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荷韵·第340章 荷塘故事传千里,新程共绘荷更香
游客们沿著荷塘边的木栈道缓缓走著,听苏晚讲起清溪村与荷塘的过往——老支书年轻时带领村民挖渠引水、改良荷种的往事,周师傅用荷塘边的竹子编出第一只竹篮的故事,还有村民们每年夏天一起採莲、晒莲子的热闹场景。戴眼镜的男生不时停下脚步,用手机记录下荷塘的景致,镜头里,夕阳下的荷叶泛著金边,偶有晚归的蜻蜓掠过水麵,留下细碎的波光。
“原来这荷塘里藏著这么多故事,”带头的女孩轻声感嘆,伸手拂过一片完整的荷叶,指尖沾到的水珠滚落进荷塘,“之前在平台上看介绍,只觉得『荷绿染』特別,来了才知道,这里的每一片荷叶、每一缕清香,都带著村民们的心意。”
苏晚笑著点头,正想说些什么,口袋里的手机忽然响了。她掏出一看,是旅游平台客服发来的消息,附带一个连结——原来是平台刚发布的“清溪荷韵·荷染体验”专题报导,首页banner上,王婶教游客煮荷叶染料的照片格外醒目,下方还配著游客们手持“荷绿染”手帕的笑脸合集,评论区里已经有不少网友留言询问预约方式。
“太好了!”苏晚忍不住把手机递给身边的游客,“你们看,平台已经把咱们今天的体验活动发出来了,好多人都想来呢!”
游客们围过来看,一个个脸上满是惊喜。“没想到我们还上了首页!”戴眼镜的男生笑著说,“我也得发个朋友圈,给清溪村好好宣传宣传!”说著,他立刻点开朋友圈,配上今天拍的“荷绿染”特写和荷塘夕阳照,文案写著:“在清溪村,遇见最有韧劲的荷叶,最温暖的匠心——亲手染一块荷绿布,听一段荷塘故事,这才是夏天该有的样子!”
其他游客也纷纷效仿,有的发抖音,有的髮小红书,一时间,“清溪村荷绿染”“清溪荷塘故事”成了大家手机屏幕里的关键词。许朗举著摄像机,把这一幕也记录了下来,镜头扫过游客们认真编辑文案的模样,又转向远处渐渐被暮色笼罩的荷塘,轻声对苏晚说:“这些真实的分享,比任何宣传都有力量。”
天色渐暗时,苏晚带著游客们回到民宿。刚走到院子门口,就闻到一阵浓郁的荷香——原来是张婶和小雨在院子里摆好了荷茶,茶杯里漂浮著晒乾的荷蕊,淡粉色的瓣在热水中缓缓舒展,散发著清甜的香气。
“大家累了吧?快来喝杯荷茶解解乏!”张婶热情地招呼著,给每位游客递上一杯茶,“这荷蕊是昨天王婶特意留的,晒乾了泡茶,清热又解暑,你们尝尝!”
游客们接过茶杯,轻轻抿了一口,荷的清香在口中散开,带著一丝回甘。“太好喝了!”一个女生眼睛一亮,“比我之前喝的茶都清新,要是能带走一些就好了。”
“当然能!”小雨立刻接过话,指了指旁边桌上的小竹篮,“里面装的就是晒乾的荷蕊,还有王婶今天试做的荷绿染小香囊,里面装了荷叶碎和干荷,都是送给大家的伴手礼。”
游客们又惊又喜,纷纷拿起小竹篮翻看。竹篮是周师傅编的,小巧精致,上面还刻著一片小小的荷叶图案;荷绿染香囊则是用今天染好的边角布料做的,淡绿色的布面上绣著一朵小小的荷,掛在包上正好当装饰。“太用心了!”带头的女孩感动地说,“这趟来清溪村,不仅体验了有趣的手作,还感受到了这么多温暖,真的太值了!”
晚上,民宿的院子里举办了小型的篝火晚会。村民们和游客们围坐在篝火旁,周师傅用竹笛吹起了清溪村的老调子,王婶教大家唱荷塘相关的民谣,李萌和林晓则拿著自己画的荷染文创图案,给游客们讲设计理念。戴眼镜的男生弹起了吉他,游客和村民们一起合唱,歌声与笑声在夜色中迴荡,连荷塘里的蛙鸣都像是在伴奏。
苏晚坐在篝火旁,看著眼前热闹的场景,心里满是暖意。她想起刚回清溪村时,村里还很安静,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民宿也只有几间简陋的房间。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村民们的手作有了新的出路,年轻人也渐渐愿意回来——林晓和李萌就是上个月刚从城里回来的大学生,王浩则放弃了城里的摄影工作,专门回村记录清溪村的变化。
“在想什么呢?”许朗在她身边坐下,递给她一杯荷茶。
苏晚接过茶杯,轻声说:“在想,咱们清溪村的路,终於走通了。以前总担心,守著荷塘和老手艺,会不会跟不上外面的变化,现在才知道,只要守住初心,把村民们的力量聚起来,就能走出一条属於咱们自己的路。”
许朗点点头,指著不远处正在教游客编竹篮的周师傅,说:“你看,周师傅的竹编手艺,以前只有村里老人喜欢,现在游客们都抢著学;王婶的染布手艺,也因为『荷绿染』有了新的活力。接下来,咱们把纪录片剪好,说不定能让更多人知道清溪村,知道这里的荷塘和故事。”
苏晚笑著点头,目光望向篝火旁的人群。李萌正拿著画笔,给游客们在荷绿染手帕上画小图案;林晓则在和游客们討论,下次要推出什么样的荷染文创產品;王婶和张婶坐在一起,小声商量著明天要采多少荷叶,做多少荷糕。每个人的脸上都带著笑容,眼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第二天一早,游客们要离开了。苏晚和村民们在村口送別,游客们纷纷挥手告別,有的还约定下次要带家人一起来。看著旅游大巴缓缓驶离,王婶忍不住对苏晚说:“没想到『荷绿染』能吸引这么多人来,咱们村以后肯定会越来越热闹。”
“是啊,”苏晚点点头,转身看向身后的荷塘,清晨的阳光洒在水面上,泛起金色的光芒,村民们已经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周师傅带著年轻人在荷塘边搭建新的竹编观景台,王婶和小雨在蓝染工坊里准备新的染料,陈爷爷和朵朵则在荷塘边给新种的荷苗浇水。
这时,苏晚的手机又响了,是一个陌生號码。她接起电话,里面传来一个温和的声音:“您好,是清溪村的苏晚吗?我是市里非遗保护中心的,昨天看到你们『荷绿染』的报导,觉得这门手艺很有传承价值,想跟您聊聊,看看能不能把『荷绿染』纳入市级非遗申报项目……”
苏晚握著手机,看著眼前生机勃勃的清溪村,心里忽然充满了力量。她知道,这只是清溪村故事的新开端——荷塘的涟漪会继续扩散,匠心的故事將传得更远,而她和村民们,会一起在这片土地上,继续编织属於清溪村的“荷韵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