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他都不禁自问,自己还算是个“人”吗?
他觉得自己倒是更像是个纯粹的政治生物。
至少此刻的他,还是想不明白,为何有这么多皇帝到死都不愿意放下手中的权柄。
午后,刘辩洗了把脸,又接连召见了不少臣子。
午后被召见的第一人,是汝南郡守杨琦。
杨琦踏入殿内,步履略显迟疑,向御座上的天子行礼后,便微微垂首,目光谨慎地落在身前地面。
他心中着实惶恐,此前在军中消息闭塞,他也是刚刚才得知杨彪犯下大罪的消息。
虽说杨彪与他并非同一房,但终究同出弘农杨氏,难免会受到牵连。
不过令杨琦意想不到的是,天子不仅没有因为杨彪的事情而迁怒他,反而拜他为豫州刺史。
“公挺(杨琦表字)公。”刘辩的声音平和,道,“朕素知你为人,你是当世‘强项’,与杨彪那等人不同,不必忧心朕会因他而迁怒于你。”
刘辩安抚着杨琦,对于杨琦他还是颇为看重的。
杨琦是个直臣,心思纯正,没有太多杂七杂八的小心思。
与为了求虚名而进谏的所谓清流不同,杨琦虽刚直,进谏时却善于讽谏,所陈之理皆有据可循,且通晓人情,以至于连刘宏掌权时虽多次虽不悦于他的谏言,却仍旧愿意采纳,更遑论杨琦在庶务上的能力与这几年的政绩。
听得天子直呼“杨彪”之名,而非以表字相称,足见天子对杨彪厌恶之深,心中凛然,俯身行礼道:“国家圣明,唉,终归是他杨文先不识好歹……辜负圣恩。”
与杨彪被软禁的消息一同传开的,还有天子此前对杨彪三次“好为之”的警告。
头回是天子亲赴杨赐府邸吊丧时,当着众多吊丧宾客的面所言。
第三回是杨赐下葬之日,天子令御史中丞张昭主丧时,张昭散场时当着众多宾客的面对杨彪重申。
第二回虽是在宫中,外人不得而知,但太傅卢植对外透露了此事。
有了第一回和第三回的“好为之”,加之又是卢植这位太傅亲口言说,也没有多少人怀疑消息的真实性。
三次“好为之”的警告啊!
杨彪所犯之罪,说其意图谋反亦不为过!
为窦武、陈蕃翻案,几乎等同于否定了太上皇皇位的合法性,也就动摇了当今天子继位的法理根基。
这世上怎会有如此蠢笨如猪的人!
饶是如此,天子本可在杨彪密谋之初就将其拿下,却仍顾念与故太尉杨赐的情谊,给了他三次机会。
这可是形同谋逆的大罪!
随着此事细节流传播开来,朝野几乎再无微词,反而众口一词盛赞天子仁德,指斥杨彪辜负圣恩。
至于内心仍怀念“三君”、同情党人者,有这般念头的早已随杨彪、黄琬一同下了大狱,哪里还有人敢有异议?
再者,汝南袁氏倒下了,不知喂饱了多少大大小小的世家豪门。
而今,作为大汉开国功勋之后,底蕴之深厚远甚于汝南袁氏的顶级士族,不知又会有多少世家豪门会随着弘农杨氏的垮台,而如雨后春笋般冒尖,从弘农杨氏的尸体上分一杯羹呢?
刘辩面色平静无波,叮嘱着杨琦这位新任豫刺史,务必严厉打击不法豪强,并持续推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却忽然间话锋一转,没来由道:“然则,如今朝野流言纷扰,朕不希望你受其影响。此后,你便与杨彪分家吧。”
杨琦闻言一怔,脸上掠过一丝茫然和错愕,还未及回话,便听天子继续道:“朕闻公挺公昔日在河南尹缑氏界内立有精舍,门徒常有两百人。朕予你两月之期,将弘农的家产变卖,免赋税一年,将你这一脉的族人迁至绛氏吧。”
听着天子那全然不似商量,而是明确通知的口吻,杨琦心中虽仍有几分不舍,却也不敢有半分犹豫,俯身行礼道:“臣遵旨!”
(2510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