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2章 底层逻辑不同
获胜之后的贾荃没有回克里米亚,而是下令直接伊斯坦布尔。甚至都没有去管海面上的那些沙俄人。
驻伊斯坦布尔公使紧急求见奥斯曼帕夏,正式通报对方,我海军与该国海军分舰队在黑海的遭遇。
这一过程中,奥斯曼帕夏的态度暧昧,始终没有明确的态度,只是表明会仔细的调查。
公使回去之后立刻向军事顾问团传达了最新的变故。
即:我分舰队三艘战舰于黑海遭遇二十四艘敌舰伏击,虽取得辉煌的大胜,却暴露出一个问题。沙俄人的情报哪来的?
道理是很简单的,胜利固然可惜,但是来自准盟友的背刺令人心寒。
顾问团长与公使紧急磋商之后决定,使用内阁赋予两人的权利,如果情况不对,可以决定撤回一切在土人员。
此事如果没有牵扯到当代荣国公,首辅嫡长子贾荃,应该不会如此严重。
这一事件背后的成因很复杂,有奥斯曼帝国内部不同派系之间的相互倾轧,也有利用贾荃出事拉中央帝国下水的原因。
总而言之,设计这一事件者大概认为,奥斯曼帝国怎么都不会吃亏。
亲华代表易卜拉欣在这个节骨眼上居然重病不起,人还没死呢,就无法控制局面了?
在两人的共同决断之下,召回在土军各部的顾问,在访问舰队的陪同下,集体返回国内,中断这一次军事合作。
这是第二次了!
除了公使之外,所有在土军事人员,一律撤回。
可以说这一次决断非常的干脆,丝毫不给土方回旋的余地。
整个过程之中,易卜拉欣为代表的亲华派,从头到尾都没有出面斡旋。
该事件的诡异程度,远远超出了我方人员的想象力。
后世的史学家,针对这一事件的分析很多,焦点也不在于黑海伏击战的辉煌胜利,而在于研究奥斯曼这个国家的行为逻辑。
得出的结论就是没逻辑。非要找个原因,大概是奥斯曼人那该死的自尊心。可见史学家是多么的不靠谱,尤其是那些坚持多少个第一是西来说的学者。即便欧美主流史学界都不认可该说法,国内的一些史学家,还非要头铁的坚持。
贾荃回国之后,见到贾琏时很虚心的请教,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奥斯曼方面做出如此无法理解的行为。
难道他们就没有考虑过后果么?
贾琏很认真的告诉贾荃,成因非常复杂。有游牧文化与人陆文化之间的冲突,还有信仰之间的冲突,还有奥斯曼高层对于军队发生变化的担忧,更有因为军队的变化,担心我国利用军队做点什么的原因。
总而言之,在奥斯曼高层的集体潜意识里,认为未来潜在的风险太大,使得他们宁愿付出惨痛的代价,也不愿意继续现行的合作方式。
其核心的驱动力,还是出于其国内各方平衡的需求。易卜拉欣这位实力派,大概与其他势力达成了妥协,放弃通过军事合作继续壮大自身的目。
中央帝国军事顾问团的撤离,令欧洲各国高层弹冠相庆,认为这是一场外交上的伟大胜利。
西方世界不费一枪一弹,达到了将中央帝国势力逼出欧亚大陆桥的目的。
在我们看来很重要的东西,西方人的逻辑里则不是那么一回事。
信教的人往往更加的自私,因为他们只要能得到神的谅解,一切都可以。即便是有罪了,买赎罪券就是了。
公使留在当地,还算是留了余地,但是两国之间的下一次合作,大概是看不到希望了。
从贾琏的角度看,确实没啥可惜的。奥斯曼这个国家太难搞了,帮助他们的军力强一些,能达到最大程度的牵扯沙俄就足够了。
还有另外一群不显眼的人群,他们看待此事同样是欢欣鼓舞,那便是南欧诸国。
这些国家终于看到了摆脱奥斯曼统治的曙光。
这个事件就这么诡异,所有人都很开心,都觉得是好事。
这种事情大概就只能发生在奥斯曼帝国的身上了。
奥斯曼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其中新式的巡洋舰的弹药,从此是打一发少一发,海军都不敢做射击训练了。
英国的地中海舰队,重新找回了无敌的自信。
但是英国高层无一不充满了焦虑,凭借海军立国的英国,怎么会不知道这次海战的意义呢?
那可是3对24,这次战斗之后,英国所有的海军战舰,在换装新式火炮之前,面对中国海军已经毫无威胁。
这一次初登基的女王都拿出了私房钱十万英镑,捐给阿姆斯特朗兵工厂,要求他们为了大英的荣光,一定要造出媲美中国海军舰炮的火炮。
当然这仅仅是想一想,一时半会阿姆斯特朗兵工厂也毫无头绪。从发射药到高爆弹的装药,这些都没有任何头绪。
更不要说,这次海战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功劳并非所谓的高爆弹,而是一种弹头装填了苦味酸的炮弹,这是一种实验性的炮弹。
其燃烧属性,在海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直接导致木制战舰只要中一发,火势就很难扑灭。
欧洲各国除了英法之外的国家,纷纷把目光投向了东方,如果说此前的留学行为更多的是官方在推动,现在就是自发的留学热潮。
无数野心勃勃的年轻人,来到巴黎和伦敦的公使馆,办理留学签证。
这一年前往东方留学的学生,超过了五千人。
但是中央帝国的策略也在变化,京城等大学不再直接收留学生,而是各所大学在广州成立预科班。
所有留学生都要从预科班成绩合格之后,才能前往内地继续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