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过是把护航任务,扩展到了南阳镇前线。
徐州的汉军兵力,只有第五师、第二师的两个本部,另有第十一师、第十二师和第十三师的新军部队。
第八师、第九师、第十师,已经分别调入河南、安徽二省,作为援军部队增援第七师的魏新荣。
……
济宁州。
“大人,大事不好,大事不好了!”
“又出什么事了?难道是曹州的贼军打过来了?”
济宁知州张体仁满脸慌乱,他可是前不久才得知,曹州府出现了一大股自称大汉义军的贼寇。而且光速拿下了曹州府南部诸县,差点没给他吓得弃城逃跑。
报信的师爷连忙摇头:“不……不是曹州贼军,曹州贼军没打过来。”
张体仁听到不是曹州贼军打来,心里先是暗松口气,接着又马上满脸怒容喝骂道:“不是曹州贼军,那你在此大惊小怪,成何体统?又不是南军打过来了!”
师爷一愣:“大人您怎知道是南军打过来了?”
“……”
“什么?”
也不知缓了多久,张体仁终于是缓过劲来,接受现实。
汉军打过来了,虽然不是直接来打的济宁,但却把济宁南边的南阳镇给打下来了。
确切地说,甚至不是打下来的,而是汉军的水师战船开到了南阳镇。然后南阳镇的士绅全体投降,就连安置在镇上的官府巡检官,也都麻溜跪地请降。
南阳镇一丢,不止是南北交通水运被切断,而且济宁与南部诸县的联系,同样也被切断。
甚至于,就连济宁州城本身,都暴露在了汉军的兵锋之下,这可把张体仁吓得差点当场投降。
之所以还没投降,就在于他的济宁州,还保留了一支绿营驻军。
济宁州原本有四个营的驻军,英和调走了三营,独留一营,还是看在济宁州正处运河中段,战略位置比较重要。
张体仁有心想投,他不是八旗,也不是包衣,而且还是山西人。
能在济宁当知州,纯粹是朝廷安排不过来了,再加上山西现在大乱。他除了身边的妾室和妾生子,老家的妻儿亲族早没了消息,就算投降也没啥心理负担。
可他想投降,问题是他又摸不清济宁营清军将官的想法。
万一自己想投降,对方不想投降,那不就是自投罗网了?
不过,这货还是做了一些事情,既然不知道能不能投,那就干脆先不管了。
先把南阳镇被汉军夺取的情况,上报给济南的巡抚大人和英和大帅。然后就安心窝在济宁州,对外界一切消息,全都不予回复。
静待汉军和清军的战况,汉军先来济宁州,他就说什么也得想办法投降。
清军先来济宁州,他就看情况什么时候倒戈。
总之,就是想尽办法也得投降。他又不傻,这大清眼看着就要不行了,他可是汉人,还有回头路,不能跟着这条破船一起沉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