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荷韵·第272章 夏季研学掀热潮,技术输出助邻村
盛夏的清溪村,荷塘里的荷进入了盛放期,粉白相间的朵在翠绿荷叶间舒展,风一吹,满村都飘著清甜的荷香。村头的研学基地里,人声鼎沸——来自全国各地的研学团络绎不绝,孩子们穿著统一的营服,有的蹲在塘边观察荷叶上的露珠,有的围著村民听荷生长知识,还有的拿著画笔在画板上勾勒荷塘美景,整个基地都洋溢著欢快的气息。
“大家看,这片荷叶的背面有很多细小的绒毛,这些绒毛能防止水分渗透,让荷叶始终保持乾燥,这就是『荷叶效应』。”负责讲解的刘叔蹲在塘边,指著一片荷叶给孩子们演示,他轻轻往荷叶上滴了几滴清水,水珠立刻在叶面上滚动,像一颗颗透明的珍珠。孩子们看得入迷,纷纷伸出手,想要亲自感受一下“荷叶效应”。
许朗和苏晚在研学基地里巡查,看著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心里满是欣慰。“许朗哥,咱们今年夏天的研学团比去年多了三倍,光六月份就接待了二十多批,七月份的订单已经排到月底了。”苏晚手里拿著一份研学接待表,脸上满是喜悦,“很多学校还特意定製了『荷文化深度研学』课程,除了基础的荷知识讲解,还要求增加『荷精油提取体验』『竹编手工课』这些特色环节,想让孩子们更全面地了解荷知识和乡村文化。”
许朗接过接待表,仔细翻看著:“研学是传播乡村文化、拉近城乡距离的好途径,咱们得把服务做得更周到些。张叔,你安排人把研学宿舍的床单被罩都换成新的,再添置几台空调,现在天气热,別让孩子们中暑。厨房那边也要注意,每天准备绿豆汤、西瓜,给孩子们解暑,餐食要保证营养均衡,多做些清淡的蔬菜。”
张叔立刻应下:“放心吧许东家,我这就去安排。昨天刚採购了一批新鲜的西瓜和绿豆,今天就能给孩子们准备上。宿舍的空调师傅已经联繫好了,明天就能安装调试。”
苏晚补充道:“还有研学导师的培训,咱们得再组织一次。有些新加入的村民虽然了解荷知识,但不太会跟孩子沟通,得教他们一些互动技巧,比如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解知识,多提问、多鼓励,让孩子们更愿意参与进来。”
许朗点点头:“这个提议好,就定在明天下午,让有经验的老导师分享经验,大家互相学习。另外,要在研学基地设置『意见箱』,收集孩子们和老师的反馈,及时调整课程和服务,爭取让每一个来的人都满意。”
正说著,邻村——柳溪村的村长王大叔匆匆赶来,额头上满是汗珠,手里还攥著一片发黄的荷叶,脸上带著几分焦急:“许东家,求你帮帮忙!我们村今年第一次尝试种荷,本来想著能像你们清溪村一样,靠荷增加收入,可没想到刚过一个月,荷叶就开始发黄,有的甚至已经枯萎了,我们找了好几天也没找出原因,再这样下去,今年的收成就全完了!”
许朗心里一紧,接过王大叔手里的荷叶仔细查看——荷叶边缘捲曲,顏色发黄,叶脉间还有一些褐色的斑点,看起来像是病虫害和土壤问题共同导致的。“王大叔,你先別著急,我跟你去柳溪村的荷塘看看,找到问题根源才能解决。刘叔,你也一起去,你经验丰富,能帮著判断一下。”
刘叔立刻放下手里的讲解工作,跟著许朗和王大叔往柳溪村赶。柳溪村的荷塘就在村西头,面积不大,只有十几亩,荷塘里的荷叶大多发黄,有的已经趴在水面上,看起来毫无生机,和清溪村生机勃勃的荷塘形成了鲜明对比。
刘叔蹲在塘边,先是掬起一捧水闻了闻,又用手摸了摸塘底的土壤,然后小心翼翼地拔出一株荷,查看根系情况。“问题找到了!”刘叔站起身,对王大叔说,“第一,你们用的水是附近工厂排出的废水,虽然看起来清澈,但里面含有有害物质,对荷生长不利;第二,土壤太板结,透气性差,荷的根系无法正常呼吸,吸收不到足够的养分;第三,荷塘里没有投放除虫的鱼虾,导致蚜虫滋生,破坏了荷叶。”
王大叔听了,脸色更加难看:“那可怎么办啊?我们之前不知道这些,以为只要有水有土就能种荷,现在整改还来得及吗?”
许朗拍了拍王大叔的肩膀,安慰道:“別担心,现在整改还来得及。首先,得把荷塘里的废水全部抽乾,换成乾净的河水或井水,我让人帮你们联繫抽水机;其次,要给土壤鬆土,掺入一些腐熟的秸秆和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透气性;最后,投放一些鲤鱼、鯽鱼,它们既能吃掉蚜虫,粪便还能当肥料,一举两得。刘叔,你再给他们写一份详细的养护方案,包括浇水、施肥的时间和用量,確保他们能正確管理荷塘。”
刘叔立刻拿出纸笔,一边回忆一边写:“浇水要注意,保持水深在60-80厘米,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施肥用咱们合作社自製的有机肥,每隔半个月施一次,每次每亩用量50公斤;还要定期巡查,发现有枯萎的荷叶及时摘除,防止病虫害扩散……”
王大叔接过养护方案,紧紧攥在手里,激动得眼眶都红了:“太谢谢你们了,许东家、刘师傅!要是没有你们帮忙,我们村这次可就亏大了。以后我们一定跟著你们好好学,爭取把荷种好。”
许朗笑著说:“都是邻村,互相帮忙是应该的。咱们清溪村能有今天的发展,也是靠大家一起努力。以后你们在荷种植上有任何问题,隨时来找我们,我们一定尽力帮忙。要是你们想发展荷深加工或者文创產品,也可以跟我们合作社合作,一起把荷產业做大做强。”
回到清溪村后,许朗立刻安排人把抽水机送到柳溪村,还让张叔拉了一车腐熟的秸秆和有机肥过去。刘叔则每天都去柳溪村的荷塘查看,指导村民们鬆土、浇水、施肥,手把手教他们如何管理荷。
一周后,柳溪村的荷塘有了明显变化——新的荷叶开始冒芽,顏色翠绿,之前发黄的荷叶也渐渐恢復了生机,荷塘里的鲤鱼、鯽鱼在水里欢快地游动,整个荷塘重新焕发出活力。王大叔特意来到清溪村,给许朗和刘叔送了一筐自家种的西瓜,感激地说:“许东家、刘师傅,太谢谢你们了!你们看,荷塘里的荷已经开始好转了,再过一段时间,肯定能像你们清溪村的荷塘一样漂亮。”
许朗看著王大叔开心的样子,心里也很高兴:“看到你们的荷长得好,我们也替你们开心。以后咱们可以多交流经验,共同发展荷產业,让更多村民受益。”
与此同时,清溪村的研学基地也迎来了新的高潮。经过一系列的服务升级,研学团的满意度大幅提升,不少学校还介绍了其他学校来合作。来自上海的研学团老师李老师说:“清溪村的研学基地不仅课程丰富,服务也特別周到,孩子们在这里不仅学到了荷知识,还体验了乡村生活,动手能力也得到了锻链。我们已经和清溪村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以后每年都会组织学生来这里研学。”
为了进一步丰富研学课程,许朗还邀请了县里的非遗传承人来基地授课,教孩子们製作荷剪纸、荷陶艺。非遗传承人张老师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剪纸,只见红纸在孩子们手中翻飞,不一会儿,一朵朵栩栩如生的荷就剪好了。“能把非遗文化融入研学课程,让孩子们从小了解传统文化,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张老师笑著说,“以后我每个月都会来一次,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精彩的非遗课程。”
傍晚时分,许朗和苏晚坐在荷塘边的露台上,看著夕阳下的荷塘——金色的阳光洒在荷叶上,波光粼粼,孩子们在荷塘边的草地上追逐嬉戏,笑声传遍了整个村子。“许朗哥,你看,咱们的研学基地不仅带动了合作社的发展,还传播了乡村文化和非遗文化,真是一举多得。”苏晚靠在许朗怀里,轻声说。
许朗紧紧抱著她,目光望向柳溪村的方向:“帮助邻村发展荷產业,也是在壮大咱们的荷產业链。以后,咱们可以联合周边的村子,打造『荷產业带』,统一规划种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牌销售,让更多的村子通过荷產业致富,让『清溪荷韵』的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
苏晚点点头,眼里满是期待:“好啊,我相信在你的带领下,咱们一定能做到。到时候,不仅清溪村、柳溪村,周边所有的村子都能靠荷过上好日子,咱们的『清溪荷韵』也会成为全国知名的乡村品牌。”
夕阳渐渐落下,荷塘里的荷在暮色中显得格外美丽。许朗和苏晚知道,研学基地的发展和对邻村的技术支持,只是“清溪荷韵”发展道路上的一小步。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在等著他们,但只要合作社的成员们团结一心,坚守“品质第一、合作共贏”的初心,就一定能克服所有困难,让“清溪荷韵”的荷香飘得更远,让更多的乡村因为荷產业而焕发生机,书写出更加精彩的乡村振兴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