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荷韵·第278章 欧团如约至荷塘,非遗互动暖人心
清晨五点半,清溪村的天刚蒙蒙亮,荷塘边就已经热闹起来。刘叔带著五六个村民,正小心翼翼地把刚採摘的新鲜荷插进竹编篮里,这些荷要摆在村口、非遗展演区和民宿门口,作为迎接欧洲游客的装饰。晓梅和王师傅则在竹编坊里做最后的检查,把编好的荷餐垫、书籤和掛件一一摆进铺著碎布的展示架,每个產品旁边都放了手写的英文標籤,標註著材质和价格。
许朗站在村口的大榕树下,手里拿著接待流程表,反覆確认著每个环节的负责人。苏晚穿著一条浅蓝色的连衣裙,裙摆上绣著小小的荷图案,她正和两位英语导游核对游客的名单,时不时叮嘱几句:“遇到游客问荷塘的歷史,就跟他们说清溪村种荷已经有一百多年了,之前是为了养家餬口,现在是为了传承文化;要是问剪纸的寓意,记得把小李做的图文说明牌指给他们看,这样更清楚。”
“许先生,苏小姐,大巴车快到村口了!”负责在村外引路的村民骑著电动车赶来,脸上带著几分激动。许朗立刻抬手看了看表,刚好七点半,比预计时间早了十分钟。他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领,对身边的人说:“大家按之前安排的来,別慌,肯定能顺利接待。”
话音刚落,远处就传来了大巴车的鸣笛声。很快,一辆印著欧洲旅行社標誌的白色大巴车缓缓驶进清溪村,停在了村口的空地上。车门打开,皮埃尔率先走下来,他穿著一件浅色的衬衫,手里拿著一个竹编手提袋——那是上次文化节时买的清溪村文创產品。
“许先生,苏小姐,早上好!”皮埃尔热情地走上前,和两人握手,“我身后的这些朋友,都是第一次来中国乡村,他们早就盼著来清溪村看看了。”
许朗笑著回应:“皮埃尔先生,欢迎您和各位游客来到清溪村!接下来的三天,我们会带大家感受这里的荷文化和非遗技艺,希望大家能玩得开心。”
苏晚则用流利的英语向游客们问好,还递上了提前准备好的欢迎手册。手册的封面是荷塘日出的照片,里面印著三天的行程安排、荷美食介绍,还有村里的地图,每个景点旁边都標了英文注释。“各位朋友,这本手册里有大家需要的信息,如果有任何问题,隨时可以找我或者两位导游。”
游客们接过手册,好奇地翻看著,时不时发出讚嘆声。一位金髮碧眼的女士指著手册里的荷燉鸡照片,用不太流利的中文问:“这个……好吃吗?”苏晚笑著点头:“非常好吃,鸡肉很嫩,还带著荷的香味,中午大家就能尝到了。”女士立刻露出期待的表情,拿出手机把照片拍了下来。
按照行程安排,第一天上午先参观荷塘。许朗和苏晚带著游客们沿著荷塘边的石板路走,刘叔早已在路边等候,手里还拿著一个莲蓬。“各位朋友,我给大家摘个新鲜的莲蓬尝尝。”刘叔说著,熟练地剥开莲蓬,取出里面的莲子,递给身边的游客。
一位来自荷兰的男士接过莲子,放进嘴里嚼了嚼,眼睛立刻亮了:“很甜,比我在欧洲吃的莲子新鲜多了!”刘叔笑得合不拢嘴:“这是早上刚摘的,咱们清溪村的荷塘水质好,莲子自然甜。”他还教游客们怎么剥莲蓬,大家围在荷塘边,手里拿著莲蓬,学得有模有样,时不时传来阵阵笑声。
走到荷塘中间的木桥上时,游客们都停下了脚步,拿出手机拍照。木桥旁边的荷塘里,荷盛开得正好,粉色的瓣在阳光下格外鲜艷,偶尔有蜻蜓落在荷叶上,构成了一幅灵动的画面。“太美了,就像画里一样!”一位法国女士举起相机,不停地按下快门,“我要把这些照片发给家人,让他们也看看中国乡村的美景。”
许朗站在木桥上,向游客们介绍:“这片荷塘有五十多亩,种的都是咱们本地的荷品种,期能持续三个多月。每到夏天,整个荷塘都是荷的香味,晚上还能听到青蛙的叫声,特別热闹。”他还指著荷塘边的几间老房子说:“那些房子是村民们以前住的,现在改成了民宿和文创店,大家晚上可以住在那里,听著荷塘的声音睡觉,很舒服。”
参观完荷塘,就到了非遗展演区。小李早已在剪纸桌前做好了准备,桌子上摆著红纸、剪刀和已经剪好的荷图案,旁边的英文说明牌格外显眼。看到游客们过来,小李有些紧张,手微微攥著剪刀,但还是努力挤出笑容,用之前学的简单英语打招呼:“hello,welcome!”
皮埃尔走到小李身边,拿起一张剪纸荷,对游客们说:“这位小伙子的剪纸技艺非常棒,上次我来的时候,他剪的荷让我特別惊讶。大家可以试试自己剪,小李会教大家的。”
在皮埃尔的鼓励下,几位游客走到桌前,拿起剪刀和红纸。小李虽然英语不太流利,但他用手势演示著剪纸的步骤:先把红纸对摺,再沿著边缘剪出荷的轮廓,最后展开就是一朵完整的荷。一位德国游客学得很认真,跟著小李的步骤剪,虽然剪出来的荷有些歪歪扭扭,但他还是很开心,举著剪纸对小李说:“thank you,it's beautiful!”
小李笑著点头,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小竹编盒子,里面装著他提前剪好的小荷剪纸,送给每位体验剪纸的游客。“这是送给大家的礼物,希望大家能记住清溪村的剪纸。”苏晚在一旁帮忙翻译,游客们接过剪纸,纷纷向小李道谢。
非遗展演区的另一边,王师傅和晓梅正在展示竹编技艺。王师傅坐在竹编架前,手里拿著竹篾,飞快地编著一个荷掛件,竹篾在他的手里就像有了生命,很快就呈现出荷的形状。晓梅则拿著一个半成品的竹编餐垫,向游客们介绍竹编的过程:“我们用的竹子都是村里自己种的,要经过採摘、削篾、阴乾等五个步骤,才能用来编產品。这个餐垫要编两天才能完成,每一根竹篾都要编得很整齐,这样才能耐用。”
一位英国游客对竹编餐垫很感兴趣,拿起餐垫摸了摸,问:“这个餐垫可以洗吗?”晓梅笑著回答:“可以洗,用温水洗就行,洗完晾乾,不会变形。我们还做了竹编餐盒,用来装食物很方便,也很环保。”说著,她拿出一个竹编餐盒,打开给游客看,里面还放著一块荷形状的糕点。游客立刻被吸引,当场就买了两个餐垫和一个餐盒,还让晓梅帮著包装好,说要带回去送给朋友。
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游客们跟著许朗和苏晚来到餐饮区。餐饮区设在荷塘边的大棚里,桌子上摆著竹编餐盘和新鲜的荷,阳光透过大棚的缝隙洒进来,落在餐盘上,格外温馨。很快,荷宴就开始了:荷燉鸡、荷炒虾仁、荷粥、荷酥……一道道带著荷香的美食端上桌,游客们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品尝。
“这个鸡肉太嫩了!”一位义大利游客吃了一口荷燉鸡,忍不住讚嘆,“还有荷的香味,我从来没吃过这么特別的鸡肉。”负责餐饮的农家乐老板正好过来,听到游客的称讚,笑著说:“这鸡肉是村里散养的土鸡,燉的时候放了新鲜的荷瓣和荷叶,燉了三个小时才燉好,所以特別嫩。”
荷炒虾仁也很受欢迎,虾仁q弹,搭配著荷的清甜,吃起来很爽口。一位法国游客一边吃,一边对皮埃尔说:“早知道清溪村的荷美食这么好吃,我上次就该多带些荷酥回去。”皮埃尔笑著说:“没关係,这次可以多买些,他们还做了真空包装,方便带回去。”
午饭过后,按照行程安排,游客们要去民宿休息。村里的民宿都在荷塘边,推开窗户就能看到荷塘的景色。张婶早早就在民宿门口等候,看到游客们过来,热情地打招呼:“欢迎大家来住我的民宿,房间里已经准备好了荷香薰,还有乾净的毛巾和牙刷,有什么需要的,隨时找我。”
张婶带著一位瑞士游客去房间,打开房门,游客就被房间里的布置吸引了:浅米色的窗帘,印著荷图案的床单,窗户边的小桌子上放著清溪村的画册和一朵新鲜的荷。“太漂亮了,这个房间很舒服!”游客走到窗边,推开窗户,荷塘的香味立刻飘了进来,她深吸一口气,脸上露出满足的表情,“晚上在这里睡觉,肯定能做个好梦。”
下午三点,游客们休息好后,开始体验荷採摘。许朗和刘叔带著大家来到荷塘边,给每位游客发了一个竹编篮子和一双防水鞋。“大家採摘荷的时候,要轻轻掰荷的茎,別太用力,不然会把茎掰断。”刘叔一边演示,一边说,“还要注意,不要踩进荷塘里的泥里,小心滑倒。”
游客们穿著防水鞋,小心翼翼地走进荷塘边的浅水区,开始採摘荷。一位荷兰女士第一次採摘荷,有些紧张,刘叔在旁边耐心指导,教她怎么选新鲜的荷,怎么轻轻掰下荷。很快,女士就摘到了第一朵荷,她举著荷,开心地和身边的游客拍照。
许朗则在一旁提醒大家:“大家摘的荷可以带回家,也可以让餐饮区的师傅帮忙做成荷茶,晚上喝荷茶,有助於睡眠。”游客们听了,更开心了,纷纷加快了採摘的速度,不一会儿,每个人的竹编篮子里都装满了荷。
傍晚的时候,游客们带著採摘的荷回到村里,有的去餐饮区做荷茶,有的则在民宿门口的小院子里坐著,一边欣赏荷塘的夕阳,一边聊天。皮埃尔走到许朗身边,看著远处的荷塘,感慨地说:“许先生,这次带游客来清溪村,真是太对了。大家都很开心,对这里的荷、非遗和美食都很感兴趣。刚才有几位游客还问,下次能不能带家人来,住更长时间。”
许朗笑著说:“欢迎他们下次再来!我们还会开发更多的体验项目,比如荷种植、竹编教学,让游客能更深入地感受清溪村的文化。”
晚上七点,篝火晚会在荷塘边准时开始。村民们提前在荷塘边的空地上搭好了篝火架,点燃了篝火,橘红色的火焰照亮了周围的荷塘,也照亮了游客们的笑脸。村里的文艺队带来了表演,有荷塘小调、民间舞蹈,还有村民们自己编的小品,讲的是清溪村种荷的故事。
游客们看得很入迷,时不时鼓掌叫好。表演结束后,村民们邀请游客一起跳舞,大家围著篝火,手拉手跳著舞,虽然语言不通,但笑容和动作却能传递快乐。一位德国游客还拿出手机,播放起了欧洲的民谣,大家跟著音乐的节奏跳著,篝火晚会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晚会结束后,许朗和苏晚送游客们回民宿。走在荷塘边的小路上,晚风拂过,带来阵阵荷香,荷塘里的青蛙时不时发出叫声,格外寧静。“今天大家都很开心,尤其是体验剪纸和採摘荷的时候,看得出来,他们很喜欢这种亲近自然、亲近文化的活动。”苏晚轻声说,语气里带著几分欣慰。
许朗点点头:“这只是个开始。明天我们还要带他们去看荷食品的製作过程,去村里的老房子里听村民讲过去的故事。希望通过这三天的行程,能让他们真正了解清溪村,喜欢上『清溪荷韵』。”
回到民宿门口,许朗看到小李还在非遗展演区的灯光下忙碌。他走过去,发现小李正在剪一幅新的剪纸,图案是荷塘篝火晚会的场景,里面有游客和村民一起跳舞的画面。“小李,这么晚了还在剪?”许朗问道。
小李抬起头,笑著说:“我想把今天的篝火晚会剪下来,送给皮埃尔先生和游客们,让他们能记住这个晚上。”许朗看著小李认真的样子,心里很感动:“辛苦你了,明天早上我帮你把剪纸送给他们。”
小李点点头,又低下头继续剪剪纸。灯光下,他的手指灵活地穿梭在红纸和剪刀之间,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他的手里慢慢呈现。荷塘边的荷在夜色中轻轻摇曳,仿佛在陪伴著这个努力传承非遗的年轻人,也在见证著清溪村与欧洲游客之间的美好相遇。
许朗站在一旁,看著小李的身影,又看向远处的荷塘,心里充满了期待。他知道,这三天的接待只是清溪村走向世界的一小步,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游客来到清溪村,感受这里的荷文化,而“清溪荷韵”的名字,也会隨著这些游客的脚步,传得更远、更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