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最新地址:www.2shuqu.com
书趣阁 > 嫡明 > 第475章 南征大明!夺回大都!

第475章 南征大明!夺回大都!

第475章 南征大明!夺回大都!

朱寅可不管北朝主张的纲常礼法,毫不客气的拒绝了北使的要求,直接表态:泰昌帝虽是人子,却不做儿皇帝。

用他这个穿越者的话说,他只承认万历是泰昌的生物学之父,除此之处并无父子情义,也无纲常伦理。

站在礼法大义的角度,朱寅这个想法当然是错的,方从哲说的反而有道理。

可是屁股决定脑袋、立场决定是非,朱寅身为南朝摄政,怎么可能会遵循礼法,让泰昌帝当儿皇帝、让南北为父子之国?

那不是给自己找麻烦?根本不能认!

听到北使方从哲的话,很多朱党大员都是不以为然,但也有不少官员神色赞许。

毕竟,泰昌帝的确是万历爷的儿子,南朝也的确从大明分裂而出,南朝很多大臣之前也是北朝之臣,真要论起道理来,南北朝就是实打实的父子之国。

问题是,摄政王怎么可能会称臣北朝?

礼部右侍郎、朱寅幕僚高攀龙立即站出来说道:

“北使此言差矣!南北不但不是父子之国,而且还是以南朝为君,北朝为臣。因为大明天子已经不是太上皇,太上皇退位,当今陛下即位,北京就不是朝廷所在,朝廷就是南京!”

“肃宗在灵武即位,就是大唐天子,而不是逃到成都的玄宗。难道就因为玄宗是父,肃宗是子,大唐就分裂为父子之国了?当时,灵武是朝廷,还是成都是朝廷?”

高攀龙不但反对北父南子,反而反过来说南朝是君,北朝才是臣。

理由是,万历已经被遥尊为太上皇,大明天子换成了泰昌帝。

“这能一样?”方从哲满脸不以为然的质疑,“唐时故事,和今日焉能混为一谈?你这是狡辩。难道天下人会相信这番说辞吗?”

“陛下好端端的在位,何时退位为太上皇了?所谓太上皇,只是你们南朝自己…哼。”

“这怎是狡辩?”西明使者米万钟冷笑道,“玄宗并不愿意退位,可谁叫他搞乱了天下?他那个太上皇,也不是他自己心甘情愿,而是肃宗遥尊。同样,今日的太上皇也是搞乱了天下,被南朝遥尊为太上皇。有何不同?难道当时灵武和成都的关系是父子之国吗?”

“强词夺理!”方从哲袖子一甩,“玄宗虽然初时不愿,可不久之后还是奉诏退居太上皇了,还下了明诏退位,天下皆知!其次,玄宗是西逃入蜀,长安都抛弃了。而且,他和肃宗分手前,特命肃宗监国平叛,更别说肃宗已经当了多年的太子!”

“可是如今呢?大明天子一直好端端的坐镇帝都紫禁城,没有出京半步。泰昌陛下之前只是信王,并非皇太子,更无监国之任。而且,大明天子一直没有接受、至今没有接受所谓的太上皇尊号,更没有下退位诏!”

“这么多的不同,根本就不可相提并论,你们还能混为一谈吗?”

说到这里,他对朱寅和泰昌帝拱手行礼道:“国主陛下,吴王殿下,天下再大也大不过一个理字!”

“但凡不是自欺欺人者,便知大明如今并无太上皇,只有大明万历皇帝!南朝虽然领有南方之地,可于情于理都是大明臣属,国主就是万历皇帝之子!父子伦常铁打不动,天下皆知!这难道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就能服人的么?”

“北使大谬!”徐渭沉声道,“什么是天子?身负天命方为真天子。”

“太上皇在位之时,倒行逆施,民心尽丧,天下大乱将至,社稷岌岌可危,这难道不是太上皇自己放弃天命吗?北使纠结于父子伦理,独不知天道伦理?难道这父子纲常还能大过天道吗?”

徐渭根本不和方从哲辩论什么君臣父子,因为这一点北朝天生占着理。他直接釜底抽薪,搬出天道天命,来压父子纲常。

新任为吏部尚书的商阳也老实不客气的厉声说道:

“南北哪有什么君臣父子!便是有,也是南朝为君!北朝为臣!我朝在南京即位,这里是太祖孝陵所在!至于北京,那本叫北平,原非大明京师!充其量,只是陪都、北都,甚至是行在!”

“不错!”狂士屠隆也说道,“徐先生、大冢宰言之有理!下官举双手赞同!下官读书不少,你北使蒙骗不到我!”

他被朱寅任命为刑部侍郎,骤居高位,报效之心如火如荼。

“北使说玄宗故事不可混为一谈,那东、西魏呢?西魏文帝元宝炬是孝文帝之孙,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是孝文帝曾孙,两人是叔侄。难道西魏和东魏,就是叔侄之国么?哪本史书说,西魏是叔国,东魏是侄国?或者元宝炬是叔皇帝,元善见是侄皇帝?”

“若是扯伦理纲常定国家名分,那周朝就更是扯不清了。”

“你…”方从哲更是哑口无言。

其他南朝大臣,也纷纷反驳方从哲。

兵部右侍郎冯梦龙说道:“就算论疆域大小,也应该是南朝为君,北朝为臣。北朝实控有北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都司、辽东都司、半个南直隶、小半个湖广(湖北的江北地区),算起来不过九地。”

“而我南朝,有半个南直隶、大半个湖广、浙江、江西、福建、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靖州,算起来有十一地。疆域更大,人口更多。有何道理反而对北朝称臣?”

方从哲怔怔看着只有二十几岁、却已经官居侍郎的冯梦龙,对朱寅破坏国家铨选制度、随心所欲重用私人的行为,嗤之以鼻。

再说,哪有以疆域大小定尊卑的?难道父亲的田产比儿子的少,这尊卑就要颠倒么?

方从哲对于这番诡辩,更是连反驳的兴趣都欠奉,只是冷哼一声的给了冯梦龙一记眼风。

“好了。”朱寅这才再次发声,“北使,你也听到了。吾是个讲道理的人,可所谓南朝为臣、北朝为君,约为父子之国,属实大谬,断无可能!天子先有国,然后有家。先有公,然后有私。陛下虽是太上皇之子,却不能因此而自降国格,屈尊我朝。这不是家礼,这是国礼。孰轻孰重,北使身为饱学之士,理应心知肚明。”

忽然泰昌帝如梦初醒般回过神来,居高临下的看着方从哲,语气清幽的说道:

“北使,你回去告诉太上皇,朕虽是他所生,却并非太上皇之臣。天下公私分明,仅凭父子血缘,太上皇还当不得父皇帝。朕这个南朝之主,身负大明社稷,也不敢以私废公的当个儿皇帝!”

泰昌帝虽然只有十六岁,却已经心灵剔透了。他对父皇早就心灰意冷,形同陌路。就算朱寅不反对,他也不想当万历的儿皇帝。

方从哲神色苦涩,只能叹息一声。朱寅油盐不进,泰昌帝本人对父子至亲也冷漠以待,此事是无法完成了。

南朝拒绝称臣称子,那纳贡、岁币之事,更是无从谈起。

可方从哲还想为北朝尽量多争取一点好处,谁让南朝更富呢?

“国主陛下,吴王殿下。”方从哲硬着头皮道,“就算南朝不愿称臣我朝,可南朝也尊大明天子为太上皇,这个太上皇,南朝总是要认的吧?”

朱寅知道方从哲心中所想,忍不住为此人的灵活变通点了个赞,笑道:

“陛下在孝陵登基即位,遥遵皇父为太上皇,这是国礼,岂能儿戏?本朝自然要认太上皇。”

方从哲肃然道:“外臣相信,南朝同属大明一脉,也应该是以孝治天下。外臣姑且不论君臣之国,只论这礼制孝道,难道南朝不该供养太上皇吗?”

朱寅点头道:“自然应该供养。本朝既然尊陛下之父为太上皇,岂有不供养之理?”

“好!”方从哲拱手一礼,“那外臣希望,南朝为了供养太上皇,每年应该进献白银四百万两,作为给太上皇的供奉。否则,难道太上皇仅仅只是一个虚名么?民间百姓,尚且要赡养父母,何况天家?”

“自然可以。”朱寅还是神色不变的笑笑,“本朝可以供养太上皇。可前提是,太上皇愿意接受我朝所上的尊号,他自己要正式下诏退位,承认陛下为大明天子。如此,我朝岂有不供奉太上皇的道理?”

方从哲闻言,不禁腹诽朱稚虎狡诈如狐,难以对付。

他居然在这里等着自己!

他承认应该供养太上皇,可又要皇上自愿下诏退位,承认信王为大明天子。这怎么可能?

就算自己愿意,皇上会愿意、贵妃会愿意?

“吴王真是,真是…雅量高致!”方从哲憋了半天,也只能给出一个惯用来评价朱寅的‘雅量高致’。

米万钟眼见北使吃瘪,当下说道:“陛下,摄政王,我朝愿意和南朝结盟,就算不能相约夹击北朝,也请求开通商道,从川北到青海,再到西域…”

朱寅点头道:“善,可也。”

原来,东方通西域的有三条路,最传统、最便捷的当然是丝绸之路,走河西走廊。除此之外,四川还有一条通西域的商道:羌中道。

朱寅其实还有一句话没有说。两年之内,他一定要拿下陕西、甘肃,将河西走廊控制在手里。

最后,只完成一半使命的方从哲,只能捏着鼻子签了国书,约定暂时南北分治,算是变相承认了南朝。

当然,这仅仅是援兵之计、权宜之计。

在朝廷眼中,所谓南朝就是叛逆,伪朝。只要郑国舅的大军编练完成,朝廷有了足够的钱粮,就会再次大举南征!

米万钟也签了国书,约为盟国。就这么赤裸裸的毫不掩饰,让北使方从哲十分难堪。

可方从哲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两国结盟,约定共同对付北朝和吐蕃。

尴尬万分的北使,一怒之下谢绝礼部和鸿胪寺的挽留,第二天就返程北归了。

米万钟则是多待了几天,直到正月初八,才离开南京西归覆命。

正月初五,朱寅果然召见了张居正的儿子,张静修。

话说,若是没有张静修从大报恩寺逃出来,朱寅年前也不会发动灭佛运动。

张江陵也算后继有人了。

“晚生张静修,拜见太傅、摄政王…”张静修从容不迫的下拜行礼。

戚继光说的不错,张静修不愧是最像张居正的一个儿子。他在朱寅面前应对从容,举止得当,很有乃父当年的三分风度。

在朱寅的打量下,张静修不卑不亢,看不出局促不安的紧张之色。

『记住本站最新地址 www.22shuquge.com』
相邻小说: 种道飞仙 乱世逐鹿:从打猎养娇妻开始 天道图书馆2天命永恆 大炎第一暴君:从废太子杀穿皇城 神豪:财富即为真理 我在地下城无限叠Q 这个女帝大有问题 海贼:不是幻兽,是幻神噠! 寒门箭神:射出一个太平盛世 从莽荒纪开始,肝出个天道至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