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随着时间和管理,或者更换厨师发生变动。
评价反应的一般是历史平均,是一个参考值,时效性也要值得注意,确保餐厅的评价是当前的状态。
至于有争议的评价该怎么整。
苏澄会成立一个专门的部门来负责处理这些出现争议的评价,主打一个公平公正。
这一点其实外卖做的就挺好,让其他消费者作为理中客介入纠纷进行处理。
苏澄觉得可以借鉴引入。
“诶?”
“不对啊!”
“现在是2016年,美团还没那个用户参与的机制呢。”
“那这不就是我的原创吗?”
苏澄大言不惭地嬉笑一声:“对,没错,就是我的原创!”
最后的结构总结下来就是:其他消费者主要参与处理+商家证据申诉,最后由专员监督审核作为保底的模式。
假设不走美团的路子,应该怎么样施行商业化?
苏澄已经有了一条基础的思路,不过还在不断完善。
第二天上午。
吴晓彤顶着两个黑眼圈敲开苏澄办公室的门。
她来向苏澄汇报《我告诉你》的优化方案。
当苏澄看到吴晓彤拿出的方案的时候,不由得为之咋舌。
因为吴晓彤的方案也是往线下转。
她的思路和苏澄一样,都是依托现存的体量,尽快转型出一个相同的业务,在留住现有客户的同时,还能持续的运营下去。
不过。
吴晓彤的方案还是很模糊,领域和品类没有确定,只是暂定了一个用餐业务,不够具体。
但这已经很好了,吴晓彤的表现已经超出了苏澄的预计。
不愧是林总向他推荐的人,身上确实有点东西。
苏澄当面赞赏起了吴晓彤的思路:“不错,挺好的,有可行性。”
夸赞以后,苏澄还是默默合上了这份方案。
吴晓彤没有注意到苏澄手上的这个动作,还在兴奋和喜悦的情绪当中。
“苏组长,那我们就先上报龙总?”
“呃,这个就不用了。”
“嗯?那我们是直接上报总部吗?”
“不是你误会了,我的意思是不用麻烦了,《i tell you》已经卖出去了。”
吴晓彤脸上的喜悦之情立刻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疑惑和惊讶。
“卖……卖掉了?”
“是的,你来晚了。”
“这么快的吗?”
“嗯。”
“苏组长,我知道这可能不在我的权限范围内,但我还是想问一下,咱们集团卖了多少钱啊?”
苏澄想了一下:“告诉你也没什么,850万。”
“850万?”
“嗯,龙总告诉我的,你觉得多了还是少了。”
吴晓彤觉得肯定卖少了啊!
如果按照她的方案执行下去,最起码有好几个八百五十万吧。
但按照他们集体讨论还有前辈的意见,集团已经很赚了。
“苏组长,你知道买家是谁吗?”吴晓彤顿了顿,“我的意思是,我想持续关注他们后续会怎么做。”
“这个属于客户隐私,龙总没告诉我,我也不清楚。”
实际上的买家此刻就坐在吴晓彤的对面,是苏澄本人买下来的。
“噢……那好吧。”
吴晓彤还没来得及失落,苏澄就继续说道:“你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想法还是很模糊,因为你还是没有拿出来确切可执行的东西。”
“转成线下的餐厅业务,怎么转能够留住老用户并且再吸引新用户?走哪种商业模式?”
“你这个东西连草案都算不上,不能称作完整的方案。”
“即便《我告诉你》没有卖出去,我也不可能拿这种东西交给龙总看呀。”
吴晓彤:???
杀人还要……诛心?
吴晓彤不得不解释:“苏组长是这样的,我之所以没有写的特别详细,是因为我觉得《我告诉你》可以做成美团或者大众点评那种模式。”
苏澄:?
吴晓彤不说这个还好,一说这个那苏澄就要继续否定她了。
苏澄就知道会有人想走美团那种商业模式。
“那就更不行了……”
“美团和大众点评会让你做出来吗?”
“你对比其他两家有什么亮点?”
“你不可能干死他们两家。”
“最好的结果也就是三家并存,用户同时下载三个app来回比价,这有啥意义?”
吴晓彤听到苏澄这个话以后不由得震惊住了。
苏澄难道最近也在思考《我告诉你》的优化方案吗?
他的言辞和逻辑过于犀利,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方案的弊端和所面临的问题。
“不过也没啥关系,咱们俩就是私底下的讨论。”
“咱们这个问题你可以保留,回去有空的话可以多想想。”
“咱们相互学习,相互进步。”
苏澄最后对吴晓彤还是鼓励态度的,他让吴晓彤把这个问题当做课外作业来做,闲了没事儿就可以思考思考,也可以趁苏澄空闲的时候过来跟他聊。
吴晓彤离开办公室回到她自己的工位以后,才有时间懊恼。
她两手托起脸颊,目光空洞地在发呆。
这两天她为了研究《我告诉你》快把自己给熬废了。
苏澄的建议并没有错,吴晓彤也知道自己的方案一般,她就是想先拿过去给苏澄看看,没想到几乎是全盘否定。
吴晓彤在前两天集体会议上的时候,心里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认为《我告诉你》还可以继续做。
但会后仔细思考以后,却发现好像从哪个地方下手都不对。
她脑子里有一个想法,但这个想法就像苏澄说的那样非常模糊,至今她都不能准确的描述出来。
直到现在,吴晓彤还是没想出来她当时在会议上的那个灵感。
就像是鱼刺卡在了喉咙里,怎么拿都拿不出来的难受。
到底怎么样做才能把《我告诉你》救活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