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古代识字率都很低,这种有关系的人家,一般都会有钱有势,这么挂出来,吓唬一下不明就里的老百姓,在当时应该还是很有效果的。”
“匾上的这些岁进士和恩进士,其实就是纯粹的假冒伪劣,只是对岁贡生和恩贡生的恭惟的称呼,在乡间民里,大家认为这样的人就已经了不得了,在社会上的地位一般也比较高,亲戚朋友见面打招呼,往往会以‘进士’相称。”
“明清读书人风俗虚伪浮滥,往往就会制作匾额挂在自己的堂屋里,制作出一份虚荣来,不过也不敢冒充正牌的进士牌匾,因为那个是国家许可,伪造要被入罪的,所以只取进士二字,并在中间夹上‘恩’,‘岁’这样的字样,不过那字小得很,一般还涂成和背景一样的颜色,让你一眼几乎看不出来。”
黄瑞山这么古板的人都忍不住乐出了声来:“简直太奇葩了,要是把这份心思用在做学问上,是不是真进士都已经考上了?!”
这话说得大家都是哈哈大笑。
这样一路打假也是挺好玩的,合着这一巷子里的进士就没多少是真的,人家实打实考出来的武进士,地位甚至比他们还要高呢。
“那这些文魁匾额又是什么意思?”现在大家都多了个心眼,单纯如李一佳也不会在相信这些文魁匾额是状元人家了,因为从来没有听说过一条巷子里出这么多状元。
“古代考试分作县府院乡会殿六级,乡试出举人,逢子、午、卯、酉年的八月进行,故俗称‘秋闱’。发榜在九月初五至十五之内,多选择寅、辰两天。辰属龙,寅属虎,故称‘龙虎榜’。又因时值桂飘香季节,故又称‘桂榜’。”
“榜有分正榜和副榜,正榜从第六名开始写起,写到最后一名再往上写前五名,从第五名倒写到第一名,名为‘五经魁’或‘五魁首’。新科举人都会得到省财政拔付的牌坊银二十两,也有的地方干脆直接做好牌匾发给他们。”
“所以上面的文字都是有官府规定的,第一名写‘解元’,第二名写‘亚元’,第三、四、五名写‘经魁’,第六名及以后的副榜举人是没有这些优惠的,不过可以自己制作牌匾,不过按照规定,就只有写‘文魁’二字了。”
“所以这些‘文魁’,其实都是第六名以后的举人哦……”许安心说道。
“是的,不过明清举人就已经了不得了。”周至说道:“《范进中举》大家都读过的,中举以后,立刻就有另一位举人前来拜访,找来了两百亩‘投寄’给他,这两百亩地的徭役因此得免,这些都是要给举人老爷好处的,本该上缴国库,或者作为国家劳务的那些对等收益,就成了和举人老爷分肥的‘利润’了。”
“所以说从明代开始,举人就不再有穷人了,一朝中举,阶层立刻转换。”
“虽然还不到进士的级别。”周至用手指着门头上的“文魁”二字:“就这匾,便可以碾压刚刚看到那全部了,武进士都没法和这个相提并论。”
“肘子要到了古代,中一个进士应该不难的哈?”李老三揶揄道。
“如果心无旁骛的话,一个举人该在两可之间,至于进士……”周至摇头:“那可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基本上全靠运气了。”
“你倒是老实不客气。”许安心笑道。
“我们倒是觉得肘子谦虚了。”李一佳和黄瑞山却说道。
“其实功名不重要,一个秀才都够用了,”周至说道:“只要考上了秀才,就已经算是正式读书人了,你们知道读书人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吗?”“是什么?”
“见官不拜。”周至说道:“秀才对着县老爷只是作揖即可,而举人则可以和县老爷称兄道弟,平起平坐。但这都还不是最大的好处。”
“那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外出旅游,走遍天下。”周至说道:“古代普通老百姓身无路引,不得离开家一百里,而路引要申请起来不是一般的麻烦。可只要中了秀才,出名就再无需路引了。”
“这倒是不错,”李老三笑道:“其实只要能够满天下乱跑,就靠吃这个信息差,倒卖点东西都要发财。”
“那个时候商贾可是贱业。不过要是秀才还能拉下脸面,那发财的路子倒还真是不少的。”周至笑道:“不过名声多半可就毁了。哟,终于看到一家正经的进士第了。”
这是一处大院儿,门侧的标牌上写着一块“胡家大院”的牌子。
大家抬头一看那匾额,堂堂正正一览无遗,远比之前所见的那些匾额都要气派得多。
中间是三个金漆大字“进士第”,进字的一侧,写着“大总裁”三个拳头大小的字,其下从左到右列着户部左侍郎某,经筵讲官某,经筵讲官某,户部右侍郎某,下方一个“为”字。
很明显,这是那一科的主考官,也就是进士的“座师”们的名字。
而匾额的另外一侧,则写着“同治某年举事副榜多少名,同治某年会试多少名,殿试多少名,朝考多少名赐进士出身胡某立”。
简直把自己考上进士的过程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生怕遗漏了一点。
“赐进士,出身胡某,这是啥意思?为什么中间还多了个出身?”许安心问道。
“是赐进士出身。”周至解释道:“古代科举分三甲,第一甲就是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这三位皇帝回赏赐给‘赐进士及第’的荣誉称号,而一般从第四名取到第五十名为二甲,得到‘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比较多,往往在一百到三百之间,得到的称号是‘赐同进士出身’。”
“这三种都是进士,但待遇不一样,一甲考完直接授予官职,二甲三甲一般要安排到各部门学习一段时间,叫做‘观政’,学习一些官场常识,之后还要经过吏部的选拔考试,才可能得到官职。”
“我们背历史的时候不是就被县府院乡会殿吗?那个朝考又是什么呀?”李一佳问道。
“这是清朝的制度。”周至说道:“在殿试完了三甲名次后,刚刚说了,一甲三名,殿试后即授予翰林编撰和翰林编修。相当于直接成为皇帝秘书组的光荣一员,这是最狭义上的‘天子门生’。其余的则一律参加朝考。朝考的内容是论、疏、诗各一道,由皇帝出题,当日交卷,由皇帝亲派大臣阅卷。并拟定一、二、三等呈送皇帝,皇帝亲定前十卷名次。”(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