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何须十年!
熊廷弼是武举解元,按说他要是以武入仕,起步就应该是千总、备御,甚至副守备。
若是传统的卫所系统,怎么也该是百户起步。
授予他七品把总,似乎是委屈了。
可这个把总之职,却已经远远超出熊廷弼的预期。他之前的预期,只是个九品巡检。
因为他不是戚继光那样的世袭军官,又没有贵人相助,能授予一个九品实缺,已属不易。
更何况这个图山把总,还是有独立汛地(防区)的派出营伍,权势不是一般把总可比。
山把总驻扎镇江,防守长江南岸的镇江段,魔下有兵额七百四十员,和三江口把总一南一北有独立防区,统兵七百多人的山把总,对於熊廷弼而言真是很好的起步了。
可怜大明朝重文轻武,很多精通武艺而无人抬举的武举人,只能从什长、將领家丁、管队起步,战死沙场都混不到一个品官。活下来的年老体衰混个巡检就是运气。
朱寅將救书交到熊廷弼手里,笑吟吟的说道:
“飞白兄已经是图山把总了,可喜可贺啊。你去南京兵部武选司领了勘合,就能走马上任了。”
101看书????????????.??????全手打无错站
一个兵权不小的实缺把总,轻飘飘的帮熊廷弼谋到手。
这是什么?权势!
朱寅如今是解元公,他虽然还没有做官,却已经拥有了影响別人前途的能力,这就是权势!
熊廷弼激动的接过委任文书,肃然拱手道:
“若非稚虎兄抬举推荐,某就是苦心钻营十年,也未必有用武之地。稚虎兄就是我的伯乐啊。
朱寅暗道:你哪里会钻营十年?你弃武从文转学八股,反而又成了文解元,中了文进士。
口中笑道:“这也是因为飞白兄是武解元,精通武艺,的確是难得的將才,不然就算我极力推荐,朝廷也不会任用啊。”
“归根结底,还是飞白兄自己的本事。”
这也是实话。如果熊廷弼没有武举解元的功名在身,朱寅也很难帮他谋取这个职务。
武举这种功名,在没人抬举的情况下没甚用处。可要是有人抬举,那又很有用。
朱寅又道:“按照朝廷的规矩,飞白兄上任最多一年,只要不出错,忠显校尉的散官和武骑尉的勛职,也都能到手了。”
明朝武官有四个体系,分別是卫所军职、营兵实缺、武散官、武勛位。
以前最重要的是卫所军职,如今最重要的是营兵实缺。武散官是用来定俸禄等级,武勛位则是军衔。
有了把总以上(含把总)的营兵实缺,接下来武散官和武勛位是题中应有之义,肯定要授的。
熊廷弼对朱寅很是感激。他向来心高气傲,脾世人,没少得罪人。可他面对年幼的朱寅,又真是心悦诚服。
然而他做梦也想不到,是朱寅断了他的文官之路。
当然,他天分极高,从小也读书,经史和兵书早已熟悉。就算不学八股不当文官,也不影响他是文双全才。
熊廷弼说道:“稚虎兄,大恩不言谢,客气之言多说无益。我这就去兵部领取勘合上任,今日便告辞了。”
“飞白兄且慢。”朱寅说道,“军中上官,向来嫌贫爱富,这也是营伍陋习了。你要想为国家做事,起码錶面上,非和光同尘不可。”
说完令康熙去寻寧採薇,去封一百两黄金。
寧採薇也很大方,立刻封了一百两金子,整整齐齐的二十个金子。除此之外还贴心了额外封了二十两碎银子。
还有两套崭新的衣服鞋子,都是体面的行头。
朱寅將金银交给熊廷弼,语气关情的说道: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便是大丈夫,无钱也是寸步难行。飞白兄满腔热忱,一颗雄心,岂可为钱所困?”
“这些金银你切莫推辞。该还债便还债,该养家便养家,该打点便打点。但教你一心带兵,这些金银又何足道哉?”
“这,稚虎兄——”熊廷弼热泪盈眶,不知所言,“小弟痴长十岁,委实,委实——“
“稚虎兄急公好义,已是二天之德,可这些財物实在不敢再受——“
朱寅又將衣服给他,一副小大人的样子,情真意切的殷殷说道:
“飞白兄何须和我客气?常言道帮人帮到底,送佛上西天。所谓-朋友有通財之义,故虽车马之重不拜。“
“我既知你手头吃紧,又焉能无动於衷呢?”
说完又吩咐康熙道:“去马牵一匹小魏国公送我的西域良马,配好整套马具,再餵饱了精料,送熊先生为坐骑。“
“诺!”康熙立刻去准备。
虽然七品武官配有军中官马,可官马並非私有,往往以次充好。所以武將们大多自己掏钱购买好马。
朱寅考虑到这一层,乾脆再送一匹好马。
熊廷弼还是个热血青年,並非精通世故的老油条,此时感动的无以復加,难以言表。
朱寅不但让他得授七品武官,还赠金送马,解衣推食。自从离开家门,没有谁如此厚待自己啊。
士为知己者死!
朱寅又摘下墙壁上的一把镶嵌宝石刀鞘的倭刀,说道:
“这柄倭刀是百炼钢反覆锻打的精品,也是中山王府的小爵爷送我的。俗话说宝剑赠英雄,这昆吾之剑,就送你为佩刀。”
倭刀自宋朝输入中原,就受到宋人喜爱,被誉为昆吾之剑。当时一柄倭刀,价值几百匹布。
明朝高级武將爱用西域鑌铁弯刀,中低级武將爱用倭刀,多弃用明朝制式刀剑,以至於倭刀进口量很大,明朝无论军中还是民间,倭刀都比较普遍,但最上等的精品却又不多。
中日十次勘合贸易,百年间输入倭刀十四万柄。还不算走私和缴获。
蓝玉谋反,证据之一就是从他府中搜出了近万柄倭刀。
徐小白送给朱寅的十口倭刀,就是最上等的精品,价值远非普通倭寇可比。
熊廷弼终究是个豁达之人,心中记住了朱寅的情分,也不再矫情了。他毫不客气的接过倭刀,
说道:
“倭刀確是刀中宝器,可惜我大明武將,居然多用西域刀和倭刀。就是火器如今也不如洋夷。
唉,堂堂大明天朝,刀剑火器竟不如蛮夷,真是可悲可嘆啊。”
朱寅听到这话,对熊廷弼的印象更好了。
果然,熊蛮子就是熊蛮子。是个有心有肺有见识的人才。
换了个人,根本就没有这种嗟嘆。
朱寅深有同感的说道:“大明多用煤炼铁,而我大明的煤,又含有太多的磷和硫,所以练出的铁太脆,易断易裂。“
“我大明的铁矿石含铁低,杂质多(贫铁矿),要造出好铁就更难了。“
“再加上工匠身份卑贱,朝廷轻视冶炼锻造之术,官吏又层层贪墨,那就是难上加难。”
朱寅清楚,明朝炼铁质量差的一大原因,也是因为富铁矿消耗完了,剩下的只是贫铁矿。
贫铁矿也就算了,还用含磷硫量高的煤炼铁,
又不愿意对外开疆抢夺资源。这种情况下不退步才怪。
明朝与其说是技术不行,还不如说是原料基础差。
熊廷弼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很是佩服的胃然说道:
“我也算自小读书,自以为知之甚多。却还不知道这些道理,亏得稚虎兄解惑,令我茅塞顿开。稚虎兄不愧是大明神童,广闻博知。”
“诚如稚虎兄所言,大明要想解决此事,该当如何呢?”
熊廷弼不知道的是,如今的岱山岛上,已经按照朱寅和寧採薇的办法,建了新的炼铁厂,正在生產新的火器。
“该当如何?”朱寅呵呵一笑,“当然是开疆拓土。只有对外开疆拓土,牧马千山,效法秦汉隋唐之伟业,才能获取铜铁,也就能造出更好的刀枪火器。”
“这倭国的铜,安南的铁,缅甸的锡,都很是富饶啊。若是拿到这些地,什么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