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绝不是危言耸听。
吏部尚书、甚至一个吏部侍郎,乃至於一个吏部的郎中,都能一定程度上能影响低级官员、甚至四品、五品官员的任命。
京官的含权量,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否则也不至於从二品的布政使,入京为正三品的侍郎,还能算是高升。
“如今我为吏部尚书、內阁首辅,纵然是风光无限,可高处不胜寒,怕是不知多少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都以为,我是你们的靠山,这大明的官位,予取予求,这是一部分人敌视我的原因。”
李显穆饮下一口茶,无奈的摇摇头道:“如今內阁权重,六部尚书、侍郎、都察院以及外省大员,对此都颇为不满,自然而然的將他们自己和內阁对立起来,所以那些理学顽孽一旦开始炮轰內阁,这些人立刻跟上了团。
理学顽孽的目標是我,这些人的目的则是內阁制度,於是双方之间一拍即合,有了这汹涌如潮的上书。”
“內阁制度对国朝有大利,难道他们看不出来吗?”
“当初实行票擬制度的时候,早就將內阁的利弊都讲清楚了,若是没有內阁,难不成是要宦官专权吗?”
“当真是鼠目寸光,竖子不足与谋。”
屋中眾人纷纷义愤填膺的说著。
李显穆却缓缓环视著眾人,目光中带著一股莫名的意味,直到屋中眾人都停了下来。
“其实我一直都知道,就算是你们之中,也有人对內阁制度不满意,尤其是我成为了吏部尚书后,就算是没有內阁首辅的位置,权力也足够大,有人认识內阁首辅的位置,可有可无,於是也希望內阁制度能取消。”
李显穆这番话堪称是石破天惊,震得屋中眾人纷纷出言解释,谁都知道李显穆有多在乎內阁制度,对於內阁首辅的重视,甚至超过了吏部尚书。
李显穆並没有在意眾人的解释,方才那番话,他可不是隨意说的。
隨著票擬制度的实行,以及皇帝对內阁的重视,整座天下都看到了內阁权力的快速上升,在很多地方,六部都要仰仗於內阁,而內阁对於六部所求却很少,甚至还掌握著六部的考核。
除了吏部尚书和户部尚书还能和內阁大学士抗衡之外,其余四部尚书,已然隱隱落在內阁大学士之后。
而在心学党之中,除了李显穆外,还有杨荣这位內阁大学士,心学党內部的正统派这些年渐渐势弱,就是因为杨荣愈发势大。
甚至隱隱是心学党的二把手,一旦李显穆出现意外,从官职和权力上来说,甚至从维持心学在朝廷上的地位来说,杨荣都理应为眾人之首,但其他人怎么可能服气?
王艮作为李祺的亲传弟子,亲自在浙江、江南打开局面,心学发展到现在最大的功臣之一,现在还是工部尚书,自然不会服杨荣。
如今升任右都御史、执掌反贪司的赵振也不会服杨荣。
他们都认为杨荣的强势地位是依託於內阁存在,一旦內阁不存在,杨荣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二三品高官,就和他们现在一样。
甚至因为尚书以及都御史的位置已经都有人了,杨荣可能还不如他们。
唯有李显穆这样,无论在任何官职位置上,都立下了显赫功劳,拥有显赫声名的人,才能让他们心服口服。
李显穆自然敏锐的意识到了这种思想出现並蔓延开的原因——內阁大学士太久没换人了!
內阁从永乐初年建立后,二十多年之中,只在永乐初年换过人,后来只有一批旧人进进出出,从来没有其他人进来。
换句话说,在世人眼中,內阁尚且不算是一种常设的制度,而是將內阁和如今的这几位內阁大学士绑定在了一起。
“就算是有些想法,也实属正常,毕竟人不患寡患不均。”
李显穆將眾人的神情收入眼中,淡淡道:“甘肃方面传来奏报,地方官员上下其手,贪污朝廷的賑灾款,我欲要向陛下上奏,派內阁大学士黄淮往甘肃担任巡抚,清查此事。
再派內阁大学士金幼孜巡抚诸镇,而后担任辽寧巡抚,坐镇北边。
內阁诸事忙碌,走了两人,便要再往里面填两人,届时將会召开廷议,由朝臣从朝野之中,推举三品及以上官员入阁,共襄国事!”
轰!
在座的眾人再也克制不住心中的震惊,纷纷站起,丁零噹啷的响起各种声音,杨荣刚刚捧著的茶杯,甚至直接落在了地上,可想而知听到这个消息,心中震惊到何等地步。
这番话何止是震撼,简直就是震撼。
若是传了出去,怕是整个大明政坛都要抖三抖,震一震。
李显穆的肩上扛没扛著大明两京一十九省,不知道,但他身子一晃,大明江山真的会晃荡,这毫不夸张。
轻而易举的安排两个內阁大学士,把黄淮和金幼孜外派,別人说起来可能是痴人说梦,但对於李显穆所说,没人会怀疑。
“元辅,当真要……”
杨荣心中有些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感觉,两位內阁大学士就这样出了阁,他和金幼孜以及黄淮是从永乐初年就共同在內阁做事。
如今二十多年了。
现在猛然要换人,竟然有些不適。
可他是绝顶聪明的人,几乎在瞬间就明白了李显穆这番做法的背后深意。
一则向天下人展示,內阁大学士是一种权位,它能进能出,能迁转诸部、能转任外省,和其他的官位並没有区別,並不是如今几位內阁大学士的专属之物,而是面向所有官员的。
二则从內阁大学士的选取上,製造一种感觉,永乐时期的內阁大学士,是皇帝隨便选择,甚至就连刚刚入仕三四年的低级官员都能入阁。
但现在经过廷议,只有三品及以上的高官,才有资格被推举內阁,这就相当於在某种程度上,展示了內阁的崇高地位。
“元辅此举真是高明!”
作为內阁大学士,杨荣自然是最先反应过来的,立刻恭维道,“此举一开,必然极大削弱旁观者的敌意,甚至可以分而化之,甚至可以將政敌纳入內阁,一旦入阁,那可就不由他翻天了。
一切权柄,皆操持於元辅手中。”
其余眾人也纷纷反应过来,齐声称讚李显穆此举巧妙。
“这不过是第一条应对之策罢了。”李显穆淡然道:“仅凭这个,可还不够,甘肃之事,才是真正的重中之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