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东宫中的惊变和刘建军规划(万字)
探望李旦是一件很难的事儿。
自从李旦从那个位子上退下来后,他的处境便一直都很糟糕,武曌一直提防着他复辟,他的五个儿子原本都封为亲王,现在一律降为郡王,随父幽禁,不得迈出宫门一步。
在两月前,曾有两位官员未经武曌许可,私自探望李旦,便直接被武曌腰斩。
刘建军这时候说要联系李旦。
很难。
但李贤觉得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如今自己算是在母皇心里打下了一个安分守己的标签,若是出于手足情深,去探望一下李旦也未尝不可。
“当然,要是你觉得这事儿对咱们有风险,咱们也可以不去,毕竟武承嗣那边想破脑袋也想不到……”
刘建军话还没说完就被李贤打断了:“去。”
他不忍再看到自己的弟弟遭劫了。
“就知道你是这性子,旦子那边……反正力所能及的拉一把也是好事。”刘建军顿了顿,叮嘱道:“旦子那边现在被严密看护,偷偷进去是不太可能了,你只能去求你母皇。
“既然去,就大大方方的去,你就老实跟你母皇说自己担忧旦子,想去探望,但记得一件事儿,能成就成,不能成,也别强求。”
李贤点头。
……
武曌对李贤有了一定程度的信任后,给李贤带来的最大的变化就是,他能直接去求见武曌,并且极大概率成功。
走进贞观殿,殿内焚着淡淡的檀香,武曌坐在御案后,正执笔批阅奏章,并未因他的到来而停笔。
李贤依礼跪拜:“儿臣拜见母皇。”
武曌并未立刻回应,待批完手中那一份,才搁下朱笔,抬眼看他:“起来说话,今日来,所为何事?”
声音平稳,听不出喜怒。
李贤站起身,垂首恭敬回道:“儿臣听闻轮弟宫中近来多有变故,心中甚是牵挂,恳请母皇开恩,允儿臣前去探望,略尽兄长之心。”
李贤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平静,让这件事听起来只是一件普通的兄长探望弟弟的琐事。
可即便是这样,他也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跳有些快。
近日来洛阳太多不平,他不确定武曌的心情好不好。
武曌的手指在御案上轻轻敲击了两下,目光依旧落在他身上,似乎是在权衡。
“你倒是有心,”她终于开口,语气听不出喜怒,“还记得兄弟情分。”
李贤屏住呼吸,等待着下文。
“去吧。”武曌的声音再次响起,出乎他意料的干脆。
这话听起来平淡,李贤却心头一凛,他立刻躬身:“儿臣谢母皇恩典。”
“记住你的本分。”武曌重新拿起一份奏疏,不再看他。
……
李贤恭敬地退出大殿,殿外的阳光有些晃眼,他这才发觉自己的后背沁出了一层薄汗,武曌答应得如此爽快,反而让他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但无论如何,该去见李旦的,还是要见。
手持武曌的特许手谕,李贤几乎是步履匆匆地赶往东宫。
越靠近东宫,那股森严压抑的气氛便越浓重,侍卫明显多于别处,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四周。
通报之后,李贤被引入东宫。
与他记忆中皇子居所的繁华热闹不同,如今的东宫冷清得可怕,宫人稀少,连步履都透着小心翼翼。
他被引至一处偏殿,远远便听到一阵喧哗与呵斥声,其中夹杂着若有若无的哀鸣。
李贤心中一沉,加快了脚步。
这东宫之中,怎么也会有喧哗声?
转过回廊,眼前的一幕让他血液几乎凝固。
只见大殿前的庭院里,竟临时架起了刑堂!
各式各样狰狞的刑具摆了一地,铁锈与血腥味隐隐可闻,来俊臣一身绯袍,面色阴冷地坐在上首,几名凶神恶煞的酷吏分立两旁。
殿前空地上,跪着十几名瑟瑟发抖的乐工,他们面色惨白,眼中满是恐惧。李旦则被两名侍卫“陪同”在一旁,脸色灰败,嘴唇紧抿,眼神中是一片死寂的绝望。
他比李贤上次远远瞥见时更加消瘦,宽大的衣袍空荡荡地挂在身上。
李贤心里一紧。
来俊臣?
他怎么会在这里?
不是说武承嗣会报复李旦吗?来的怎么会是来俊臣?
之前武承嗣指派韦团儿的事儿,不还是来俊臣出面控告韦团儿的吗?
李贤发现自己真是越来越看不懂这洛阳城内的局势了。
最关键的是,这里是东宫!
几乎可以说是整个洛阳皇城,看守最严密的地方。
也就是说,来俊臣能出现在这里,必然是受了武曌的命令。
自己终究还是来晚。
还有……
武曌为什么又会在这时候,允许自己来探望李旦?
强压下心头的疑惑,李贤走进了庭院。
他的出现,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来俊臣显然没料到李贤会在此刻出现,阴鸷的脸上闪过一丝错愕,但随即迅速起身,脸上堆起程式化的恭敬,拱手道:“不知沛王殿下驾临,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他虽行礼,但那姿态并无多少真正的谦卑,反而带着一种审视的意味。
李贤没有立刻理会他,他的目光先是快速扫过地上跪着的、瑟瑟发抖的乐工,最后定格在弟弟李旦身上。
李旦也看到了他,那双死寂的眼中瞬间掠过一丝极其复杂的情绪,有惊讶,有一丝微弱的希望,但更多的却是恐惧。
他几不可察地微微摇头,示意李贤不要介入。
李贤心头一酸,强迫自己移开视线,看向来俊臣,声音尽量平稳:“来御史,这里是东宫,皇嗣居所,清静之地,并非你的推事院,摆出这般阵仗,所为何事?”
来俊臣直起身,皮笑肉不笑地回道:“回沛王殿下,臣奉陛下密旨,查问东宫乐工勾结外臣、意图不轨之事,这些贱奴,嘴硬得很,不用些手段,恐怕难以让他们吐露实情。”
他刻意强调了“陛下密旨”和“意图不轨”,既是解释,也是警告。
“意图不轨?”李贤眉头紧蹙,目光扫过那些惊恐万状的乐工,“就凭他们?”
李贤这话并非看不起这些乐工,只是在阐述一个事实。
这些乐工都是贱民,按照贵族社会的偏见,他们甚至连正常的人都不算。
“殿下仁厚,然则皇嗣安危关乎社稷,纵是微末小节,亦不可轻忽。宁可错查,不可错漏。”来俊臣回答得滴水不漏。
李贤发现,这人果然如同刘建军所说的那样,从某方面来说是个人才。
最初见到他的时候,这人还是个字都不识的赌徒,可现在,他却已经出口流利,甚至懂得给人盖帽子了。
李贤刚准备开口,可这时,那名被衙役按住,即将受刑的乐工发出了凄厉的哀嚎:“殿下!沛王殿下!小的冤枉!冤枉啊!”
李贤转眼看去,心念电转。
这时候直接硬阻来俊臣用刑绝非上策,反可能被扣上干扰公务、包庇嫌疑的罪名。
他将目光转向李旦,语气放缓,带着兄长式的关切,同时也是说给在场所有人听:“轮弟,为兄奉母亲之命,特来探望。见你安好,心中稍安。只是此地……”
他顿了顿,意有所指地环顾四周刑具,“……喧嚣过甚,非静养之所。”
他点明自己是“奉旨”前来,探望兄弟合乎情理,同时暗示此情此景不合时宜。
但李旦嘴唇蠕动,终究还是未能成言,只是将头垂得更低。
李贤轻叹了一口气。
此情此景,他也不知道该怎么破。
自己虽然领了武曌的旨意来探望,但来俊臣也是。
而且,理论上来说,自己探望李旦,并不影响来俊臣办他的案子,他若强行阻止,不但师出无名,反而可能被反咬一口,牵连自身。
然而,就在局面陷入僵持的时候,一道决绝的声音打破了场面的平衡。
“皇嗣没有谋反!”
一位乐工突然站起身,挺直了脊梁。
李贤并不认识此人,只觉得这年轻人眉宇间有一股不同于其他乐工的倔强与正气,在满庭惊恐畏缩的人群中,他这挺身而出的姿态,格外引人注目。
来俊臣阴冷的目光立刻锁定了他。
但他还没来得及开口,那乐工就又接着声嘶力竭的开口,仿佛是担心自己强行凝聚来的勇气溃散似的:“皇嗣的确没有谋反!你们若是不信……我安金藏愿剖心以证皇嗣清白!”
“安金藏?”李贤心中默念了一遍这个陌生的名字。
下一刻,安金藏已猛地抽出腰间一柄寒光闪闪的短刀!
那并非战阵兵器,更像是乐工用来裁切笙簧、修理器具的佩刀。
“住手!”
李贤瞳孔骤缩,本能地厉声喝止,同时向前迈步。
但安金藏的动作快得惊人,在所有人惊骇的目光中,他反手一刀,毫不犹豫地刺向自己的腹部!
“噗嗤!”
利刃入肉的声音沉闷而清晰。
鲜血瞬间涌出,染红了安金藏素色的乐工袍服,刺目的猩红迅速蔓延开来。
“呃啊……”
安金藏发出一声痛苦的闷哼,身体剧烈一晃,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如纸。
但他强撑着没有倒下,手中仍紧紧握着刀柄,目光如炬,死死盯住来俊臣,用尽最后的力气重复道:“皇嗣……清白……”
整个庭院死一般寂静。
所有人都被这惨烈至极的一幕震慑住了,刑吏忘了动作,酷吏们面露惊容,就连那些哀嚎的乐工也吓得噤了声。
来俊臣也呆立在原地,像是没有想到有人会如此决绝。
李贤心里也是一紧,他虽不认识安金藏,但这以死明志的壮烈,强烈地冲击着他的感官,一个卑微的乐工,为了证明皇嗣的清白,竟能做出如此牺牲!
“速传太医署!”李贤再也顾不得许多。
一股混杂着敬佩、愤怒的热流涌上心头。
他猛地抬头,目光如刀锋般射向来俊臣,之前所有的权衡和顾忌都被这鲜血冲刷殆尽,语气前所未有的严厉:“来俊臣!这就是你查案的结果?!竟逼得人以死明志!若皇嗣果真心存异志,何须一介乐工豁出性命作保?!此事,本王定当据实,奏明陛下!”
他没有指责来俊臣诬陷,而是紧紧抓住其办案手段酷烈、逼出人命这一点。
在众目睽睽之下,安金藏的壮举已赢得了无可辩驳的道义力量。
来俊臣的脸色变得极其难看,青白交错。
他千算万算,没算到会杀出安金藏这么一个不要命的变数,更没算到李贤会恰好在这时出现,并借着这股“势”如此强硬地介入。
“殿下息怒,”来俊臣强压住惊怒,试图挽回,“此人性情暴烈,行止乖张,实出臣之意料……既然殿下在此,臣今日便暂且……”
李贤已不再听他苍白无力的辩解,转而厉声催促那些被吓呆的东宫宫人:“还愣着干什么!小心将人抬下去,全力救治!尚药局的人若迟迟不到,唯你们是问!”
他的注意力似乎全在救人上,但这番雷厉风行的举动,无形中彻底打断了来俊臣的刑讯进程,也暂时保全了其他尚未受刑的乐工。
看着宫人们手忙脚乱地将奄一息的安金藏抬下去,那蜿蜒的血迹刺目惊心。
李贤深吸一口气,强压下翻腾的心绪,他知道,此刻绝不能慌乱。
他首先转向李旦,语气沉稳,带着安抚:“轮弟,不必惊慌。此事既发生在为兄眼前,为兄定会处置妥当,你且安心。”
这句话既是在安慰惊恐的弟弟,也是在向来俊臣和所有在场之人宣告,他沛王李贤,将对此事负责到底。
接着,他不再看来俊臣那阴晴不定的脸色,目光扫过地上那些仍在瑟瑟发抖的乐工,对来俊臣带来的刑吏沉声道:“将这些乐工暂且看管于东宫偏殿,严加看守,但不得再用刑,亦不可苛待。待陛下圣裁!”
他直接剥夺了来俊臣继续刑讯的可能。
刑吏们面面相觑,看了看李贤,又偷眼瞄向来俊臣,一时不知该听谁的。
李贤不给来俊臣反驳的机会,紧接着又道:“来御史,事已至此,非你我所愿,当务之急,是救治伤者,稳定东宫局面,并即刻向陛下禀明此间变故,你我可一同前往面圣,陈说原委。”
他将“一同面圣”提出来,既是将责任与来俊臣捆绑,也是防止其抢先一步,在武曌面前颠倒黑白。
同时,他将安金藏的壮举定性为“变故”,而非“罪证”,占据了道义制高点。
跟着刘建军,他学到了许多。
来俊臣嘴角抽搐了一下,李贤这一连串的反应,快、准、狠,完全打乱了他的步骤。
他盯着李贤,试图从李贤脸上找出破绽,但却只看到一片沉静。
他知道此刻再坚持用刑已不可能,强行对抗这位奉旨前来探望的亲王更是不智。
“……殿下思虑周详。”来俊臣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便依殿下之意。”
……
通往贞观殿的路,李贤与来俊臣一前一后,彼此无言,李贤心中盘算着面圣时的说辞,看来俊臣的表情,似乎也是。
再次踏入贞观殿,檀香依旧,但气氛已截然不同。
武曌依旧坐在御案后,听闻二人求见,似乎并不奇怪,只是淡淡道:“何事如此匆忙?”
她似乎对东宫发生的事情尚不知情,又或者早已洞若观火。
李贤与来俊臣依礼跪拜。
“母皇(陛下)。”
来俊臣抢先一步,伏地道:“启禀陛下,臣奉旨查问东宫乐工,正欲深究其勾结外臣、窥探禁中之嫌,不料沛王殿下突然驾临。
“其间一乐工名安金藏者,性情暴戾,竟当殿自戕,妄图以死挟持,干扰办案!沛王殿下受其蛊惑,勒令臣停止审讯,臣……臣恐贻误圣命,特与殿下同来,请陛下圣裁!”
他语速极快,将帽子抢先扣在了李贤头上。
李贤心中冷笑,来俊臣果然恶人先告状。
他不慌不忙,等来俊臣说完,才叩首道:“母皇明鉴。儿臣奉旨探望轮弟,甫入东宫,便见刑具罗列,哀嚎遍野,宛若推事院公堂,全无皇嗣居所之清静。
“来御史声称查案,却未见实证,只一味以酷刑威吓乐工。
“儿臣正觉不妥,那乐工安金藏不堪刑讯之怖,为证轮弟清白,竟愤而剖心自明!”
说到这儿,李贤语气也忍不住激动起来:“彼时鲜血淋漓,触目惊心!儿臣震惊之余,思及皇嗣声誉、宫廷体统,更恐酿出更多人命,迫不得已,方下令暂停刑讯,急召太医署救治伤者,并将来御史与涉案乐工暂且看管,即刻前来禀明母皇。”
武曌终于放下了手中的朱笔,缓缓抬起头,目光先落在来俊臣身上,平静无波:“来俊臣,朕命你查问乐工,可有确凿证据,指认皇嗣参与其中?”
来俊臣下意识一个哆嗦,伏地更低:“陛下,目前……目前尚未取得乐工确切口供。然则,据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