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音响起,让李昭脸上浮现出了一抹喜色。
接着,李昭在众人哄闹中,带着迎亲队伍,浩浩荡荡向着州牧府后院而去。
当李昭来到蔡琰闺房前,便见一群莺莺燕燕堵在了闺房前,这些女子多是达官贵人家的女子,因为世家豪强给李昭面子,今日李昭迎亲,不少豪族家的女子都来凑热闹。
当看到李昭,所有女子都是被惊艳当场。
李昭也停了下来,他是来接亲的,按照习俗,他要经过一番“考验”才能见到新娘。
蔡贞姬站在众女之前,看到身穿大红喜服,英姿飒爽的李昭也是不由失神,不过很快回过神来,笑道:
“李将军,想要接走我姐姐,可没那么容易哦。我姐姐可是有名才女,你也需要表露一手,回答我们几个问题才行,这些问题可都藏着贞姬对姐姐的祝福呢。”
李昭看着眼前美貌少女蔡贞姬,乌黑深邃的眼眸浮现一抹异样,拱手微笑道:“贞姬姑娘但说无妨,昭定当如实作答,不负姑娘这番心意。”
【姓名:蔡贞姬,蔡文姬之妹】
【年龄:二八芳龄】
【身高:168cm】
【谋略:76】
【政治:76】
【颜值:96(可爱、唯美型绝色美人】
【好感度:92,宿主表现出的勇武、才智以及功绩吸引了她,宿主的颜值也令她芳心乱颤,心中对宿主很是倾慕。】
【综合评分:96,大汉高质量女子,才学过人、体贴、贤妻良母类女子,有大概率诞下优秀子嗣】
李昭看着蔡贞姬,心中倒是明白其对自己心意,不过现在他倒是不敢太过份。
蔡贞姬眨了眨美眸,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出口问道:
“李将军,若以诗言志,姐姐在你心中,宛如哪一首诗中的意象,能道尽你对她的情意?”
李昭听着蔡贞姬出题,考自己文采,倒是不慌,略一思索,便微笑说道:
“琰儿在我心中,恰似‘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淑女,她的温婉贤淑,让我一见倾心,此生难忘。”
哗!
“侯爷,好文采啊!”
“侯爷,说的好!好一个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淑女。”
一旁跟来的耿武、陈琳、辛毗、沮授、崔琰纷纷笑道。
蔡贞姬闻言,心中羡慕,看着李昭又问道:
“那若以景寄情,你与姐姐未来相伴的生活,会是哪一幅画卷中的景致呢?”
听着蔡贞姬再一次问话,耿武、陈琳、辛毗、沮授众人齐刷刷再看向李昭。
李昭抬头望向远方,仿佛看到了未来的美好画面,笑道:
“我与琰儿,当效《击鼓》所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待四海晏然,便筑庐河畔,共汲清泉,同编竹篱,朝看白鹭掠波,暮数归鸦投林,将这乱世未诉尽的柔情,都酿成岁月里的细水长流。
哗!
周围皆是一阵喧闹声响起。
陈琳立刻拍手叫好,道:“好个执子之手!侯爷把铁血誓言和田园日子揉在一块儿,既有沙场气概,又有柔情蜜意!”
辛毗笑着摇头:“这《击鼓》盟誓,再配上河畔竹篱,比那些华丽辞藻动人多了!”
沮授刚要开口,一旁崔琰抢先道:“元则兄莫要扫兴,侯爷这话说得赤诚,正是乱世难得的真情!”
耿武粗声大笑道:“管他什么诗不诗的,就盼着喝上侯爷的喜酒!”众人跟着哄笑。
蔡贞姬美眸看着李昭,念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待四海晏然,便筑庐河畔,共汲清泉……美眸却是不由痴了。
蔡贞姬回过神来,咬牙接着问道:
“若以物喻人,姐姐的才情与品性,可用何种珍宝来比拟?”
李昭闻言,倒是没有迟疑说道:
“琰儿的才情如那璀璨的明珠,光彩照人。品性似那温润的美玉,纯净无暇。”
蔡贞姬接连问了几个文采斐然的问题,李昭皆对答如流,且答案饱含深情。
周围的一众文臣都不由对李昭文采佩服起来。
蔡贞姬拍手笑道:
“姐夫果然才华横溢,对姐姐用情至深,我这一关顺利通过啦。那好吧,我就放你进去见姐姐咯。”
说着,蔡贞姬侧身让开道路,眼眸中一闪而逝的失落,
李昭说道:“多谢贞姬姑娘。”
然后李昭倒也不迟疑了,走进闺房。
房间内,蔡琰在一身美丽的嫁衣的映衬下愈发动人,宛如一朵盛开的牡丹,娇艳欲滴。
李昭走到蔡琰身边,温柔地说道:
“琰儿,我来接你回李家了,从今日起,昭会认真待你。”
蔡琰听着李昭的话,微微点头,刚刚李昭在屋外的回答声,她尽皆听在耳中,此时脸颊泛起红晕,宛如天边的云霞,美丽动人。
在周围的哄闹与祝福声中,李昭牵起蔡琰的手,一同走出闺房。
在州牧府前,蔡文姬登上迎亲队伍华丽的婚车。
李昭拜别蔡邕,骑上高头大马,一声令下,迎亲队伍缓缓朝着邺城城门行进。
沿途,邺城百姓们,纷纷欢呼声、祝福声此起彼伏,因为李昭把煤球与火炕制作之法传于冀州的消息已经传开。因此,邺城百姓也是对李昭好感大涨,此刻纷纷祝福。
婚车渐渐远去,州牧府门前蔡贞姬望着那远去的队伍,美眸却是浮现一抹黯然。
李昭接上蔡文姬便出发回并州了,不过,一路上逐渐向西,待迎亲队伍缓缓出了冀州范围。
刚入上党郡不久,黄河南边的洛阳便传来了令李昭,乃至天下人皆震动的消息。
皇宫中昏迷不醒的天子刘宏驾崩了!
董卓借“戍卫宫城”之名,将大军调入洛阳,与蹇硕的西园军配合,以“何进谋反”为由发动攻击,突袭北军军营。
只是,北军似乎早有预料,埋伏之下,西园军损兵折将,上将军蹇硕当场被流矢射杀。
北军被董卓击败后,何进随之也被董卓以谋反罪杀死。
董卓吞并北军、西园军,控制朝堂,当场废黜刘辩,软禁皇后,拥立年仅四岁的二皇子刘协为新帝。
消息传开,天下哗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