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荷韵·第289章 蓝染续趣话乡情,夜话荷村诉真心
方巾在院子里的绳上轻轻晃著,像一面面小小的蓝帆。秋阳穿过云层洒下来,给深蓝色的布料镀上一层柔和的光,原本单调的白布,此刻沾著草木染的灵气,连边角都透著温润。王婶拿著小剪刀,时不时走到游客身边,帮他们调整方巾的位置,避免布料黏在一起影响染色效果,嘴里还念叨著:“这蓝染讲究『三染三晾』,第一次染是浅蓝,第二次深些,第三次才能出这种透亮的宝蓝色,急不得。”
伊莉莎白凑在自己的方巾前,手指轻轻碰了碰布料边缘,染液已经半干,指尖沾到一点淡蓝,她却毫不在意,反而笑著对玛莎说:“你看这顏色多特別,比伦敦百货店里卖的丝巾好看多了,带著太阳和草木的味道。”玛莎正盯著自己画的小猫图案,此刻染液已经浸过蜡笔线条,白色的小猫轮廓在蓝布上格外清晰,她点点头:“等晾乾了我就把它叠好,回去掛在臥室里,每次看到都能想起清溪村的日子。”
托马斯没凑过来,而是拿著相机绕著染缸转,镜头对准染缸里沉浮的布料,又对著墙上掛著的成品蓝染布拍个不停。那些布上有的印著荷塘月色,有的绣著竹编纹路,还有一块布上用白蜡画了孩童追蝶的图案,染出来后像幅灵动的水墨画。他举著相机对王婶说:“这些作品能卖给游客吗?我想带一块大的蓝染布回去,铺在客厅的桌子上。”
王婶笑著摆手:“咱们村的蓝染布不单卖,不过要是游客喜欢,等你们体验完,每人能带走自己染的方巾,要是想要大件的,得提前跟村里说,我们慢慢做。”托马斯眼睛一亮,立刻掏出手机:“那我现在就跟您预定一块,要印著荷塘的图案,越大越好。”许朗在旁边看著,心里满是欣慰——当初把蓝染纳入文化之旅项目时,还担心游客觉得枯燥,现在看来,这种亲手创作的乐趣,比单纯观赏更能打动人。
等方巾彻底晾乾,王婶帮大家把布料收下来,又教大家用清水轻轻漂洗,去掉表面残留的染液。伊莉莎白的玫瑰图案在清水里泡过之后,蓝色更显透亮,白色的玫瑰瓣像刚从晨露里摘下来似的;玛莎的小猫图案边缘更清晰了,连猫爪上的小纹路都能看清。游客们捧著自己的方巾,有的叠成小方块放进包里,有的直接系在手腕上,像是戴著独一无二的饰品。
“接下来咱们去村里的老油坊看看吧,”苏晚看大家都收拾好了,笑著提议,“老油坊是村里几十年的老建筑了,现在还在用传统方法榨茶油,大家可以看看茶油是怎么榨出来的。”游客们一听“传统方法榨油”,都来了兴趣,跟著苏晚往村东头走。
老油坊在一片竹林旁边,红砖墙黑瓦片,门口掛著一块木牌,上面刻著“清溪老油坊”五个字,字上的红漆虽然有些剥落,却透著岁月的厚重。刚走到门口,就闻到一股淡淡的茶油香,混合著木头的清香,让人觉得格外安心。油坊里,几位老人正围著一台老式榨油机忙碌,机器是木头做的,上面缠著粗麻绳,一位老人正握著木槌,用力往榨油机的楔子上砸,每砸一下,机器就发出“咚”的闷响,金黄的茶油就从机器下方的槽里慢慢流出来,滴进旁边的陶缸里。
“这是咱们村的老榨油方法,”苏晚指著机器对游客说,“先把晒乾的茶籽碾成粉,然后用稻草包成饼,放进榨油机里,再用木槌砸楔子,把油从茶籽饼里挤出来。这种方法虽然慢,但榨出来的茶油特別香,村里人家炒菜都用这个。”
一位头髮白的英国老人走到陶缸边,弯腰闻了闻茶油,忍不住说:“这油的香味真特別,比我们平时用的橄欖油还香。”负责榨油的李爷爷听见了,笑著递给他一个小瓷碗,碗里盛著一点刚榨出来的茶油:“尝尝,刚榨的茶油能直接喝,对身体好。”老人犹豫了一下,接过碗抿了一口,茶油的清香在嘴里散开,没有一点油腻感,他惊喜地说:“真好喝!一点都不腻,还有点甜。”
李爷爷笑得更开心了:“这茶油是好东西,我们村的老人都喜欢喝,冬天的时候喝一点,身上暖和。”游客们纷纷围过来,有的闻茶油的香味,有的对著榨油机拍照,安娜还学著李爷爷的样子,握住木槌轻轻砸了一下楔子,虽然没砸出多少油,却笑得格外开心:“原来榨油这么费力,以后吃油的时候,肯定会想起今天的场景。”
从老油坊出来,天色已经有些暗了,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荷塘里的残荷被镀上一层金边,连芦苇穗都闪著光。苏晚看了看时间,对大家说:“今天的行程差不多结束了,晚上咱们在荷塘边办个小晚会,村里的人会表演节目,大家也可以一起唱歌跳舞,尝尝村里的桂酒。”游客们一听有晚会,都兴奋地鼓起掌来,伊莉莎白甚至已经开始跟玛莎討论要唱什么歌。
回到农家乐后,大家先回房间休息了一会儿。许朗和苏晚则忙著去荷塘边布置晚会现场,村里的年轻人也来帮忙,有的搬桌子,有的掛灯笼,有的在荷塘边的空地上铺地毯。张婶则在厨房里忙著准备晚会的点心,有桂糕、莲子羹,还有刚煮好的栗子,最特別的是一大坛桂酒,酒罈上繫著红绸带,坛口飘著淡淡的桂香。
傍晚六点半,晚会准时开始。荷塘边掛起了红灯笼,灯笼的光映在水面上,隨著水波轻轻晃动,像撒了一地的星星。村里的老人们先表演了节目,李爷爷拉著二胡,唱了一段当地的民歌,虽然游客们听不懂歌词,但二胡的旋律悠扬婉转,大家都听得入了迷。接著,村里的孩子们表演了舞蹈,他们穿著蓝染的小裙子,手里拿著竹编的荷,在月光下跳舞,像一群小小的荷仙子。
游客们看得格外开心,纷纷鼓掌叫好。轮到游客表演时,伊莉莎白和玛莎一起唱了一首英国民歌,两人的声音温柔动听,虽然大家听不懂歌词,却跟著旋律轻轻摇晃身体。托马斯则拿出画夹,借著灯笼的光,快速勾勒出荷塘边的晚会场景,几笔就把红灯笼、人群和荷塘的轮廓画了出来,引得村里的人纷纷围过来看,称讚他画得好。
最热闹的是集体舞蹈环节,村里的年轻人教游客们跳当地的荷塘舞,大家手拉手围成一个圈,跟著音乐的节奏轻轻跳动,偶尔有人踩错了步子,却笑得更开心了。安娜拉著许朗的手,跟著节奏跳著,嘴里还哼著刚才听的民歌:“这舞蹈真有意思,比在伦敦的舞会上跳舞还开心。”许朗笑著说:“只要大家开心就好,以后常来清溪村玩。”
晚会进行到一半,张婶端来了点心和桂酒。大家围坐在桌子旁,一边吃点心,一边喝桂酒。桂酒的度数不高,带著淡淡的桂香,喝下去暖暖的,游客们都很喜欢。伊莉莎白喝了一口桂酒,对许朗说:“这酒真好喝,比我们英国的威士忌还温柔,像清溪村的景色一样,让人觉得舒服。”
许朗拿起酒杯,对大家说:“感谢大家来清溪村,希望大家能喜欢这里的景色和文化,也希望大家能把清溪村的故事带回英国,让更多人知道这个小村子。”游客们纷纷举起酒杯,和许朗碰杯,托马斯说:“我们肯定会的,清溪村是我们旅行过的最特別的地方,这里的人很热情,景色很美,文化很有特色,我们会永远记得这里。”
晚会一直持续到晚上九点多,游客们和村里的人都玩得很开心。最后,大家一起唱了一首《友谊地久天长》,歌声在荷塘上空迴荡,月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每个人的脸上都带著笑容。
晚会结束后,许朗送游客们回农家乐。路上,伊莉莎白忍不住对许朗说:“许先生,今天真的太开心了,我从来没参加过这么特別的晚会,也从来没见过这么美的村子。明天我们还能去看看村里的小学吗?我想给孩子们带点礼物。”许朗笑著点头:“当然可以,明天上午我带大家去村里的小学,孩子们肯定会很开心的。”
回到房间后,许朗坐在窗边,看著窗外的荷塘,心里满是感慨。他想起去年刚回村的时候,村里还是冷冷清清的,很多房子都空著,而现在,村里热闹起来了,游客来了,年轻人回来了,老人们也笑了。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以后会有更多人来清溪村,更多人了解清溪村的文化,而清溪村,也会变得越来越好。
苏晚端著一杯热茶走进来,递给许朗:“在想什么呢?这么入神。”许朗接过茶,喝了一口,笑著说:“在想今天的事情,没想到游客们这么喜欢清溪村,也没想到文化之旅能这么成功。”苏晚坐在他身边,看著窗外的月光,说:“这都是因为你和村里人的努力,我们把清溪村的宝贝展示给了大家,大家自然会喜欢。以后我们还要改进项目,增加更多体验活动,让更多人爱上这里。”
许朗点点头,握住苏晚的手:“嗯,我们一起努力,让清溪村越来越热闹,让村里的人越来越幸福。”月光透过窗户,洒在两人身上,荷塘里传来轻轻的风声,像是在为他们的约定祝福。
第二天早上七点,游客们就起床了,有的在农家乐的院子里散步,有的在荷塘边看日出,有的则跟著张婶学做早餐——包粽子。张婶把泡好的糯米、红枣和粽叶放在桌子上,耐心地教大家怎么包粽子:“先把粽叶折成漏斗形,然后放糯米和红枣,再把粽叶包起来,用绳子绑紧,这样煮出来的粽子才不会散。”
游客们学得很认真,虽然包出来的粽子有的歪歪扭扭,有的绳子没绑紧,但每个人都很开心。玛莎包了一个小粽子,里面只放了一颗红枣,她说:“这是给我孙女的,虽然不好看,但她肯定会喜欢。”张婶笑著说:“没关係,第一次包都这样,多包几次就好了。”
早餐吃的是粽子、鸡蛋和小米粥,游客们吃著自己包的粽子,觉得格外香。伊莉莎白咬了一口粽子,糯米的软糯和红枣的甜味在嘴里散开,她笑著说:“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粽子,因为是自己包的。”
吃完早餐,许朗带著游客们去村里的小学。清溪村小学不大,只有两栋教学楼,院子里种著几棵桂树,树上开满了桂,香味扑鼻。孩子们已经在院子里等著了,看到游客们来,都兴奋地围了过来,有的手里拿著自己画的画,有的手里拿著折的纸船,想要送给游客。
伊莉莎白把带来的礼物分给孩子们,有铅笔、笔记本、故事书,还有一些英国的小徽章。孩子们拿到礼物,开心地对她道谢,有的还拉著她的手,让她看自己画的画。玛莎则蹲下来,和孩子们一起摺纸船,她教孩子们折英国的小船,孩子们教她折荷船,院子里满是欢声笑语。
托马斯则拿著相机,不停地拍著孩子们的笑脸,他说:“这些孩子太可爱了,他们的笑容比任何景色都美。”许朗看著这温馨的场景,心里暖暖的——文化之旅不仅让游客了解了清溪村,也让村里的孩子接触到了外面的世界,这或许就是文化交融的意义。
从小学出来后,游客们又去了村里的荷塘,这次他们没有走栈道,而是坐著小船在荷塘里游览。小船是木质的,船夫是村里的老周叔,他撑著竹篙,小船在荷塘里慢慢行驶,偶尔会碰到荷叶,发出“沙沙”的声响。游客们坐在船上,伸手就能摸到荷叶,有的还摘下一片荷叶,戴在头上当帽子,笑得格外开心。
伊莉莎白坐在船边,看著水里的小鱼游来游去,忍不住说:“要是能一直待在这里就好了,这里太舒服了,没有城市的喧囂,只有安静和美好。”许朗笑著说:“以后隨时欢迎你们来,清溪村永远为你们敞开大门。”
中午的时候,游客们在农家乐吃了最后一顿午饭,张婶做了他们最喜欢的荷叶鸡和莲子汤,还特意给每个人包了一包桂糕和茶油,让他们带回去。饭后,游客们收拾好行李,准备离开清溪村。
大巴车停在村口的老樟树下,游客们和村里的人一一告別。伊莉莎白抱著晓梅送她的竹编荷,对许朗说:“许先生,谢谢你们,这两天我过得太开心了,我会永远记得清溪村,也会把这里的故事告诉我的家人和朋友。”玛莎则拉著苏晚的手,说:“苏晚,谢谢你带我体验蓝染,我会把方巾好好珍藏,以后看到它,就会想起你和清溪村。”
托马斯则把自己画的清溪村景色送给了许朗:“这是我这两天画的,送给你,希望你能喜欢。”许朗接过画,心里满是感动:“谢谢,我会好好珍藏的。”
大巴车缓缓开动,游客们隔著窗户挥手,村里的人也站在路边挥手,直到大巴车消失在远处的山路尽头。许朗和苏晚站在老樟树下,看著大巴车离开的方向,心里满是不舍,却也充满了希望——他们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以后会有更多人来清溪村,更多人爱上这里的荷塘、文化和热情的人们,而清溪村,也会在文化交融的滋养下,变得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