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阳谋在前,攻心为上
寿春,从建立之初,就是一座坚城。
这些年来,经袁术不断扩建、加固,如今已经成为淮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军事重镇。
如果曹操得到寿春,江东便会时刻处于曹军的虎视、威胁之下。
要是孙策占据寿春,江东便多了一个可以直接攻入中原的桥头堡,这会让曹操如芒在背,不得安宁。
对袁术而言,一旦丢失寿春,他就会彻底丧失威慑江东、觊觎中原的资本。
不过,此时的袁术已被酒色掏空了身子,争霸天下的念头,其实已然淡了。
他现在的想法就是:寿春若能守住自然最好,守不住就偏安广陵一隅,享受自己最后的逍遥时光。
如果曹操非要赶尽杀绝,他大不了弃了皇帝的名号,北上去投奔袁绍。
毕竟都是袁家人,他袁术低个头,叫袁绍声大哥,再小心认个错,袁绍想必还是会念着旧情接纳他的。
袁术采纳杨弘的建议后,留下十万大军驻守寿春城。
他自己则绝大部分文武官员,带着家眷,大规模迁往了广陵郡。
袁术在离开的时候,还下令让士兵将寿春周围的粮食搜刮一空,想以坚壁清野之策,来耗退曹军。
但这种异常暴虐的手段,却引发了部分袁军将士的不满。
这些人里,官职最高的,当属同为寿春守将的——征北将军雷薄。
不过,到目前为止,雷薄也仅仅只是心生不满,尚未有进一步举动。
曹操对寿春志在必得,
为确保徐州安全,也为日后南下做好准备,无论如何都要将寿春掌控在自己手中。
但当老曹来到寿春城下,亲眼目睹了寿春城的城防工事时,他忽然感觉脑壳有些疼。
寿春城墙以战国楚都城墙为基础,高达十二米。
城墙基底宽达二十至二十五米,顶部宽八至十米,足以容纳士兵并行,还可部署投石机。
城墙外层由夯土和青砖加固,内部填充碎石黏土,抗冲击能力极强,即便配重式投石车投出的石弹,对其造成的伤害也极为有限。
城墙外侧每隔约六十米,便设有凸出的墩台,也就是马面。
在城墙防御中,守军从城墙垛口向下看时,视线会被墙体自身遮挡,形成射击死角。
敌人若躲在墙根下,无论是用云梯爬墙,还是偷偷挖掘墙基,城上守军都难以直接有效打击。
而马面的设计,就像城墙伸出的“臂膀”,守城士兵可站在马面侧面垛口,朝着城墙根方向平行射击,形成交叉火力网,极大增强了城墙的整体防御力。
城墙四角及每两百米还设有一座谯楼,整座城的谯楼数量在十二座以上。
谯楼视野开阔,能提前预警敌军动向,守军可通过旗语、鼓声协调防御。袁术军就曾借此识破吕布的夜袭。
同时,谯楼顶端设有箭塔,顶层部署弩手,其射程可覆盖护城河外沿。
不仅如此,寿春城外的护城河也是又宽又深。
护城河引入淮河水,并与城内水网相连,兼具防御与运输功能。
它的平均宽度达到了三十米至四十米,最宽处甚至可达五十米。
旱季时,河水深度约三米,雨季则涨至五米以上。
但寿春正在的城防核心,还是当属瓮城。
寿春四门均设有双层瓮城,内外门间距四十米。
攻城士卒一旦进入瓮城,必定遭受瓮城上来自四面八方的箭雨射击。
在没有丝毫躲避和掩护的空旷空间里,再多人进来都是送死。
寿春西面有个大湖,名为芍陂,周围是大片湿地,泥泞不堪,不利于进攻。
寿春所在地区,大体被大片湿地两面包围,只有东面和北面地势较为干燥,适合行军和建造城市。
所以此次如果要攻城的话,曹军将会主攻东门,孙策则主攻南门。
曹操远远望着这座坚城,心里跟日了狗一样。
要知道,这寿春城里还有十万守军和几十万百姓!
他曹操手下只有五万人,就算再多五万人,全搭进去也不见得能破得了瓮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