐心地帮大家调整。有个小姑娘扎不好荷叶纹,急得眼圈都红了,王婶蹲下来,握著她的手一起折方巾:“別急,咱们慢慢来,你看,这样折一下,再扎紧,染出来就是圆圆的荷叶了。”小姑娘跟著学,终於扎好了,开心地举著方巾给妈妈看:“妈妈,你看我扎的荷叶!”
竹编区里也热闹非凡。周师傅面前摆著一堆削好的竹条,正教大家编荷篮的底座:“编底座要先固定四根主竹条,再把辅助竹条一根压一根地编上去,力度要均匀,这样编出来的底座才平整。”游客们拿起竹条跟著学,有的竹条总跑偏,有的编著编著就乱了,周师傅却一点也不著急,逐个指导:“没事,刚开始学都这样,多练几次就熟练了。”
有个退休的大爷学得特別认真,手里的竹条虽然编得慢,却很整齐。周师傅看了,笑著说:“大爷,您学得真快,再编一会儿就能做篮身了。”大爷笑著说:“我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竹编,可惜一直没机会学,今天终於如愿了,回去我要给我孙子编个小竹篮,让他也看看老手艺。”
木艺区里,陈爷爷正教大家打磨小木勺。他给每个游客发了一块木料粗坯和不同型號的砂纸:“先用粗砂纸磨形状,再用细砂纸磨光滑,最后用布擦一遍,木勺就亮了。大家小心点,別磨到手。”游客们拿著砂纸慢慢磨,有的磨得手都酸了,却还是坚持著。有个年轻小伙磨好小木勺后,还让陈爷爷教他刻名字:“我要把名字刻在木勺上,以后每次用都能想起在清溪村的日子。”
中午,张婶推著小推车来送午饭,车上放著荷叶鸡、凉拌藕片、莲子粥,还有刚做好的荷糕。“大家快吃饭吧!都是咱们村自己种的菜、自己做的糕点,放心吃!”张婶笑著说,给每个游客递上碗筷,“尝尝这个荷叶鸡,用刚摘的荷叶包著燉的,特別香。”
游客们围坐在荷塘边的竹编桌椅旁,吃著午饭,看著荷塘里的荷,偶尔有蜻蜓落在瓣上,像一幅灵动的画。“这日子也太愜意了!”一个叔叔感嘆道,“要是能在这儿住上一个月,每天体验手作,吃农家菜,多好啊!”许朗笑著说:“咱们村有长租的民宿,要是您喜欢,隨时来住,还能跟著王婶、周师傅他们学手艺,把老手艺带回家。”
下午,体验课继续,游客们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染好的蓝染方巾、编好的荷篮、打磨好的小木勺。大家拿著作品互相展示,有的还拍照发朋友圈,配文写著“在清溪村体验老手艺,太治癒了!”。林溪的直播间里,网友们看得羡慕不已,纷纷留言“想去清溪村”“求体验课预约方式”,林溪一一回復,还跟大家约定,下周会直播教大家做简易竹编掛件。
傍晚,游客们有的在荷塘边散步,有的在民宿的院子里喝茶聊天,有的还跟著张婶学做荷。张婶把融化的冰倒进铺著荷叶的模具里,撒上晒乾的荷碎:“等冰凉了,荷就做好了,又甜又香,还能泡水喝。”游客们围在旁边,看著冰慢慢凝固,忍不住咽口水。
许朗和苏晚坐在荷塘边的竹编小桥上,看著眼前热闹的景象,手里捧著荷茶。“你看,现在来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了,咱们的手作也越来越受欢迎了。”苏晚轻声说,“上次非遗展后,有个市里的文创店找我合作,想把咱们的手作產品放在店里卖,我觉得可以试试,这样能让更多人知道清溪村的老手艺。”
许朗点点头,眼里满是期待:“当然可以!咱们还要多找些合作渠道,比如线上的文创平台、线下的手作店,让咱们的手作產品走出清溪村,走向更多地方。另外,咱们可以把体验课做成系列课程,比如初级课、进阶课、大师课,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让大家能更深入地了解老手艺。”
苏晚笑著说:“我还想在秋天办个『丰收手作节』,教大家用丰收的作物做手作,比如用玉米皮编坐垫、用南瓜雕刻摆件,再搞个手作市集,让村民们把自己做的手作拿出来卖,既能增加收入,又能热闹热闹。”
正说著,手机响了,是王婶打来的:“许朗、小晚,快回工坊看看!代理商刚才打电话来,说咱们的蓝染布卖得特別好,想再订五百米,还要加印荷纹,你们看行不行?”许朗连忙说:“行!王婶,您放心做,咱们肯定能按时交货。”
掛了电话,许朗和苏晚相视一笑,心里满是干劲。他们知道,清溪村的手作故事还在继续,那些藏在荷香里的老手艺,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而这片满是温情的土地,也会迎来更多的客人,书写更多美好的篇章。
夜色渐深,荷塘里的荷灯亮了起来,一盏盏荷灯在水面上飘荡,映著岸边的灯光和游客们的笑容。手作工坊的灯还亮著,王婶在整理染料,周师傅在收拾竹条,陈爷爷在打磨木勺,张婶在准备明天的食材,每个人都在为明天忙碌著,却又满是期待。
许朗和苏晚站起身,往民宿走去。石板路上,偶尔能看到游客们散步的身影,大家脸上都带著笑容,眼里满是对明天的期待。他们知道,明天的清溪村,又会是热闹而温暖的一天;而清溪村的手作故事,也会在荷香的陪伴下,继续慢慢书写,走向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