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荷韵·第320章 匠心磨剑待赛展,荷乡温情暖客心
晨光刚把荷塘的雾气揉散,周师傅就坐在竹编棚下的老竹椅上,手里捏著半截断了的细竹丝。那是《荷塘四季图》“秋荷”部分的关键一缕——要编出莲蓬里莲子的饱满感,得用最细的竹丝层层叠压,可昨夜赶工到后半夜,手指发僵,竹丝“啪”地断在最紧要的地方。他把断竹丝放在掌心搓了搓,又从竹篾筐里挑出一根新竹条,刀刃贴著竹条的纹路慢慢劈,竹屑像碎雪似的落在青布围裙上。
“周师傅,您又起这么早?”小敏端著一搪瓷缸荷叶茶走过来,茶缸沿上还沾著片嫩荷瓣,“张婶刚煮好的,说您熬夜改作品,得喝点热的润润嗓子。”她把茶缸放在竹编工作檯边,瞥见桌上断了的竹丝,小声问,“是不是竹丝太细了?要不我帮您劈几根?”
周师傅接过茶缸,喝了一口,暖意顺著喉咙滑下去,手指的僵硬感消了些:“不用,这『秋荷』的莲子得用我亲手劈的竹丝才匀。你去把昨天游客体验时编坏的竹片收拾下,留著给孩子们当练习材料,別浪费了。”小敏点点头,转身去收拾竹片,竹编棚里只剩下刀刃劈竹的“沙沙”声,和远处荷塘里水鸟的轻啼。
另一边的蓝染架下,王婶正踮著脚把半乾的《荷韵长卷》往高处挪。天阴得厉害,云层压得低,风里裹著雨意——若是这时候下雨,刚染好的蓝染布就容易泛白。“小雨,把东边的塑料布再拉宽点!”她朝正在整理染料缸的小雨喊,手里的竹竿紧紧攥著布角,“这长卷可不能淋著雨,不然之前八回染色的功夫就白费了!”
小雨赶紧放下手里的染料桶,抱著塑料布跑过来。两人踩著木凳,把塑料布搭成一个斜顶,刚好遮住蓝染架。刚搭好,豆大的雨点就砸了下来,落在塑料布上“噼啪”响。王婶擦了擦额角的汗,看著雨幕里的荷塘笑:“还好赶得及!这雨要是再早来一刻钟,我这心都得悬起来。”
陈爷爷的木艺工坊里,阳光透过窗欞落在《荷塘情趣》摆件上。他正用细砂纸给白鷺的翅膀拋光,木屑沾在白的鬍鬚上也没察觉——摆件的底座已经上好第三遍木蜡,泛著温润的琥珀色,可他总觉得白鷺的眼睛还不够亮,又拿出一小盒蜂蜡,用指尖蘸著轻轻涂在刻好的眼珠上,反覆摩挲。
“陈爷爷,我能看看吗?”门口探进个小脑袋,是村里的小毛豆,手里攥著块小木板,“我想刻个小荷,送给城里来的支教老师。”陈爷爷放下砂纸,把摆件轻轻推到毛豆面前,声音放得柔:“慢点看,別碰著刻刀。你想刻什么样的荷?是刚开的,还是结莲蓬的?”
毛豆指著摆件上的荷:“要这样的!开得大大的,好看!”陈爷爷拿起毛豆手里的木板,用铅笔轻轻画了个荷轮廓,又递给他一把小刻刀:“跟著线刻,力道轻点,爷爷教你。”毛豆握著刻刀,小胳膊绷得直直的,陈爷爷坐在旁边,枯瘦的手轻轻扶著他的手腕,木屑一点点落在工作檯的布垫上。
临近中午,雨终於停了。许朗刚把省美术馆展览的运输清单核对完,手机就响了——是刘策展人打来的,说下午要带两个同事来村里,一是確认参展作品的尺寸和运输细节,二是想拍些荷塘和体验馆的素材,用於展览宣传。
“苏晚,刘策展人下午来,咱们得准备下。”许朗掛了电话就往体验馆跑,“你去把参展作品的清单再理一遍,特別是尺寸和重量,运输的时候得注意保护;我去跟周师傅他们说,让他们把作品都摆出来,方便刘策展人拍照。”
苏晚赶紧应下来,从帆布包里掏出笔记本,笔尖在纸上飞快地写:《荷塘四季图》竹编(1.8mx1.2m)、《荷韵长卷》蓝染(3mx0.8m)、《荷塘情趣》木艺摆件(0.6mx0.4m)……每一项后面都標註著“需防震”“忌潮湿”“轻拿轻放”。
下午两点,刘策展人的车停在村口。许朗和苏晚刚迎上去,刘策展人就举著相机往荷塘跑:“这荷也太好看了!比照片里还美!”他蹲在荷塘边,镜头对著一朵刚绽放的粉荷,连拍了好几张,“展览的时候,咱们就在展位旁边摆两盆荷,再掛些荷叶,让观眾一进去就有『清溪荷韵』的感觉!”
跟著刘策展人来的年轻同事小李,则拿著捲尺在体验馆里测量:“周师傅,您这竹编屏风得用定製的木箱装,高度1.8米,宽度1.2米,咱们得留够缓衝空间;王婶的蓝染长卷可以捲起来,用硬纸筒装,外面裹上防潮布;陈爷爷的木艺摆件,得用泡沫包三层,再放进木盒里。”
周师傅点点头,指著竹编屏风上的“冬荷”部分:“这部分的竹丝最细,运输的时候可得固定好,別让它晃。”刘策展人凑过来看,忍不住感嘆:“您这手艺也太精细了!连残雪落在荷叶上的层次感都编出来了,观眾肯定能看出来您了心思。”
王婶把《荷韵长卷》慢慢展开,蓝染布在自然光下泛著温润的光泽,从晨雾的浅蓝到暮色的深蓝,过渡得像流水一样自然。“刘老师,您看这卷布上的荷纹,是我用板蓝根叶子拓上去的,不是印的,每一朵都不一样。”她指著布上若隱若现的纹路,眼里满是骄傲。
陈爷爷则把《荷塘情趣》摆件放在光线最好的地方,白鷺的翅膀能隨著微风轻轻晃动,蜻蜓的触角细得像髮丝:“这摆件的底座是用村里老樟树的根做的,自带年轮的纹路,刚好当荷塘的水波纹。”小李拿起相机,从不同角度拍了好多张,嘴里不停念叨:“太精致了,这细节拍出来肯定好看!”
看完作品,刘策展人拉著许朗坐在茶棚里,张婶端来刚泡好的荷叶茶和荷:“刘老师,尝尝咱们村的,没加添加剂,甜得清爽。”刘策展人拿起一块,剥开荷叶包装,咬了一口,眼睛亮了:“这里有荷香!好吃!展览的时候,能不能带些荷和荷叶茶?放在展位上让观眾尝,能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到清溪村的味道。”
许朗连忙点头:“当然可以!张婶做的荷和荷叶茶都是咱们的特色,到时候多带些。”刘策展人又说:“还有个事——展览期间,想请周师傅、王婶、陈爷爷去现场演示手作,每天演示一小时,给观眾教简单的竹编、扎染、木艺小技巧,您看方便吗?”
周师傅放下手里的竹丝:“方便!能让更多人看到咱们的手艺,我乐意去!”王婶和陈爷爷也纷纷点头,陈爷爷还补充:“我可以带些小木片,教观眾刻简单的荷图案,让大家能把『清溪荷韵』带回家。”
聊到傍晚,刘策展人才带著同事离开。临走前,他握著许朗的手说:“咱们就按今天聊的来,下周三我派车来拉作品,顺便接三位老师傅去市里熟悉场地。文创大赛的事也別太紧张,你们的作品这么有特色,肯定能出彩。”
送走刘策展人,大家又投入到忙碌中——周师傅要给竹编屏风做最后的加固,王婶要把蓝染长卷卷好放进专用纸筒,陈爷爷要给木艺摆件装保护盒,小敏和阿杰则帮忙整理展览需要的宣传资料,张婶开始准备要带去展览的荷和荷叶茶。
晚饭时分,张婶把饭摆在体验馆的石桌上,荷叶包饭、荷粥、清炒藕片,都是荷塘里的新鲜食材。“大家快吃,吃完了我给你们煮点莲子羹,熬夜改作品也得补补。”她给每个人碗里都盛了勺荷粥,粥里的莲子粉糯,荷香浓郁。
“对了,明天有个留守儿童夏令营要来体验手作,大概二十个孩子,还有三个老师。”苏晚一边喝粥一边说,“我跟夏令营的老师聊过了,孩子们大多没接触过手作,咱们得准备些简单的体验项目,比如编小竹鱼、扎染小手帕、刻小木牌。”
周师傅放下碗:“我明天提前削些粗点的竹条,编小竹鱼简单,孩子们一学就会。”王婶也说:“我准备些小块的白布,用皮筋扎好基础形状,孩子们只要染就行,不容易出错。”陈爷爷则看著毛豆刚才刻了一半的木牌,笑著说:“我多准备些小木片,画好简单的图案,孩子们跟著刻,肯定开心。”
第二天一早,夏令营的大巴车刚到村口,就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二十个孩子穿著统一的蓝色营服,背著小书包,好奇地打量著荷塘和体验馆。“哇!这里有好多荷!”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指著荷塘,拉著同伴的手蹦蹦跳跳。
许朗和苏晚迎上去,把孩子们领进体验馆。周师傅已经在竹编区摆好了粗竹条和工具,每个座位上都放著一个编好的小竹鱼样品;王婶的蓝染区摆著小盆染料和白布;陈爷爷的木艺区则放著画好图案的小木片和安全刻刀。
“小朋友们,我是周爷爷,今天教大家编小竹鱼好不好?”周师傅拿起一根竹条,笑著说。孩子们齐声喊“好”,纷纷坐在竹编区的小竹椅上。周师傅手把手地教,先把竹条折成鱼身,再用细竹丝编出鱼鳞,没一会儿,一个胖乎乎的小竹鱼就编好了。“我会了!我会了!”一个小男孩举起自己编的小竹鱼,虽然鱼尾巴歪了点,但眼里满是骄傲。
王婶的蓝染区也很热闹。她给每个孩子发了块白布和几根皮筋:“大家把布扎成自己喜欢的形状,扎得越紧,染出来的纹越好看。”孩子们发挥想像力,有的扎成小爱心,有的扎成小太阳,还有的扎成小鱼形状。当孩子们把扎好的白布放进染料缸,看著白布慢慢变蓝时,都忍不住惊呼:“太神奇了!”
陈爷爷的木艺区最安静。孩子们拿著小刻刀,跟著陈爷爷一点点刻小木片上的图案。一个戴眼镜的小男孩想刻全家福,可自己画不好,急得眼圈都红了。陈爷爷蹲在他身边,拿起铅笔,根据小男孩的描述,慢慢画出爸爸、妈妈和他的样子:“咱们先刻妈妈的头髮,再刻爸爸的眼镜,最后刻你的小书包,慢慢来,別急。”
中午,张婶给孩子们准备了荷叶包饭和荷粥。孩子们坐在荷塘边的石凳上,吃著饭,看著满池的荷,有的孩子还把自己编的小竹鱼放在荷叶上,让它“游”在荷塘里。“老师,我以后还想来这里!”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拉著老师的手说,“我要把染的小手帕送给妈妈,还要跟陈爷爷学刻木牌。”
下午体验结束时,每个孩子都带著自己的手作作品——有的拿著小竹鱼,有的举著蓝染手帕,有的捧著小木牌。夏令营的李老师握著许朗的手说:“太谢谢你们了!孩子们今天特別开心,不仅学到了手作技巧,还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我们明年还想来!”
送走夏令营,大家坐在竹编棚下歇脚。夕阳落在荷塘上,把水面染成金红色。周师傅看著孩子们刚才编坏的小竹鱼,笑著说:“这些可以改造成小掛件,下次游客来体验时能当赠品。”王婶则把孩子们染的小手帕晾在蓝染架上,五顏六色的手帕在风里晃,像小旗子一样。
“对了,明天刘策展人的车就来拉作品了,咱们得提前把东西都打包好。”许朗想起展览的事,站起身说,“周师傅,您的竹编屏风记得用泡沫包好;王婶,蓝染长卷的纸筒里要放防潮剂;陈爷爷,木艺摆件的盒子里多垫几层软布。”
大家纷纷应下来,又开始忙碌。张婶把装好的荷和荷叶茶放在竹篮里,外面裹上蓝染布;小敏和阿杰把宣传资料整理好,放进文件袋;苏晚则核对运输清单,確保没有遗漏。
夜幕降临时,所有准备工作都已就绪。竹编屏风躺在定製的木箱里,蓝染长卷装在专用纸筒中,木艺摆件裹在软布里,荷和荷叶茶整齐地放在竹篮里。大家站在体验馆的院子里,看著这些即將运往市里的手作,心里满是期待。
“明天咱们一起去送送三位老师傅和作品吧?”小敏提议,眼里满是不舍。大家都点头,王阿婆笑著说:“我明天煮些茶叶蛋,让老师傅们路上吃,到了市里也能尝尝家里的味道。”
荷塘里的荷灯亮了起来,映著每个人的笑脸。许朗看著眼前的景象,心里忽然觉得,这些手作不仅仅是作品,更是清溪村的心意——是周师傅指尖的竹丝,是王婶染布的靛蓝,是陈爷爷刻刀下的木纹,是张婶里的荷香,是所有人对老手艺的坚守,对生活的热爱。
他知道,明天出发去市里,不仅是送作品去展览、去参赛,更是把清溪村的荷香和匠心,送到更远的地方。而清溪村的故事,还会在荷香里继续,等著下一场相遇,下一份温暖,下一段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