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荷韵·第352章 研学风起润青苗 荷香漫捲国际章
五月的清溪村,已是一幅浓墨重彩的初夏画卷。荷塘里的荷叶连成一片翠绿的海洋,粉白相间的荷亭亭玉立,风一吹便掀起层层荷浪,连空气里都浸著清甜的荷香。这天清晨,苏晚刚走到荷染工坊门口,就听见里面传来此起彼伏的笑声,推门一看,只见十几个穿著校服的孩子正围著王婶,手里捧著刚染好的小方巾,嘰嘰喳喳地討论著图案。
“这是咱们村和镇上中心小学合作的『非遗研学第一课』,”许朗从身后走来,手里拿著一份研学活动方案,“之前学校校长来考察,说想把非遗课搬进乡村,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传统手艺,咱们就商量著先办两期试点。”苏晚看著孩子们认真的模样,指尖轻轻拂过桌上染著小荷的方巾,笑著点头:“这主意好,让孩子从小接触这些,非遗才能真正传下去。”
说话间,周师傅也推著竹编工具走了进来,手里还提著一篮削好的细竹篾。“孩子们,咱们今天除了染布,还能学编小竹篮,”周师傅放下工具,拿起一根竹篾在手里灵活地翻转,“你们看,这样一折、一绕,很快就能编出个小篮子,还能装你们染好的方巾呢!”孩子们立刻围了过去,小脸上满是期待,一个扎著马尾辫的小女孩举起手:“周爷爷,我能编个荷形状的篮子吗?”周师傅笑著揉了揉她的头:“当然能,咱们慢慢教。”
苏晚和许朗悄悄退到门口,看著工坊里热闹的场景,许朗轻声说:“省电视台的纪录片下周就要播出了,刘记者昨天打电话说,会重点放孩子们研学的片段,还有周师傅编竹编、王婶染布的细节。”苏晚心里一暖,转头望向荷塘,晨光洒在荷叶上,水珠折射出细碎的光芒:“等纪录片播了,说不定会有更多学校来合作。对了,上次联繫的那所大学,非遗研学基地的事谈得怎么样了?”
“已经差不多了,”许朗从口袋里掏出一份合作协议,“他们想在暑假开『非遗实践营』,安排学生来村里住半个月,跟著王婶、周师傅系统学荷染和竹编,还会结合民俗学做调研。下周就能签协议,到时候咱们得把民宿的几间房腾出来,改成学生宿舍。”苏晚接过协议,仔细看了看条款,抬头时眼里满是笑意:“这可是件大事,得好好准备。咱们还能请学生帮忙设计新的文创產品,年轻人想法多,说不定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
正说著,陈阳骑著电动车匆匆赶来,车筐里放著一个快递盒,脸上满是兴奋:“苏晚姐,许哥!上海文创公司寄来的『清溪春韵』系列样品到了,你们快看看!”三人回到办公室,陈阳打开盒子,里面整齐摆放著荷染笔记本和竹编檯灯——笔记本封面印著他设计的樱荷纹,淡粉的樱落在翠绿的荷叶上,还带著淡淡的荷香;竹编檯灯的灯罩则编著柳枝图案,开灯后,光影透过竹篾缝隙洒在墙上,像极了荷塘边的柳枝摇曳。
“这竹编灯罩编得真精致,”苏晚拿起檯灯,轻轻转动灯罩,“周师傅要是看到,肯定高兴。对了,张经理说这批產品什么时候上市?”陈阳拿出手机,翻出和张经理的聊天记录:“他说下月初上市,还想让咱们拍点宣传视频,就拍孩子们研学、村民做手艺的场景,突出『非遗生活化』的感觉。”许朗立刻接话:“这个简单,咱们可以请村里的年轻人帮忙拍,他们平时就爱用手机拍短视频,说不定比专业团队还接地气。”
当天下午,村里的几个年轻人就扛著手机支架、拿著补光灯忙了起来。他们跟著孩子们拍研学课,镜头里,孩子们笨拙地拿著竹篾编篮子,手指被竹篾戳红了也不放弃;拍荷染工坊时,王婶教孩子们调染料,不小心把染料蹭到了孩子的衣袖上,两人相视一笑,画面温馨又鲜活;拍竹编作坊时,周师傅给孩子们演示编荷,竹篾在他手里像有了生命,不一会儿就绽放出一朵小小的竹编荷。
傍晚收工时,负责拍摄的年轻人小李把素材导进电脑,苏晚凑过去看,画面里满是清溪村的烟火气。“苏晚姐,咱们还可以拍点荷塘的景色,比如清晨的荷、傍晚的荷风,再配上村里老人讲非遗故事的声音,肯定更有感觉,”小李指著屏幕说,“我奶奶就常说,她小时候跟著外婆学染布,那时候没有现成的染料,都是自己去荷塘里采荷叶、挖藕尖熬製,熬出来的顏色特別正。”苏晚眼前一亮:“这个好,把老人口中的故事加进去,非遗就更有温度了。”
接下来的几天,清溪村格外热闹。一方面要准备大学研学基地的签约仪式,另一方面要赶製纪录片播出后可能激增的订单,还要配合年轻人拍摄宣传视频。王婶带著荷染工坊的村民加班加点染布,染好的布料掛满了工坊的竹架,淡粉、翠绿、鹅黄的布料在风中轻轻摆动,像一片彩色的荷塘;周师傅则带著几个年轻徒弟编竹编,除了常规的竹篮、灯笼,还在赶製大学实践营要用的竹编工具,每一根竹篾都削得粗细均匀;陈阳则忙著和上海文创公司对接,根据对方反馈调整文创產品的细节,还设计了几款適合学生用的荷染文具。
周五那天,省电视台的纪录片《清溪荷韵:非遗里的春天》如期播出。村里的村民们早早地聚在村委会的大院里,围著大屏幕等待开播。纪录片一开始,就出现了清溪村的晨景——荷塘边的残雪未化,苏晚踩著雪走进荷染工坊,王婶整理布料的画面;接著,镜头跟著陈阳的设计稿展开,樱荷纹、柳丝荷纹在纸上鲜活起来;再后来,周师傅编竹编的手、阿杰搬灯笼的身影、游客体验春播的场景一一呈现,最后定格在孩子们研学课上,小手里捧著染好的方巾,笑得格外灿烂。
纪录片播出时,大院里格外安静,只有屏幕里的声音在迴荡。当看到周师傅说“想让竹编跟著荷塘一起活下来”时,不少老人红了眼眶;当看到孩子们认真学编竹篮时,村民们纷纷点头:“这才是正经事,让孩子多学学这些,別把老手艺忘了。”纪录片结束时,屏幕上出现了清溪村的联繫方式和研学活动报名方式,大院里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当晚,苏晚的手机就响个不停。有周边学校打来諮询研学合作的,有游客预约体验活动的,还有文创公司想谈合作的。其中,一个来自北京的国际文化交流公司的电话让苏晚格外在意——对方说,看了纪录片后,想邀请清溪村的非遗项目参加下个月在上海举办的“国际非遗文化展”,还想安排王婶、周师傅现场展示手艺。
(请记住 读小说上 101 看书网,??????????????????.??????超讚 网站,观看最快的章节更新)
“这可是个让清溪非遗走向国际的好机会,”许朗得知消息后,立刻和苏晚一起研究参展方案,“咱们得好好准备,不仅要带展品,还要把清溪村的故事讲好。比如荷染用的天然染料,竹编用的本地竹材,这些都是咱们的特色。”苏晚点头,拿起笔在笔记本上记录:“展品方面,除了荷染汉服、竹编荷塘摆件,还可以带些孩子们做的研学作品,让国际友人看看非遗的传承活力。王婶和周师傅的现场展示也很重要,得提前准备好工具和材料,还得简单学几句英语,方便交流。”
接下来的日子,清溪村又投入到了参展的准备中。王婶挑选了最好的荷染布料,赶製了两件秋荷色的汉服,上面还绣著陈阳设计的芦苇图案;周师傅则精心编织了一个大型的竹编荷塘摆件,比之前准备省非遗展的那个更精致——荷叶的纹路更细腻,荷的瓣层次更丰富,连小鱼的鳞片都用细竹丝编了出来,放在玻璃罩里,仿佛真的有小鱼在荷塘里游动;陈阳则设计了参展的宣传册,上面印著清溪村的风景、非遗手艺的製作过程,还有村民们的故事,文字除了中文,还翻译成了英文和日文。
与此同时,大学非遗研学基地的签约仪式也顺利举行。签约当天,大学的校长带著师生代表来到清溪村,参观了荷染工坊、竹编作坊和春播体验田。在签约仪式上,校长握著苏晚的手说:“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研学基地,让学生真正走进非遗、了解非遗,甚至参与到非遗的创新中。未来,我们还想开设『清溪非遗』相关的选修课,让更多学生爱上传统手艺。”苏晚笑著回应:“我们也会全力配合,让学生们在这里学有所获,把清溪的非遗故事带向更远的地方。”
签约仪式结束后,第一批大学生实践营的学生也陆续来到村里。他们背著行李,带著笔记本和相机,住进了改造后的民宿宿舍。第二天一早,学生们就跟著王婶学荷染,从挑选布料、熬製染料开始,一步步亲手操作。一个学服装设计的女生,在染布时突发奇想,把荷叶的形状拓印在布料上,还加了些现代的几何图案,染出来的布料既传统又时尚。王婶看了连连称讚:“这个想法好,咱们的荷染也能变变样子,吸引更多年轻人喜欢。”
学生们还跟著周师傅学竹编,一开始,很多人连竹篾都拿不稳,手指被戳得通红,但没人放弃。周师傅耐心地教他们削竹篾、编基础纹路,还跟他们讲竹编的歷史:“咱们清溪村的竹编有上百年歷史了,以前家家户户都会编竹篮、竹筐,用来装粮食、装蔬菜。后来生活好了,用竹编的人少了,但这手艺不能丟,它是咱们村的根。”学生们听得认真,有的还拿出录音笔记录,说要把这些故事写进调研报告里。
期间,上海文创公司的“清溪春韵”系列產品也正式上市了。荷染笔记本一上线就卖断了货,竹编檯灯也成了热销单品,不少网友在评论区留言:“想带著笔记本去清溪村,亲手染一块布”“檯灯的光影太治癒了,像把荷塘搬进了臥室”。张经理特意打来电话,说要加推一批新產品,还想邀请苏晚他们去上海参加產品发布会,和消费者面对面交流。
六月初,苏晚、王婶、周师傅带著精心准备的展品,坐上了去上海的高铁。第一次参加国际展会,王婶和周师傅既紧张又期待,王婶特意穿了自己染的秋荷色上衣,周师傅也把工具箱擦得鋥亮。展会当天,清溪村的展位前挤满了人,有国际友人,有媒体记者,还有非遗爱好者。
王婶现场展示荷染技艺,她先把藕尖熬成淡粉色的染料,然后將白布放入染料中浸泡,再用樱瓣拓印。不一会儿,一块染著樱荷纹的方巾就完成了。一个来自法国的设计师看得入了迷,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这太神奇了,用植物就能染出这么美的顏色,还带著自然的香味。”王婶笑著递过方巾:“你试试,这布很软,还能做围巾。”法国设计师接过方巾,放在鼻尖轻嗅,眼里满是惊喜:“我想和你们合作,把这种工艺用到我的服装设计里,可以吗?”苏晚立刻上前,和对方交换了联繫方式:“我们非常乐意,期待后续的合作。”
周师傅的竹编展示也吸引了不少人。他坐在展位前,手里拿著细竹篾,不一会儿就编出了一朵小小的荷。一个来自日本的非遗传承人蹲在旁边,认真地看著他的手法,还拿出手机拍摄。“您的手法很独特,尤其是编荷瓣的技巧,”日本传承人用英语说,“我们日本也有竹编,但和您的风格不太一样,希望以后能有机会交流学习。”周师傅笑著点头:“好啊,咱们互相学习,把竹编手艺传得更远。”
展会上,清溪村的荷染汉服和竹编荷塘摆件成了“网红展品”,不少人围著拍照,还有媒体记者专门採访苏晚。“请问您觉得,清溪村的非遗能吸引国际关注的原因是什么?”记者问道。苏晚看著展位上的展品,眼里满是自豪:“我觉得是因为我们的非遗既有传统的根,又有创新的魂。我们没有把非遗束之高阁,而是让它融入生活,比如做成文创產品、开展研学活动,让更多人能触摸到、感受到。而且,我们的非遗里藏著清溪村的山水和人情,这是最打动人的地方。”
展会结束后,清溪村接到了不少国际合作的意向,有服装品牌想合作荷染面料,有家居品牌想开发竹编產品,还有文化机构想邀请他们去国外举办非遗展。王婶和周师傅走在上海的街头,看著高楼大厦,王婶感慨地说:“以前总觉得咱们的手艺只能在村里传,没想到还能走出国门,让外国人也喜欢。”周师傅笑著说:“这都是苏晚和许朗的功劳,还有村里所有人的努力。以后咱们得更用心,把手艺做得更好。”
回到清溪村时,村里的村民们早就等在村口,还拉著“欢迎非遗使者回家”的横幅。孩子们手里拿著自己编的小竹篮、染的小方巾,围上来给王婶、周师傅送礼物。苏晚看著眼前热闹的场景,心里满是温暖——她知道,清溪村的非遗之路,才刚刚开启新的篇章。
当天晚上,苏晚坐在荷塘边的石凳上,手里拿著展会上收到的合作意向书,晚风拂过荷叶,送来阵阵荷香。许朗走过来,递给她一杯荷叶茶:“今天村里的民宿又订出去了不少,还有几所国际学校想预约研学活动。”苏晚接过茶杯,轻轻抿了一口,抬头望著满天繁星:“真好,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清溪村,喜欢咱们的非遗。以后,咱们还要继续努力,让荷染的香、竹编的暖,传到更多地方。”
许朗点头,目光落在荷塘里:“你看,今年的荷长得特別好,等夏天荷开得最盛的时候,咱们可以办个『荷非遗节』,邀请国內外的非遗传承人来交流,让清溪村成为非遗传承的小高地。”苏晚眼前一亮:“这个主意好!咱们可以提前准备,除了展示荷染、竹编,还能邀请其他地方的非遗项目来参展,让大家互相学习。”
两人聊著未来的计划,荷塘里的青蛙偶尔发出几声鸣叫,月光洒在水面上,映出粼粼的波光。苏晚低头看著笔记本上的待办事项——跟进国际合作订单、筹备荷非遗节、安排秋季研学活动,每一条都充满了希望。她知道,清溪村的春天已经过去,但属於非遗的四季,才刚刚开始;而那些藏在荷香里的传承故事,还会继续在时光里慢慢流淌,温暖更多人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