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六亲不认
当王熙听到皇甫僧念的建议时,这人都是懵的。
片刻。
“别闹!”
这就是王熙的回应。
他非常清楚皇甫僧念,就是那种谁也不服,谁都敢干的性格,其实不管是李诫满,还是王爽,都有些惧怕皇甫僧念,以前当皇甫僧念跟老师抬杠时,他们都当做不认识这家伙。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四个中,往往做决断的是王熙,而不是皇甫僧念,王熙的决断是要更理智一些。
张嘉贞可是王家在朝中最强大,最有力,最信得过的支持者,让王熙去除掉张嘉贞,且不说能不能做到,关键在这么突然的情况下,完全没有预案,就自断一臂,这不是疯了么?
皇甫僧念却道:“成大事者,应不拘小节。”
王熙一翻白眼道:“大你妹,大大大大大大.这道理我当然知道,但问题是,有什么理由这么干,这么干的话,我家又能得到什么好处,咱们讲道理好不,你别动不动就干人,那可是当朝宰相,可不是无名学院的大总管。”
面对王熙的抱怨,皇甫僧念兀自是有条不紊地解释道:“依我之见,张相公对于你们王家而言,已经成为累赘,这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累赘?”
王熙问道:“此话怎讲?”
皇甫僧念道:“根据我的观察,自开元以来,陛下用人,有一个规律。也就是无论当朝宰相有何功绩,皆是三年一换,且只有一正一副。饶是姚崇、宋璟,皆是如此。”
王熙迟疑片刻,道:“他们不是因为犯了事么?”
皇甫僧念道:“他们所犯的事,根本就算不得什么,许多都是子虚乌有,而且哪有这么巧,恰好三年,就给撤换下来,而撤换后,依然还是在朝中为官,只是去除宰相职务罢了。”
说到这里,他又低声道:“这就是为何当今陛下,能够做到乾纲独断的原因。”
这李隆基绝对是天赋型皇帝,他深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重要性,也知道要结束混乱的朝纲,就必须要给予宰相极大的权力,如此才能政令通达,才能够改革成功。
但是相权和皇权,又是天生的矛盾体。
如何去平衡?
李隆基采取的策略,就是三年一届,三年一到,就直接给撸下来,甭管你是谁,甭管你多么厉害。
姚宋可是名相,哪个不是能力超群,但那又怎样,三年一到,直接就换,比如说,让宋璟罢相理由就是,压制犯法官僚的申诉,严禁恶钱流通,颇招人怨。
就这么一句话,然后将宋璟撸了下来。
哪个大宰相,会这么轻易就被干了下来。
只有一个解释,就是时候到了。
但撸下来以后,又改授开府仪同三司,进爵广平郡开国公,策封勋官为上柱国。
这么一看,就十分明了。
李隆基就是希望,搞一个宰相三年轮换制。
而导致安史之乱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没有维持这个制度,这个制度的好处,就在于宰相是可以集权的,而李隆基也是有意放任宰相集权,集权才能办大事。
因此就必须三年一换,但在后期,李隆基还是在继续放权,但又不搞什么三年一换,如李林甫、杨国忠,他们都是长期把持朝政。
虽然李隆基还是通过他的手段,去拿捏住宰相,但问题是他自己又不管事,导致李林甫、杨国忠权倾朝野,尤其是杨国忠,他还没有李林甫的能力,问题就更大了。
王熙细细琢磨一番后,道:“张相公好像是开元八年出任宰相的,今年正好是三年。”
皇甫僧念道:“不止如此。我不是说了么,在前十年,陛下只会安排一正一副,两位宰相,这应该是担心权力太过分散,不利于朝廷改革。”
王熙疑惑地看着他。
皇甫僧念道:“在开元八年,陛下也是安排张嘉贞与源乾曜担任宰相和副相,但是没有过多久,便又调张说回京,出任副相,也就是说,如今有三位宰相,这是不正常的。”
王熙思忖一会儿,道:“你的意思是,陛下后悔让张相公担任宰相?”
皇甫僧念点点头,“只有这一个解释。张嘉贞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朝中大臣们对于张嘉贞的不满,也不是什么秘密。
因为之前宋相执政时,是鼓励谏言,是开放言路,而张嘉贞则希望自己的决定不容置疑,由他一人乾纲独断。
这或许是因为张嘉贞曾地方为官时,都是他说了算,毕竟他的能力是非常出众的。
但这里是朝堂,可不是地方上,朝堂之上可是不缺有能力的官员。
相信这就是陛下后悔的原因,因而提前提拔张说上来,以此来制衡张相公,甚至可以说是随时替换他。”
王熙点点头,道:“若是如此的话,今年无论如何,张嘉贞都会离开相位。”
皇甫僧念点点头,“既然如此,你们为何还要保他,不如借此机会,顺从陛下的心意,将张嘉贞赶下去,从而加固你在陛下心中的地位。
既然你要当宠臣,又何须张嘉贞。”
王熙听罢,道:“你的意思是,让我去向陛下告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