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荷韵·第332章 星夜备展话初心,晨露沾衣待启程
暮色像一层薄纱,轻轻笼住清溪村。竹编棚里的灯已经换成了暖黄色的吊灯,光线落在周师傅和阿杰手边的竹丝上,泛著淡淡的光泽。迷你竹编棚的最后一道工序——给小人的竹凳刻纹,正由阿杰小心完成。他手里的细刻刀比指甲盖还小,每刻一下都要屏住呼吸,生怕力道重了把竹凳刻裂。
“慢著点,刻到第三道纹路时要往回收点劲儿。”周师傅坐在旁边,手里拿著块新削的竹片,眼神却没离开阿杰的手。阿杰赶紧调整力道,刻刀在竹凳面上轻轻划过,一道浅细的纹路慢慢显现,和之前的两道正好形成好看的弧度。他鬆了口气,抬头看向周师傅,眼里带著点小得意:“周师傅,您看这样成吗?”
周师傅放下竹片,凑过去仔细看了看,用指尖轻轻摸了摸纹路:“成,比上次雕竹蚂蚱的底座还细致。”他忽然想起阿杰刚学竹编时的样子,那会儿孩子才十二岁,拿著竹刀的手总抖,编个简单的竹筐都要拆了重编,如今却能静下心来刻这么细的纹路。周师傅心里嘆口气,手艺这东西,果然得靠时间磨。
许朗的摄像机还架在旁边,镜头对著迷你竹编棚。他没再继续拍,而是坐在小马扎上,翻看著白天拍的素材。竹丝翻飞的特写、蓝染布从染料缸里提起来的瞬间、陈爷爷刻刀下慢慢成形的木牌,每一帧都透著清溪村的烟火气。他忽然抬头对周师傅说:“周师傅,明天展会布展,我想把这段素材剪个短片子,循环播放,让观眾一进门就能看到咱们手作的过程。”
周师傅点点头:“好啊,让他们看看咱们做手艺不是隨便糊弄的,每一根竹丝、每一道纹路,都得心思。”阿杰已经把竹凳的纹刻完了,他把迷你竹编棚放在桌上,又拿起之前编好的小槐树苗,小心翼翼地粘在棚子旁边。槐树苗的叶子是用细竹丝编的,沾了点胶水后,轻轻一碰就会晃动,像真的被风吹著似的。
“许朗哥,你看这样是不是更像咱们竹编棚的样子了?”阿杰指著迷你竹编棚,眼里亮晶晶的。许朗赶紧拿起摄像机,给了个全景:“太像了!尤其是这槐树苗,一动一动的,有灵气。”他忽然想起什么,从背包里掏出个小音箱:“我还带了段槐树叶沙沙响的录音,到时候放在旋转底座旁边,声音配画面,肯定更有感觉。”
周师傅闻言笑了:“你这孩子,想得比我们还周全。”他站起身,伸了个懒腰,棚外传来村里的狗叫声,还有远处厨房飘来的荷糕香味。周师傅看了眼墙上的掛钟,已经晚上八点多了:“不早了,阿杰,你明天还得早起布展,今天先到这儿吧。”阿杰点点头,开始收拾桌上的竹丝和刻刀,每一样都摆得整整齐齐,像对待宝贝似的。
蓝染工坊里的灯也还亮著。王婶和小雨正把今天染好的蓝染布叠起来,放进竹编筐里。布刚晾乾不久,还带著点水汽,摸起来软软的。小雨叠布的时候特別小心,生怕把布面上的荷纹蹭了。她忽然想起白天王婶说的话,互动体验区要准备五十块小布块,让观眾自己印图案。小雨赶紧问:“王婶,明天带多少染料去展会啊?要是观眾印的布多,染料不够可就麻烦了。”
王婶正把叠好的蓝染布放进筐里,闻言停下动作:“我装了两大桶浓缩染料,到时候兑水就行。还带了块新熬的靛蓝泥,要是有人想知道染料是怎么来的,咱们还能现场演示熬染料。”她从墙角拖出个大竹筐,里面装著印图案用的模具——荷、荷叶、小蜻蜓、小鱼,每一个模具都用布包著,防止受潮。
小雨蹲下来,翻开布包,拿起小蜻蜓的模具看了看:“王婶,您看这模具的边缘是不是有点钝了?我再用砂纸磨磨吧,不然印在布上可能不清楚。”王婶点点头:“行,你磨仔细点。咱们做互动体验,就是要让观眾觉得好玩又专业,不能让人家觉得咱们糊弄。”
小雨找出细砂纸,坐在小板凳上,慢慢打磨模具的边缘。砂纸划过木质模具,发出细微的“沙沙”声,和棚外的虫鸣混在一起,倒也不吵。王婶靠在门框上,看著小雨认真的样子,想起自己刚学蓝染时的情景。那会儿她才十五岁,跟著村里的老匠人学熬染料,熬坏了十几锅靛蓝泥才掌握诀窍。如今看著小雨,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小雨,你还记得第一次染布是什么时候吗?”王婶忽然开口。小雨停下手里的活,想了想:“记得,是去年夏天,您教我染一块小方巾,结果我把染料放多了,染成了深黑色,还哭了半天。”说著她自己先笑了,王婶也笑:“可不是嘛,后来你又染了三次,才染出咱们想要的淡蓝色。手艺这东西,没別的,就是多练。”
正说著,门外传来苏晚的声音:“王婶,小雨,你们还没休息啊?”苏晚走进来,手里拿著张清单:“我来核对下明天要带的东西,蓝染区的展示架、互动体验区的小布块、模具,还有您说的靛蓝泥,都齐了吗?”王婶点点头,指著竹筐:“都齐了,染料和模具在这儿,展示架明天让村里的小伙子帮忙抬去展会。”
苏晚低头在清单上打了个勾,又抬头看向墙上掛著的大横幅:“这横幅明天要掛在展区入口,得找两个人帮忙掛。对了,王婶,您明天能不能现场演示染布啊?好多观眾可能没见过蓝染的过程,现场演示肯定能吸引更多人。”王婶爽快地答应:“没问题,我明天早点去,把染料缸摆好,等观眾来了就能开始。”
木艺工坊里,陈爷爷还在灯下雕木牌。桌上摆著好几块已经雕好的木牌,有荷形状的,有清溪村全景的,还有几块小的,雕著麻雀、小鱼,都是村里常见的东西。朵朵坐在旁边,正用细布擦拭木牌上的木屑,每一块都擦得乾乾净净,连缝隙里的木屑都没放过。
“朵朵,你把那块全景木牌拿给我看看。”陈爷爷放下刻刀,揉了揉眼睛。朵朵赶紧拿起木牌,递到陈爷爷手里。陈爷爷拿著木牌,凑到灯下仔细看,手指在荷塘的位置轻轻摩挲:“这里的荷叶还能再雕得碎一点,看起来更像风吹过的样子。”他拿起刻刀,又开始细细修改。
朵朵看著陈爷爷的手,那双手布满了老茧,指关节有点变形,却异常灵活。刻刀在他手里像有了生命,每一下都恰到好处,荷叶的纹路慢慢变得细碎,真的像被风吹得微微捲曲。朵朵忽然想起陈爷爷说过的话,雕木牌要“见木见心”,不仅要雕出东西的样子,还要雕出心里的感觉。
老支书推门走进来,手里拿著个保温杯,里面装著热茶。他把杯子递给陈爷爷:“老陈,歇会儿吧,都快九点了,明天还得早起。”陈爷爷放下刻刀,接过保温杯,喝了口热茶:“没事,这块木牌明天要放在记忆墙的中间,得雕得再好点。”老支书凑过去看了看木牌:“已经够好了,你看这荷塘、这竹编棚,比真的还像。”
朵朵忽然想起明天要带的木艺工具,赶紧问:“陈爷爷,老支书爷爷,咱们明天带不带您那把老刻刀啊?苏晚姐说要放在玻璃柜里展示。”陈爷爷点点头:“带,那把刀是我爹传下来的,跟著我几十年了,也该让它露露脸。”他从抽屉里拿出个红布包,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一把老旧的刻刀,刀柄已经被磨得发亮,刀刃却依然锋利。
老支书看著刻刀,嘆了口气:“这刀可有年头了,当年你爹就是用它雕了村口的木牌,上面写著『清溪村』三个字,我到现在还记得。”陈爷爷把刻刀重新包好,放进竹筐里:“是啊,那会儿村里穷,没什么像样的东西,就靠这把刀雕点木牌换点钱。如今好了,咱们的手艺能去展会上展示,让更多人知道。”
厨房里,张婶和李嫂还在打包最后一批伴手礼。桌上的竹编盒子已经堆得很高,每个盒子外面都繫著红绳,掛著小铃鐺。李嫂正往盒子里放荷卡片,卡片上的“清溪荷韵”四个字是用毛笔写的,字体圆润,透著股温柔劲儿。她忽然想起什么,从抽屉里拿出几张透明贴纸,上面印著小小的荷图案:“张婶,咱们在竹编盒子上贴张贴纸吧,这样看起来更精致。”
张婶点点头:“好啊,你贴仔细点,別贴歪了。”她拿起一个竹编盒子,递给李嫂。李嫂小心翼翼地把贴纸贴在盒子侧面,正好在红绳旁边,粉色的荷配著竹编的原色,好看极了。张婶看著,忍不住笑:“咱们这伴手礼,比城里卖的还精致,观眾肯定喜欢。”
正忙著,村里的几个小伙子来了,他们是来帮忙搬伴手礼的。“张婶,李嫂,这些盒子都要搬到车上吗?”领头的小伙子叫大壮,力气大,村里有重活都少不了他。张婶点点头:“对,都搬到村口的小货车上,明天一早直接拉去展会。”大壮和几个小伙子赶紧动手,他们搬得很小心,生怕把盒子碰坏了。
李嫂忽然想起莲子还没装完,赶紧指著墙角的袋子:“还有那些莲子,也得带上。”大壮笑著说:“放心吧李嫂,都忘不了。”他弯腰扛起一摞竹编盒子,脚步稳稳的。张婶看著他们的背影,心里暖暖的。清溪村就是这样,不管谁家有事,大家都会主动来帮忙,没有一点生分。
苏晚也来了,她手里拿著明天的布展时间表,递给张婶:“张婶,明天早上七点在展会集合,咱们先把伴手礼摆好,然后再弄展示区。”张婶接过时间表,看了看:“没问题,我们明天早点起,保证不耽误事。”苏晚又叮嘱了几句,才转身去別的地方核对。她今晚要把所有展区的事情都核对好,確保明天布展顺利。
夜色越来越深,清溪村的灯一盏盏熄灭,只有展会相关的几个地方还亮著。竹编棚里,周师傅和阿杰已经收拾好东西,许朗正在把摄像机和素材装进背包。蓝染工坊里,王婶和小雨把最后一块蓝染布放进竹筐,苏晚的清单上已经打满了勾。木艺工坊里,陈爷爷把老刻刀放进竹筐,朵朵把擦好的木牌整齐地摆好。厨房里,张婶和李嫂看著空了的桌子,终於鬆了口气。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清溪村就热闹起来。村口的小货车已经装好,里面装著竹编、蓝染布、木牌、伴手礼,还有各种工具。周师傅、王婶、陈爷爷、张婶、李嫂,还有村里的小伙子们,都早早地聚在村口。苏晚拿著扩音喇叭,正在最后確认人数和物品:“竹编区的工具齐了吗?蓝染区的染料够不够?木艺区的玻璃柜有没有问题?”
“齐了!”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声音里满是干劲。许朗扛著摄像机,正在拍大家准备出发的场景。晨光慢慢洒下来,落在每个人的脸上,也落在装满手作的小货车上。周师傅看著车,忽然对阿杰说:“咱们这手艺,就像这晨光,以前只照在村里,明天就要照到外面去了。”
阿杰点点头,眼里满是期待。他想起自己刚学竹编时的样子,想起周师傅教他的每一个技巧,想起村里每个人为了展会付出的努力。他知道,明天不仅是展示清溪村手作的日子,更是让更多人了解这份匠心的日子。
小货车缓缓启动,朝著展会的方向驶去。车窗外,清溪村的荷塘慢慢远去,荷叶上的露珠还沾著晨光,像一颗颗小小的珍珠。车厢里,迷你竹编棚静静地躺在箱子里,槐树苗的叶子轻轻晃动,仿佛在期待著明天的相遇。每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期待,他们知道,一场关於匠心与荷韵的相遇,即將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