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元旦朝会
今日便是元旦之日。
而这元旦又称三元,被认为是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在古人的时间序列中,可是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
新年的宫廷是一派肃穆而忙碌的景象。
根据礼部规定,元日朝会是在大明宫的含元殿举行。
此殿为三出阙宫殿结构,殿堂坐于三重高台上,台基高15米,东西长77米,南北宽43米主殿面阔十一间。前方两侧建有翔鸾阁和栖凤阁,二阁作三重子母阙的形式,下有高大的砖砌墩台。
殿两侧为钟鼓二楼,殿下有倚靠台壁盘旋而上的长达75米的龙尾道,整个建筑群呈巨大的“凹”字形。气势壮丽,极富精神震慑力,是唐王朝的皇权象征和国家标志。
后世宫殿,也都受此影响。
此时殿上陈设着礼乐、历代宝玉、车乘,等等。
满朝文武,以及各国外使在拂晓之即,就已按品阶方位列队等候,四周烛火通明,这其实也是有讲究的,此仪仗是有着“火城”之称。
正是: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
又曰: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不消多时,李隆基身着衮冕与皇后乘轩驾临含元殿,在所有人的瞩目之下,一步步,上得台阶。
礼仪也由此开始,先是皇太子李瑛、诸公的献寿礼仪,然后中书令张嘉贞上奏地方的贺表,今日刚刚上任的黄门侍郎王丘奏祥瑞吉兆,户部尚书又奏诸州的贡献之物,礼部侍郎韩休奏诸蕃的贡献等等。
李隆基手扶佩剑,站在香烟燎绕的殿堂上,俯视的目光穿过殿前的诸多臣僚,投射向遥远的天际——朝霞映衬下,第一缕阳光喷薄而出,声声“万岁”响彻天际。
不得不说,李隆基这俊朗的仪表,在这一刻,与帝国是合二为一。
帝国的皇帝,就应该如此。
完美无缺。
至此,仪式宣告结束。
接下来,按照习俗,本应是在含元殿宴请群臣外宾,但是由于今年改为慈善宴会,并且还会上演唐戏。
故此,在仪式结束后,宰相、外宾,在宦官的指引下来,去到麟德殿。
此殿是建于唐高宗麟德年间,共用了192根柱子,台基南北长130米、东西宽80余米。由前、中、后三组殿组成,面阔十一间,总进深十七间,全殿建筑总面积达12300平方米。
是专门供皇帝宴饮群臣、观看杂技舞乐、作佛事及外事召见的宫殿。
当然,这可不是普通的宴席,去到那里,就可以直接入座吃席,大臣、使臣只是在宦官的指引下,站到自己的席位旁。
但也不是说鸦雀无声,唐朝的制度并非那么森严,前后左右都还在聊着天,很是松弛。
过得好一会儿,已经换上常服的李隆基在张说、张嘉贞,源乾曜三位宰相的陪同下,驾临此殿。
而皇后与一干女眷则是去到帘后的雅座,以往都是分开的,但由于慈善宴会,只有一班人马表演,故此皇后和女宾也只能来这里看。
众人立刻行礼。
“诸卿无须多礼。”
李隆基左右环视,见上席的左首是突厥、契丹、新罗,而右首是大小勃律的使臣,最早送礼的倭国只是位列次席。
不过对于他们而言,这已经是最好的席位。
他们之前都不一定会受到邀请。
“怎不见吐蕃使臣?”
李隆基突然问道。
刚好身在李隆基身后的吐蕃使臣乞儿南立刻道:“吐蕃使臣乞儿南参见大唐陛下。”
李隆基回头一看,问道:“怎么将吐蕃使臣安排在次席?”
一直在旁伺机而动的李林甫立刻站出来,道:“回禀陛下,由于今日是慈善宴会,故此此番席位,主要是以善捐而定,而非是以品阶。”
“是吗?”
李隆基呵呵道:“吐蕃使臣,你们吐蕃莫不是打仗将钱了,连个好席位都捐不上。”
此话一出,顿时哄然大笑。
尤其是那小勃律的使臣,笑得最为大声。
李隆基不就是在暗指,前些时候,吐蕃入侵小勃律,结果被几千唐军打得丢盔卸甲。
身为帝国的皇帝,其实也没那么大度,那李世民也经常调侃外国使臣。
李隆基如今是意气风发,打得胜仗,要不调侃几句,这戏看着总会少点滋味。
一旁的尚贡布眼中闪过一抹厉色,但在帝国天子面前,他可不敢嚣张。
乞儿南等到众人笑罢,才言道:“回禀大唐陛下,我吐蕃地大物博,人强马壮,纵使困难,也不至于连这点钱都拿不出,臣之所以居次席,乃为礼数也。”
李隆基笑问道:“是吗?那你倒是说来听听。”
乞儿南看向突厥使臣顿善,道:“突厥与大唐乃是父子关系,而我吐蕃与大唐是舅甥关系,论礼数,本就不应与子同席。”
突厥可汗在两年前,取得对唐作战胜利后,却未有趁胜追击,而是转而求和,并且正式拜唐玄宗为父。
而吐蕃在松赞干布时,与大唐也是父子关系。
但是后来随着金城公主入藏,唐玄宗就变成吐蕃赞普的大舅哥,因而转为舅甥关系。
唐玄宗呵呵笑了几声,又问道:“金城公主可还好?”
乞儿南忙道:“公主端庄大方,贤良淑德,深得我吐蕃百姓的尊敬,一切尚好。”
“那就好!”唐玄宗一挥手道:“来人啊,将吐蕃使臣升为上席。”
“遵命。”
“多谢大唐陛下。”乞儿南道。
尚贡布嘴角微微上扬,眼中满是得意。
瞧瞧!
谁敢轻视我吐蕃。
然而,乞儿南却知道,这是李隆基有意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