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中华楹联四千年的发展脉络
开篇词:
古韵悠悠,楹联生辉,四秩传芳。自甲骨初现,对称之美,窗花装点,皇阙堂皇。诗经载道,对仗精妙,古韵悠悠韵味长。寻脉络,自上古时代,直至盛唐。汉代骈文盛放,文士挥毫,锦绣华章。孔北海句,千秋传颂,滕王阁序,永载辉煌。海外东瀛,亦崇此艺,楹联魅力跨重洋。新春至,门联添喜气,岁月绵长。宋韵元声接续,楹联艺术,更上层楼。名胜题署,风华绝代,婚丧喜庆,皆见风流。明代定名,对联雅称,杨慎考据传千秋。新时代,联律通则定,再谱新章。
在广袤的天地间,对称之美无所不在,渗透于万物之中。从自然界的生长法则到人类的文艺创作,处处都流淌着对称的和谐旋律。当我们在追溯历史长河,回望几千余年前的上古时代,我们可以发现甲骨文的笔画与构图中已然展现出对称的美感和规律。古人巧妙地运用对称来装点窗花,增添喜庆之气;又以对称来构建皇宫,展现皇家威严。这些都充分展现了对称所带来的和谐之美。而这种对对称之美的描绘,与对联艺术的韵味相得益彰,共同诠释了人类对美的追求与创造。
《诗经》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经典佳句,凭借其精致的对仗与和谐的音韵,无疑成为了对称艺术的古典范例。在四书五经等浩如烟海的古典文献中,那些精妙的对偶句式,实则为对联艺术的原始胚胎。
转眼至汉代,骈俪文体盛行,对偶艺术在这一时期更是攀登至巅峰。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诸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等名句,宛如点缀在文学殿堂中的璀璨明珠,其光彩夺目,令人赞叹不已。这些名句虽未明确冠以对联之名,却已深含对联之实质。
追溯至东汉末年,我们可以在《后汉书》中寻得孔北海的传世名句:“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这句诗即便以现代的标准来审视,也无疑是一副极为规范的对联。尽管在那个时代,它并未被冠以“对联”之名,但其对仗之工整、意蕴之深远,早已彰显出对联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唐朝时期,诗词对仗的艺术魅力逐渐远播海外。东瀛日本的僧侣空海,在其名著《文镜秘府论》中,对诗歌对仗的规则与法度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现行的《联律通则》亦采纳了其中的诸多内容,这足以彰显对联艺术跨越国界的深远影响。
“看山山已峻,望水水仍清。听蝉蝉响急,思乡乡别情。”唐代无名氏的《联绵对诗》组诗,每一首都堪称对偶句的典范之作。这组诗不仅丰富了唐诗的艺术风貌,展现出对称美学的独特魅力,更为后世的对联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灵感源泉。从山川的描绘到蝉鸣的传达,再到思乡的深情,每一句都精妙绝伦,对称而和谐,令人赞叹不已。
回溯至五代十国时期的那个新春佳节,后蜀国君孟昶在桃木符板上挥洒才情,墨香四溢中写下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吉祥词句。这一富有创意的举动,被历史铭记,成为今日可追溯的最早春节门联之典范。时至今日,人们尊其为我国“春联”之鼻祖。
历代风景名胜门上的题署,为对联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后蜀时期,兵部尚书王廷珪陪同孟昶皇帝游览浣花溪时,他挥毫泼墨,写下了“十字水中分岛屿,数重花外见楼台”的绝妙对句。这一对联以其生动的描绘和深远的意境,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一幅风景名胜题署,展现了对联艺术与自然美景的完美结合。
自宋代以降,对联这一艺术形式逐渐从门联拓展至楹(即堂柱)联等诸多形式,其应用范围亦日益广泛。无论是婚丧嫁娶的人生大事,还是节日庆典的欢乐时刻;无论是山川名胜的自然景观,还是官舍民宅的人文空间;乃至亭台楼阁的精巧建筑,皆可见一副副精妙绝伦的楹联点缀其间。这些楹联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各种场合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成为点睛之笔,烘托出恰如其分的氛围。
宋代王安石的《元日》诗中“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描绘,便生动地展现了当时民间换桃符迎新年的风俗。
千呼万唤始出来,“对联”这一名称终于破茧而出。明代杰出文学家杨慎,在其考据学著作《丹铅总录》中,首次赋予了这种艺术形式“对联”的专有名词,并对其进行了详尽而精准的定义与阐释。杨慎将对联精妙地界定为“对偶而联句”,意指两句诗在结构、音韵上相互对应,同时在意义上又紧密相连。这一精准而深刻的定义,获得了学界的广泛认同与赞誉,从而使得“对联”这一称谓逐渐稳固,并沿用至今。
在明清两代,对联艺术迎来了它的黄金时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明太祖朱元璋在金陵建都后,大力倡导对联艺术,使得贴春联成为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重要习俗。与此同时,对联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展,其创作技巧和艺术价值更是攀升至新的巅峰。这一时期,梁章钜的《楹联丛话》与吴恭亨的《对联话》等专著相继问世,它们不仅收录了众多经典对联及其精妙的创作技巧,还深入探讨了对联的起源、发展轨迹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对联艺术的研究与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其更为深远的发展。
截至公元2024年,中国楹联协会已权威发布《联律通则》新修版,这一举措在国家层面上首次系统地规范了楹联的创作准则,标志着对联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该通则不仅为对联的创作与鉴赏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参考,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对联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尽管《联律通则》并未直接给出对联的明确定义,但它明确了对联创作应遵循的六大基本规则:字句对等、词性相对、结构对应、节律相协、平仄对立、形对意联。这些规则已成为衡量对联质量的关键标准,因此,符合这些规则的对仗句子,我们便可称其为对联。
对联有多种表现形式:
春联:又被称为春贴,是春节期间使用的对联形式,象征着新年的喜庆与吉祥。它起源于桃符,在明朝朱元璋的大力推广下逐渐流行。随着历史的演变,春联的内容日益丰富,其寓意也逐渐从驱邪避害转变为展现春节的文化底蕴和民俗特色。
楹联:指的是悬挂在楼阁殿宇等门庭上的对联。作为门庭装饰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既要求对仗工整、意义相连,又需与所挂环境相得益彰。例如,岳阳楼的门联“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便以其宏伟的气势和深远的意境被传颂千古。
对偶:则是指句子的对仗形式,按照对联的“六要素”衡量,对偶句在字数、节拍、形意上要求相对整齐,但在词性、结构、平仄上则不必完全对应。例如,“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等均为对偶的典型范例。清代《增广贤文》中的大量句子便采用了对偶形式。对偶句具有独立的句意,可在适当场合单独使用。
对子:一词来源于《红楼梦》中黛玉的论诗之语,她指出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工整,并将这样的两幅对仗句称为“对子”。对子需符合对联的六要素,但往往缺乏独立意义和完整性,只有嵌入诗词曲赋中才能显现其魅力,因此多数对子并不适合单独作为春联或楹联使用。
对联:是对子、对偶、楹联(门对)、春联(春贴)等多种形式的总称。其中,“楹联”和“春联”是对联的主要存在形式,“对子”是其在诗词中的特定表现,“对偶”则是一种对仗形式。在创作新对联时,我们应遵循《联律通则》确立的六大要素以确保作品的工整性和艺术性;而在评价传统对联时,则应注重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挖掘与传承,不宜过分拘泥于现代规则。
中华对联,历经千年沧桑,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从远古的对称之美到现代的楹联艺术,其发展历程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探寻对联的足迹中,我们感受到古人智慧的璀璨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联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心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愿我们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并发扬光大,让对联的韵律与美感在新的时代里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