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道家来了
毕竟这个造肥坊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生产,即便有王熙的加持,但是想要不出问题,那是不可能的。
窦希瓘那边就选择比较省事的做法,因为自己根本管不过来,也不会管,那就直接找紫霞夫人合作。
而李令问这边,遇到的一个大问题,就是人手不够。
其实准确一点的说法,也不是缺人,而是缺钱。
这个缺钱,就是成本问题。
崔神道就帮他出了个主意,也就是来找王守一。
因为安业署就是暂时帮隐户找活干。
为什么暂时,就是朝廷要先给人家土地,人家才能交税,不然的话,拿命交啊!
但土地也得等,不是说马上就有,那这期间怎么办,就得帮他们找活计。
崔神道就寻思着,这里的人力肯定比较便宜。
其实最初也是如此,但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如今安业署的人力,不但不便宜,甚至还比外面高一些。
最最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商人导致的。
最开始的时候,是王守一去找商人,让商人招这些隐户送货,给一些酬劳,隐户就能凭借这酬劳,回到家乡,甚至还能余一些。
毫不夸张的说,许多隐户不愿意回去,就是因为负担不起盘缠。
商人得到的好处,就是安业署会给予他们的保障,能够避免在路途中,被一些官吏刁难,甚至走运的话,还能有官兵保护。
因为府兵制的原因,官兵有些时候经常调度。
商人当然愿意。
王守一本来是让手下的商人去干这活的,故此也完成的非常出色。
而一些本地的隐户,或者说暂时没有商人要送货去他家乡,就得找活安置,如今的百姓,几乎是没有什么存粮的,要几天不干活,真的会饿死。
安业署本就为这为生,一天到晚就干这事,因此干得稍微出色了一点点,隐户来此投案自首,是必须报自己擅长什么,这是最初王熙他们定下的流程。
安业署再根据这个,去寻找商人。
一开始,这其实很难,因为如今的生产规模,都是家庭模式,一般是不招外人的。
最终的结果,就是这些隐户,还是跑去农庄里面干活,就农业缺人比较多,但与佃农是有很大的区别,因为酬劳和工作内容,工作时长什么的,都是安业署帮忙谈。
安业署现在可是一个实权部门,大家就还是给三分薄面,甚至还主动从安业署招人,就是一种示好,尤其是李林甫加入后,示好的人就更多,毕竟李林甫那脑子转得非快,各种明里暗里的操作。
大家也更畏惧安业署。
如今的百姓,只是穷,不是傻。
我去安业署一趟,我什么都有保障,连雇主都不敢轻易打我。
这尼玛.!
导致不是隐户的都假装隐户,都跑来这里自首。
甚至于工匠,什么的,全都来了。
虽然目前商业规模不大,但还是要用人的,不是每个人都有很多家奴的,尤其是洛阳这地方,四通八达,是运河的中转站,且商业远比长安自由。
原本商人只是向安业署示好,去招一些人,结果没过几个月,就变成被逼的去安业署招人,自己招,人家不去,只能上安业署。
不招不知道,一招-——嗯,真香。
一句话,里面全是人才。
不管你想招什么人才,全都在安业署能够找到。
一时间,合同临时工,是大行其道。
因为有仆人,或者部曲的存在,长期雇佣,还是少,主要都是临时合同。
这一下子,就激活了人才的流通,等于商人能够迅速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人才,极大的刺激了商业发展。
当下许多人想做买卖,只能是亲力亲为,招自己想要的人才其实很难的,如今别说互联网,连张报纸都没有,全看缘分。
关键一点,大家是互不信任。
不熟,不敢要。
故此一般都是自己干,最多两个仆人,规模自然就小。
而如今有安业署做保障,双方都不怕了,毕竟谁敢去得罪安业署,就连洛阳的那贵族,见到安业署,都得点头哈腰。
规模的扩大,进一步又刺激招人。
这王守一人都麻了。
我特么只是来蹭一点功劳,场边看看饮水机就成,结果你让我当主力,这工薪也不匹配啊!
但没有办法,已经上了贼船,只能是努力一点,勤奋一点。
结果就是越努力,活越多,没完没了。
李令问和崔神道并不知道的是,就目前这个安业署,已经是三个月内,开的第四家。
没有办法,人太多,一家的话,根本就顾不过来。
总结下来,来这里招人,不但贵,还特么矫情,你还不能随便惩罚他们。
李令问听到这个情况,就不想弄了,我是来这里找便宜的牛马,干活好,好不吃草的,结果你给一群大爷,我特么贱啊!
但是崔神道却坚持先看看,反正不来也来了,看看也行。
因为在他看来,安业署的出现,是巧妙的打破了贵贱之别,因为安业署的存在,导致雇主和雇员在一定程度上是平等了。
虽然这根本就不是王守一的初衷。
但这是崔神道非常乐于见到的,其实很多时候,去反对体制的,往往是体制内的既得利益者,因为只有他们才能感受到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