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荷韵·第284章 春荷初绽迎新机,跨境合作拓新篇
货车驶离的尘土尚未散尽,村委会门口的大槐树下就围满了村民。陈师傅攥著刚列印好的物流跟踪单,手指在“已发出”三个字上反覆摩挲,嘴角的笑意藏都藏不住:“这单子一发出,咱们清溪村的名字就算真的飘到欧洲去了!”晓梅抱著刚编好的竹编荷叶,凑过来搭话:“等这批货卖得好,汤姆老板再追加订单,咱们竹编坊就能再招几个人,让村里更多姐妹有活干。”
许朗看著热闹的人群,转身进了村委会办公室,苏晚正对著电脑整理英国专柜的销售数据。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格外亮眼:开业一个月,竹编掛件售出320个,荷茶卖出180盒,就连之前担心“水土不服”的荷酱,也凭著独特的清香卖出了90罐。“你看,汤姆刚发来消息,说有位法国顾客买了荷酱后,特意联繫他问能不能定製低版,想送给有尿病的母亲。”苏晚指著聊天记录,眼里满是惊喜,“这说明咱们的產品不仅能卖出去,还能根据需求调整,以后市场肯定更大。”
许朗接过滑鼠,仔细翻看顾客反馈,突然指著一条留言说:“你看这条,英国的一位美食博主说,荷茶泡在牛奶里做拿铁特別香,还配了照片。咱们是不是可以顺著这个思路,开发点衍生產品?比如荷味的奶茶粉、烘焙用的荷香精,既能丰富產品线,又能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
两人正討论得热烈,村主任推门进来,手里拿著一份皱巴巴的信封:“许朗、苏晚,你们快看,这是镇里寄来的,说下个月要举办『乡村振兴特色產品博览会』,邀请咱们清溪村当代表,还能免费给咱们安排一个大展位!”
苏晚立刻凑过去,把信封里的邀请函展开:“太好了!这博览会每年都有很多企业和经销商来,咱们正好可以借著这个机会,把荷產品和『荷塘冬韵』活动推广出去,说不定还能找到国內的合作商。”许朗也点头:“咱们得好好准备,除了展示產品,还可以现场演示竹编、剪纸和荷酥製作,让大家直观感受咱们的非遗手艺。”
当天下午,村委会就召开了筹备会。陈师傅主动提出要带荷茶和荷酱的原料,现场煮茶、试吃;晓梅打算在展位上摆一张竹编桌,一边编织一边教观眾简单的竹编技巧;小李则准备剪一批迷你荷剪纸,当作小礼物送给参观者;张婶更是拍著胸脯说要带全套工具,现场做荷酥,让大家尝尝“清溪味道”。
分工刚定下来,苏晚的手机就响了,是皮埃尔打来的视频电话。屏幕里,皮埃尔身后堆满了清溪村的產品箱子:“苏小姐,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德国的三家超市和义大利的两家礼品店,都想跟你们合作,他们已经看过產品样品了,现在就等你们出报价单和供货计划。”
许朗凑到镜头前,笑著回应:“皮埃尔,太感谢你了!我们马上整理报价单,另外,下个月我们要参加镇里的博览会,要是你有空,欢迎来中国看看,现场体验咱们的非遗手艺。”皮埃尔眼睛一亮:“真的吗?我刚好想再去清溪村看看荷塘,这次一定要赶上荷盛开的时候!”
掛了电话,大家都兴奋不已。晓梅算了算:“德国和义大利的订单要是谈成,咱们竹编坊的產量得再提一提,我得赶紧再去订一批竹篾,顺便找镇上的竹编师傅请教下,看看能不能编些適合欧洲家庭的竹编收纳篮、餐具垫。”陈师傅也说:“荷酱的口味得再调整下,之前法国顾客要低版,说不定其他欧洲国家也有类似需求,我明天就去买低原料,试做几罐样品。”
接下来的日子,村里一边筹备博览会,一边推进新订单的对接。苏晚每天忙著整理报价单、跟欧洲客户沟通需求;许朗则盯著生產进度,时不时去加工厂、竹编坊看看;村民们也都各司其职,连赵奶奶都找出了压箱底的老染布方子,打算染一批荷图案的布料,在博览会上展示。
4月初,荷塘里的新荷终於绽放了。嫩粉色的荷点缀在翠绿的荷叶间,微风一吹,清香满村。苏晚特意拍了一组荷照片,做成宣传册,还剪辑了一段荷塘美景视频,打算在博览会上循环播放。
博览会开幕那天,清溪村的展位格外热闹。张婶的荷酥刚出锅,香气就吸引了一大群人,试吃的队伍排了好几米长;晓梅的竹编桌前围满了孩子,大家拿著小竹篾,跟著晓梅学编小篮子;陈师傅煮的荷茶清香四溢,不少经销商都围著他问供货细节;小李的迷你剪纸更是成了“抢手货”,不到一上午就送完了。
中午的时候,一位穿著西装的中年男人走到展位前,仔细看著竹编產品和荷酱,还不时拿出笔记本记录。苏晚主动上前介绍:“您好,我是清溪村的苏晚,这些都是我们村民手工製作的非遗產品和特色食品。”
男人抬起头,笑著递过名片:“你好,我是市里『绿源超市』的採购经理王浩,我们超市在全市有20多家分店,一直想找优质的乡村特色產品。你们的竹编和荷酱很有特色,我想跟你们谈谈长期合作,把这些產品放进我们的超市。”
苏晚立刻把许朗叫过来,两人跟王浩详细沟通。王浩提出,希望能先订1000个竹编掛件、500罐荷酱和300盒荷茶,要是销量好,再追加订单。许朗当场答应,还邀请王浩下周去清溪村考察,看看生產环境和荷塘景色。
博览会结束时,清溪村不仅跟王浩签订了初步合作协议,还收到了8家经销商的諮询电话,甚至有一家旅游公司主动找上门,想把“荷塘夏韵”活动纳入乡村旅游线路,组织游客来清溪村赏荷、体验非遗。
回到村里,大家还没来得及庆祝,皮埃尔就带著一位金髮碧眼的女士来了。“这位是义大利礼品店的老板索菲亚,她特意跟我来中国,想亲眼看看清溪村的生產过程。”皮埃尔介绍道。索菲亚笑著握住许朗的手:“我在欧洲见过很多手工產品,但你们的竹编和剪纸让我眼前一亮,我想跟你们合作,把这些美丽的產品带给义大利消费者。”
许朗和苏晚带著皮埃尔、索菲亚参观了加工厂、竹编坊和荷塘。在竹编坊,晓梅现场编了一个竹编荷送给索菲亚,索菲亚爱不释手,当场定下1000个竹编掛件和500个竹编收纳篮的订单;在加工厂,陈师傅给他们尝了刚做好的低荷酱,索菲亚连连称讚,说这种口味在义大利肯定受欢迎,当场订了800罐。
晚上,张婶做了一桌丰盛的农家菜,有荷塘鯽鱼、燻肉炒青菜,还有刚出锅的荷酥。饭桌上,皮埃尔说:“我跟欧盟的文化机构沟通过了,他们对清溪村的非遗文化很感兴趣,想邀请你们参加今年9月的『中欧文化交流展』,到时候你们可以展示竹编、剪纸和荷文化,还能跟更多欧洲企业对接。”
许朗和苏晚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期待。苏晚说:“我们一定好好准备,爭取在交流展上让更多欧洲人了解清溪村,喜欢上咱们的產品和文化。”索菲亚也补充道:“我可以帮你们在义大利宣传,到时候我会带更多义大利企业去交流展,跟你们洽谈合作。”
接下来的几周,村里的生產和合作推进得格外顺利。绿源超市的第一批订单按时交付,王浩反馈说,竹编掛件和荷酱上架不到一周就卖出了三分之一,已经在催第二批货;义大利的订单也在有条不紊地生產,晓梅特意根据索菲亚的建议,在竹编收纳篮上编了义大利国旗的顏色,还加了荷图案,既美观又有特色。
5月中旬,荷塘进入了盛期,满塘的荷吸引了大批游客。苏晚趁机推出了“荷塘夏韵”主题活动,设置了赏荷步道、荷摄影比赛、非遗体验课等项目,还跟之前合作的旅游公司合作,推出了“赏荷+非遗体验”的一日游线路,每天都有好几辆旅游大巴开进村里。
农家乐和民宿又迎来了旺季,张婶的农家乐每天要接待两百多个游客,她还推出了荷宴,有荷炒鸡蛋、荷鯽鱼汤、荷粥,每道菜都带著淡淡的荷香,深受游客喜欢;晓梅的文创店也挤满了人,除了竹编和剪纸,她还开发了荷形状的钥匙扣、冰箱贴,都是游客必买的纪念品。
一天下午,许朗和苏晚正在荷塘边的木桥上商量“中欧文化交流展”的准备工作,村主任匆匆跑过来,手里拿著一份红头文件:“许朗、苏晚,好消息!咱们清溪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了,下个月省里要来人授牌,还要组织其他村来咱们这参观学习!”
苏晚激动地抱住许朗:“太好了!这是对咱们所有人努力的肯定,以后咱们清溪村的名气会更大,合作机会也会更多!”许朗点点头,望著满塘荷:“咱们得借著这个机会,把非遗手艺传承好,把荷產业做大多,让更多村民受益,也让清溪村的故事传遍更多地方。”
当天晚上,村里举行了热闹的庆祝晚会。篝火旁,村民们载歌载舞,晓梅带著姐妹们唱山歌,小李剪了“全国示范村”的剪纸,陈师傅煮了荷茶,张婶端来了荷酥。皮埃尔和索菲亚也加入了进来,跟著村民们一起跳舞,索菲亚还学著编竹编,虽然编得歪歪扭扭,却笑得格外开心。
许朗看著眼前的热闹景象,又看了看身边的苏晚,心里满是感慨。从最初规划荷旅游时的犹豫,到如今產品远销欧洲、成为全国示范村,清溪村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大家的努力。他知道,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接下来,他们要准备中欧文化交流展,要拓展更多国內外市场,要把清溪村的荷文化和非遗手艺,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知道这个藏在荷塘边的美丽村庄。
晚会结束后,许朗和苏晚坐在荷塘边的木桥上,月光洒在荷上,泛著淡淡的银光。苏晚靠在许朗肩上:“你说,以后会不会有更多国家的人来咱们清溪村,会不会有更多订单从世界各地寄来?”许朗握住苏晚的手,轻声说:“会的,只要咱们坚持做优质的產品,传承好非遗文化,清溪村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你看这满塘荷,每年都会盛开,咱们的日子也会像这荷一样,一年比一年红火。”
远处的荷塘里,青蛙开始鸣叫,萤火虫在荷叶间飞舞,晚风带著荷的清香,拂过两人的脸颊。清溪村的夜晚,寧静而美好,充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