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荷韵·第380章 荷染绽色传四海 匠心永续守清欢
夕阳把清溪村的石板路染成暖金色时,苏晚刚把伊莎贝拉留下的设计稿整理好。工坊的院子里还飘著淡淡的栗子壳香,周师傅劈剩下的竹节码在墙角,王婶晾著的染布在晚风里轻轻晃,像一片垂落的晚霞。张嫂抱著刚绣完的荷暗纹坯布走过来,指尖蹭过布面上的丝线,眼里满是笑意:“你看这针脚,比上次又匀了些,等裁成裙摆,定能让伊莎贝拉的顾客眼前一亮。”
苏晚接过坯布,贴在掌心轻轻摩挲。浅咖色的布面上,墨绿的荷舒展著瓣,针脚细得像荷叶的脉络,连瓣边缘的卷边都用疏密不同的绣法表现出来,远看竟像真的荷浮在布上。“张嫂的手艺又精进了,”她笑著说,“明天李叔把细麻布送过来,咱们就能开始染布了,王婶那边的染料都准备好了吗?”
“早备好啦!”王婶的声音从染坊里传出来,她手里拿著根木桿,正搅拌著陶缸里的染料,“今天特意多晒了两筐栗子壳,熬了足足七个时辰,你看这顏色,比上次更透亮些。”苏晚走到染坊门口,看著陶缸里浅褐色的染料,表面泛著细密的油,像把夕阳揉碎在了里面。王婶伸手试了试温度,又用木桿挑起一点染料,滴在白瓷盘里:“六十五度刚好,染出来的布不深不浅,还带著栗子壳的清香味。”
正说著,院门外传来了脚步声,是村里的李叔,推著一辆木车,车上堆著刚织好的细麻布。“苏丫头,布都织好了,你看看合不合心意。”李叔把布卷放在石桌上,解开麻绳,米白色的布料展开,像一片柔软的云。苏晚伸手摸了摸,布料细腻却不失挺括,纤维里还带著新的气息。“太合適了,”她笑著点头,“李叔织的布,比城里买的还要好,用来做连衣裙的面料正好。”
李叔黝黑的脸上露出笑容,搓了搓手:“我这老手艺,能帮上忙就好。你们要是赶工期,我还能再织几匹,保证不耽误事。”苏晚连忙道谢,又跟李叔確认了后续的布料供应,才送他出了院门。转身时,看到小宇蹲在竹编坊门口,手里拿著细竹丝,正试著编迷你荷掛件。“小宇怎么还没回家?”苏晚走过去,揉了揉他的头髮。
小宇举起手里的竹编,眼里满是期待:“苏晚姐,我想多编几个掛件,缝在连衣裙上,这样伊莎贝拉姐姐的顾客就能看到我的手艺了。”竹丝在他手里绕出小小的瓣,虽然还有些粗糙,但看得出来很用心。苏晚心里一暖,接过竹编,帮他调整了一下针脚:“小宇编得真好,等这批连衣裙做好,咱们让伊莎贝拉姐姐把你的名字绣在掛件上,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清溪有个厉害的小竹编匠。”
小宇兴奋得跳起来,抱著竹丝跑回了家,说明天要更早来工坊学习。苏晚看著他的背影,又看了看院子里忙碌的手艺人——周师傅还在劈竹丝,竹刀落下的脆响在晚风中格外清晰;王婶在收拾染坊的工具,把木桿擦得乾乾净净;张嫂坐在石凳上,借著夕阳的光,还在检查坯布上的针脚。她忽然觉得,清溪的手作之所以动人,不仅是因为手艺精湛,更因为每个手艺人都把心意融进了作品里,让冰冷的竹丝、布料,都有了温暖的温度。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工坊里就热闹起来。王婶先把陶缸里的染料加热到六十五度,李叔送来的细麻布被剪成合適的尺寸,苏晚和张嫂一起,把布料慢慢浸入染料里。米白色的布料在浅褐色的染料中渐渐变色,像荷叶吸收了晨露,慢慢染上自然的色泽。“染布的时候得轻一点,”王婶一边指导,一边帮著搅动布料,“不然布料会皱,顏色也不均匀。”
苏晚点点头,小心地提著布料的一角,让染料均匀地渗透进每一根纤维。阳光透过染坊的窗户照进来,落在布料上,浅咖色的布面泛著柔和的光,还带著淡淡的栗子壳香。“第一次染这么多布料,会不会累?”张嫂看著苏晚额角的汗珠,递过一块手帕。苏晚擦了擦汗,笑著摇头:“不累,一想到这些布料会变成漂亮的连衣裙,被送到全世界的人手里,我就觉得特別有动力。”
周师傅的竹编坊里,也传来了竹丝碰撞的声音。他正忙著编连衣裙的领口边,细竹丝在他手里像有了生命,绕出一圈圈精致的纹。“周师傅,领口边要编多少条?”苏晚走过去,看著他手里的竹编。周师傅放下竹丝,指了指旁边的竹筐:“已经编好五十条了,按照五百件连衣裙的量,我每天编五十条,十天就能编完。你放心,每条边我都会仔细检查,保证没有一点瑕疵。”
苏晚拿起一条边,轻轻绕在手腕上,竹编柔软贴合,边缘打磨得光滑细腻,不会扎皮肤。“周师傅的手艺还是这么好,”她讚嘆道,“伊莎贝拉说,要把竹编边作为连衣裙的亮点,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到清溪的竹编手艺。”周师傅黝黑的脸上露出骄傲的笑容,又拿起竹丝,加快了手里的速度:“我一定好好编,不能给清溪的手艺人丟脸。”
接下来的日子里,工坊里的每个人都在忙碌。白天,染坊里飘著栗子壳的香气,布料在陶缸里慢慢染色,晾在竹竿上的染布像一片咖色的云;竹编坊里,竹刀劈竹的脆响、竹丝编织的细响,交织成好听的旋律;绣坊里,张嫂和绣娘们坐在窗边,手里的绣针上下翻飞,荷暗纹在布面上渐渐绽放。晚上,苏晚会把当天做好的染布、竹编、绣坯布整理好,记在帐本上,再和伊莎贝拉视频,匯报进度。
“清溪的手作比我想像中还要好,”视频里的伊莎贝拉,拿著苏晚寄过去的样品,眼里满是惊喜,“染布的顏色很均匀,竹编边很精致,绣暗纹也很细腻,我的顾客已经在问什么时候能买到连衣裙了。”苏晚笑著把镜头转向工坊的院子,让伊莎贝拉看到晾在竹竿上的染布、堆在墙角的竹编:“我们已经完成了一半的材料准备,月底前肯定能按时交货。”
伊莎贝拉点点头,又拿出一张设计图:“我还设计了衬衫和围巾,想用清溪的荷染布和竹编,等连衣裙卖得好,咱们就推出这些新品。我相信,清溪的手作一定会受到大家的喜欢。”苏晚看著设计图上的衬衫,领口和袖口用了竹编边,衣摆处绣著小小的荷,简洁又精致。她心里满是期待,想著清溪的手作能走出大山,走向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知道中国乡村的匠心。
月底的时候,五百件连衣裙的材料终於准备齐全。染好的细麻布堆在石桌上,浅咖色的布面泛著柔和的光;竹编边和掛件装在竹筐里,精致得像艺术品;绣坯布上,荷暗纹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绽放。苏晚和手艺人一起,把材料打包好,送到了伊莎贝拉指定的工厂,由工厂进行裁剪和缝製。
“等连衣裙做好,我会第一时间寄样品给你,”伊莎贝拉在电话里说,“我还打算在巴黎办一场发布会,专门展示『清溪荷韵』系列,到时候想邀请你和手艺人一起来巴黎,看看你们的作品在国际舞台上绽放的样子。”苏晚心里一阵激动,连忙答应下来,说要和手艺人商量一下,一定去巴黎支持她。
回到清溪,苏晚把伊莎贝拉的邀请告诉了周师傅、王婶、张嫂他们。大家都很兴奋,周师傅搓著手说:“这辈子都没出过国,能去巴黎看看咱们的作品,太值了!”王婶也笑著说:“我要把最好的染料配方带去,跟国外的人分享清溪的染布手艺。”张嫂则拿出绣针,说要在巴黎绣一朵荷,让外国人看看中国的刺绣有多厉害。
三个月后,伊莎贝拉的巴黎发布会如期举行。苏晚和周师傅、王婶、张嫂一起,坐飞机来到了巴黎。发布会的现场布置得像一片荷塘,浅咖色的连衣裙掛在展示架上,领口的竹编边、裙摆的荷暗纹,在灯光下格外亮眼。来参加发布会的人,都被连衣裙上的手作细节吸引,纷纷驻足观看,忍不住伸手抚摸布料,感受自然的温度。
“这是中国清溪的手作,”伊莎贝拉站在台上,拿著一条连衣裙,向大家介绍,“染布用的是后山的栗子壳,竹编用的是当地的楠竹,绣是手艺人一针一线绣出来的,每一件作品都带著自然的气息和匠心的温度。”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有人举手提问,想知道清溪在哪里,怎么才能买到更多的手作。
苏晚看著台下的人群,又看了看身边的手艺人——周师傅正拿著竹编掛件,跟一位外国设计师介绍竹编的手艺;王婶在展示栗子壳染料,让大家闻染料的清香;张嫂坐在绣架前,现场绣著荷,绣针上下翻飞,引来一片惊嘆。她忽然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清溪的手作不仅走出了大山,还走上了国际舞台,让更多人知道了中国乡村的匠心,知道了传统手艺的魅力。
发布会结束后,“清溪荷韵”系列的连衣裙很快就卖断了货。伊莎贝拉发来消息,说很多顾客都在问后续的產品,还有品牌想和清溪合作,推出更多手作单品。苏晚和手艺人商量后,决定扩大生產,不仅做服装,还做家居用品,比如荷染桌布、竹编餐垫、绣抱枕,让清溪的手作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回到清溪,苏晚在村里办了一个手作培训班,邀请村里的年轻人来学习竹编、染布、绣。小宇也来了,他现在已经是个厉害的小竹编匠,能独立编出复杂的荷掛件。“苏晚姐,我以后要把清溪的手作教给更多人,让手艺一直传下去。”小宇拿著自己编的竹编,眼里满是坚定。
苏晚点点头,看著培训班里认真学习的年轻人,又看了看院子里忙碌的手艺人——周师傅在教年轻人劈竹丝,王婶在指导染布的技巧,张嫂在演示绣的针法。夕阳洒在工坊里,晾在竹竿上的染布泛著柔和的光,竹编坊里传来竹丝编织的细响,绣坊里的绣针还在轻轻穿梭。
她忽然想起刚回清溪的时候,村民们不理解她为什么要做手作,订单短缺的时候,她也差点放弃。但现在,一切都变了——清溪的手作走出了大山,走向了世界,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清溪的匠心;村里的年轻人也愿意学习传统手艺,让手艺有了传承。她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清溪的荷韵会一直传下去,传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感受到大山里的温度,感受到传统手艺的魅力。
那天晚上,苏晚坐在荷塘边,看著满池的荷。月光洒在荷叶上,露珠泛著光,像星星落在了荷塘里。她想起伊莎贝拉在发布会上说的话:“手作的温度,能跨越国界,连接不同的人。”是啊,清溪的手作,不仅是一件件作品,更是一份份心意,一份份匠心,它们像荷塘里的荷,在世界的每个角落绽放,传递著中国乡村的温暖与美好。
苏晚轻轻抚摸著手里的竹编书籤,那是小宇刚编的,上面绣著一朵小小的荷。她知道,只要这份对手艺的热爱还在,只要这些手艺人还在,清溪的荷韵就会一直绽放,永远不会凋零。而她,会一直守护著这份匠心,守护著清溪的美好,让更多人知道,在遥远的中国乡村,有一片充满温度的手作天地,有一群用匠心守护传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