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往秣陵搭乘的还是国翔的航班,空乘组其他面孔没变,唐燕妮已不见踪影。
虽然司法上没有办法给唐燕妮定罪,但方泽山、朱瑋益两人都在唐燕妮住处发生关係,在离开的途中遭到绑架,航空公司哪怕贴钱,也得將这樽“大神”送走,哪敢留著过年?
萧良到秣陵下飞机,与周轩、张叔毅、胡婕会合,就前往秣陵大学会见王驰騖及秣陵大学材料物理系的领导。
虽然最初是萧良计划在聚合物凝胶態鋰离子电池生產技术及工艺初步成熟之后,就直接找日韩企业或研究机构,购买现成的液態鋰离子电池技术进行消化,但王驰騖这边,萧良也不会放弃。
王驰騖目前对液態鋰离子电池技术的研究,现在是还远谈不上成熟。
王驰騖一个人带三名研究生,不到两年时间,能做多少研究工作?
不过,这毕竟是在日韩技术之外新开闢的一条路线。
出资两百万,购买王驰騖目前的研究成果,並继续投入资金,资助王驰騖继续深入研究,即便短时间內超越日韩技术的可能性为零,但也能为蜗巢科技增加难能可贵的技术储备。
而王驰騖作为国內这一领域屈指可数的顶尖研究型学者,无论是寄望他帮著梳理、提升蜗巢科技现有的研发体系,还是希望王驰騖能带一带蜗巢科技现有的研究人员,这些投资都是必不可缺的。
秣陵大学作为全国排名前五的顶尖院校,“姿態”就高了。
蜗巢科技与秣陵大学材料物理系这次共同成立电池材料及装备联合实验室,所能享受的待遇,跟之前与东洲工学院的合作相比,可以说是天差地別了。
秣陵大学最多同意在王驰騖之下配备两名助理研究员以及相应的实验室工作人员。
除了同时最多给蜗巢科技三名定向在职研究生的名额外,王驰騖在校內也最多只能增加一名博士研究生、一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或跨专业名额。
王驰騖在秣陵大学是副教授,还没有评上教授,学校超规格给王驰騖的资源配给,也怕其他一个个大名鼎鼎的教授“造反”。
满打满算,除了王驰騖外,电池材料与装备联合实验室,最多给配备十名研究人员,而且大部分还是学术水平有限的新手。
想想东洲工学院的热情劲,都恨不得將全校所有的学术资源,都堆到能源电化学联合实验室里,隨意供蜗巢科技挑选著使用。
萧良对此也早有预料,要不然第一个联合实验室就直接找秣陵大学合作了。
萧良是很想说,此处不稀罕爷,自有稀罕爷的地方!
萧良也很想说,叫你现在爱理不理,以后就叫你高攀不起!
萧良也很想说,以后不断加强与工学院合作的能源电化学联合实验室,以及蜗巢科技自有研发体系的建设,让秣陵大学看著眼馋去。
然而残酷的现实,却不得不叫萧良低头:
论学术资源,论师生的平均学术研究能力,东洲工学院压根没有办法跟秣陵大学相提並论啊。
现阶段全球鋰离子电池才是商业化的早期,真正的市场空间还没有打开。
欧美日韩的企业、机构,目前在这一块重视程度及投入还远远不够,甚至可以说大部分关键性的专利技术还没有开发研究出来。
他要是傲娇一把,仅仅依託东洲工学院的学术资源,在接下来十年间,能在鋰离子电池领域,成功抢到多少项关键性专利技术?
做人嘛,还得讲究一个平易近人。
与秣陵大学合作成立电池材料及装备联合实验室的诸多细节,周轩、张叔毅出面早已经谈妥。
萧良从香港回来,在秣陵短暂停留,专程参加签约仪式,主要也是为了表示对这次合作的重视,他个人作为秣陵大学的学子,自然也得跟母校多保持接触。
现在能从秣陵大学勾搭到的学术资源有限,但没有关係,工作还需要慢慢做嘛。
这次与鸿臣达成全面合作,有三亿港元直接匯入国內,萧良手里又有钱可以瞎造了。
这三亿港元,除了需要一个亿提高南亭实业的资金储备外,可以拿一个亿加强技术研究体系的建设,还可以拿一个亿提前引进液態鋰离子电池技术。
等聚合物凝胶態、非水液態两种鋰离子电池,蜗巢科技都建成中试线以及一两条生產线,能小规模推出商用產品,不管前期產量多有限,质量有多水,只要有了这些基础,再找秣陵大学、秣陵理工大学,开展各个层面的联合研究,才算是师出有名、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