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產业链(一)
夏至刚过,气温便升了起来。
而山阳堡(今北温哥华市)“刘记”锯木厂內似乎也隨著温度沸腾了,工厂里响起了不同於往日的声响,而是一种沉稳、有力、仿佛蕴藏著无尽能量的巨大轰鸣声。
那不再是单纯依靠人力的疲惫喘息,也不是水力锯床受制於季节水流的哗啦作响与枯水期时而绵软无力的呻吟。
两台刚刚安装好的蒸汽机,如同两头被驯服的钢铁巨兽,正喷吐著夹杂煤星的白烟,通过粗大的皮带和传动轴,將澎湃的动力输送给厂区內那几台巨大的往復式锯床。
坚硬的雪松和云杉原木,在这些咆哮的钢铁与锯齿面前,如同热刀切黄油般被轻易地剖开,化作整齐的木板和方材,效率远超昔日的水力与人力。
刘万全站在其中一台蒸汽机旁,古铜色的脸上被炉火映照得微微发亮。
他伸出粗糙的大手,在距汽缸外壳寸许处感受著那股灼热,眼神中交织著自豪与感慨,更藏著几分锐意进取的狠劲。
“老刘,这铁傢伙,劲儿可真足啊!”共同创业多年的伙伴赵平阳凑过来,既兴奋又带著些许畏惧地看著那规律运动的机器部件,“这比咱们以前靠水,靠人拉,快太多了。你看那根红雪松,那么粗,以前得几个壮劳力拉上大半天的锯,这会儿,一盏茶的功夫就变成一块块板子了。”
刘万全微微頷首,目光扫过忙碌的工人们,沉声道:“嗯,是好东西。但这机器吃煤也厉害,一天下来,就吞下半车煤,跟个饕餮似的。往后,煤炭的供应得盯紧点。”
“哦,还有,让大伙儿操作时都警醒著点,这铁傢伙可不懂留情面,小心莫要伤著人。”
“放心,分州煤矿那边签了长约,也交了一笔保证金,路子稳当著呢!至於安全上的规矩,咱们也不是念叨了一天两天了,不敢马虎。”赵平阳连忙应道。
刘万全“嗯”了一声,不再多说。
他走到一堆刚锯好的、散发著金色光泽的雪松木板前,伸手抚摸那光滑的切面,眼神有些恍惚。
八年前,他还是个刚从军中退役,被分配到顺德县(今温哥华市)官营锯木厂的小工头。
那时,谁能想到,一个只会挥斧头、拉大锯的退伍兵,能有今天?
两年间,他在工厂里学到了管理、核算,更看明白了这木材行当里的巨大潜力。
金川地区遍地是宝树,启明岛本部造船、各处拓殖点建房、矿山需要坑木,以及各家各户所需的家具,哪一样能离得开木头?
於是,他心一横,取出所有退役金和积蓄,又咬牙从新华发展银行贷了五百块钱带著几个信得过的老兄弟,来到了刚刚兴建的山阳堡。
“刘万全,你疯了吗?把全部身家押在这荒郊野岭?”昔日同僚劝他。
“没疯,”刘万全当时看著眼前宽阔的海湾,以及湾內两侧无边的森林,“这里木头好,水路方便,老百姓需求大。缺的,就是一把能把它劈开、锯开的力气。”
没错,他看中的,就是这里未经充分开发的茂密森林和优越的水运条件。
创业维艰,初时,厂子是简陋的木板棚,操作台上也只有一台靠水力驱动的排锯,遇到枯水季节便只能停工。
工人也不到十个,伐木、运输、加工,什么都得干,整日满身木屑,手上磨出血泡最后都变成坚硬的老茧。
但他凭著在军队里练就的坚韧和在官厂学到的门道,硬是撑了下来。
四年前,新华政府为了规范森林採伐行为,颁布《林业开发法令》,允许国营和私人工坊以租赁形势获取政府公共林地用於伐木,只需要支付少许的租金和一笔特许使用费。
於是,他主动找到山阳堡的拓殖官员,以每年一千块的租金和特许费,在北部林区租下了两百亩林地,確保了锯木厂稳定的原料来源。
他又利用当地斯阔米什人熟悉山林的优势,僱佣他们作为临时採伐工,用铁器、布匹和现金换取优质的原木,建立了相对融洽的合作关係。
“东家,这片雪松林真好,树龄足,材质密实,最適合做船板了。”一位老伐木工指著眼前的一片巨树说道。
“標记下来,优先採伐。但要记住,砍大树,留小树,按照林业官说的,间隔著砍,给子孙后代也留点。”刘全叮嘱道。
儘管要追求最大效益,但政府所要求的“可持续”发展概念,他是半点不敢违抗。
树木伐倒了,运输是另一个难题。
巨大的原木依靠牛马拖拽到河边,然后利用春汛“流送”到锯木厂附近的河湾,然后抄起长长的铁鉤將其一一捞起。
刘万全常常站在海岸上,看著一根根原木在水中碰撞、浮沉,如同他起起伏伏的事业。
从坑锯到利用溪流动力建成的水力锯木厂,是一个飞跃。
如今,从水力到蒸汽动力,则是另一个更大的飞跃。
蒸汽机不仅意味著效率和產能的倍增——粗略估算,厂子如今每年能加工超过四千到五千立方米的木材,在整个金川地区可能算不了什么,但在山阳堡却是最大的企业——更意味著生產不再受自然条件的掣肘。
“东家,顺德『福瑞』商行的採买主事来了,要看这批雪松板,说是给造船厂做船舱隔板用的。”工头老马走过来匯报。
刘万全收回思绪,点头道:“带他去堆料场看乙字號的那批料,那是特意挑选的上好红雪松,耐腐蚀。价格按之前谈好的,但要跟他们说清楚,现在订单多,交货期得按规矩来。”
老马应声而去。
看著堆料场上不断增加的木板,他心中盘算著今年的收益。
这些木材,將沿著地方政府不断修缮和扩建的道路,或是直接通过顺德湾的深水港口,运往新华各地。
有些会被送往各个城镇和移民点,变成房屋的樑柱、地板和家具。
有些会被送往分州和金沙河矿区,支撑起那里的矿井巷道,或者製成矿车的车厢和车轮。
还有些则被送往始兴城,经过船匠的巧手,化作劈波斩浪的海船龙骨和船板。
甚至,有些用於木屋搭建的板材被运往更北方的新领地,为那片蛮荒之地带去文明的气息。
“刘记”锯木厂的快速崛起,正是金川地区木材加工產业乃至整个新华工业体系发展的缩影。
隨著“刘记”这样的锯木厂--无论是官营还是私营--如雨后春笋般在金川各地建立,高效生產出的木板和方材,如同工业血液般被输送到各个经济领域,激活了整个区域的產业脉络。
以刘万全的锯木厂为代表的木材加工企业离不开上游產业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