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老臣附议!”
殷正茂出言后,王锡爵紧接着站出来,也高声道:“臣附议!”
顿时,诸多官员的眼光都放在张居正与申时行的身上。
二人的表态至关重要。
这时,张居正看了申时行一眼。
张居正不愿此刻表态。
作为首辅,他有平衡言论与总结之责,太早表态,容易被骂专权,被称独政,不宜于朝堂日后讨论政事。
申时行感受到张居正的目光后,犹豫了一下后,也大步走出。
“臣附议!”
申时行遇事喜欢和稀泥,但今日之事他却看得很明白。
苦一苦地方州府,明夺他们的不法钱财,乃是朝廷早就该做之事。
不然州府那些中层官能将民脂民膏贪尽,连朝廷都分不到他们的常例。
地方上的脏,他非常清楚。
就在诸多持反对意见的官员思索如何开口反驳时,御座上的小万历干咳了两声。
“咳咳……咳咳……”
“沈卿曾言,新政改革必须是自下而上的,必须是全民参与的,朕以为甚有道理。先让底层百姓觉得有奔头,让乡里胥吏觉得有心劲,他们才能支持新政,参与新政,推动新政。”
“元辅,您意下如何?”
小万历开口问询张居正的想法。
张居正大步走出,拱手道:“陛下,臣亦附议!”
小万历面露笑容,环顾下方。
“众卿若有异议,可即刻提出,若不言,那朕就当作众卿都附议了!”
一些眉头皱得如同便秘的官员,很想站出,但一想到只要反驳,就会迎来五大阁臣与一众科道官的群攻,当即又低下了脑袋。
沈念等人心中装得是江山社稷,是天下黎民;反对者心中装得是自我私利,蝇营狗苟。
故而他们根本找不到反驳沈念的理由。
就在这时。
沈一贯突然朝前走出一步,然后重重拱手。
许多反对者顿时大喜,只要有反对者站出来发言,他们便能敢站出附议,附议者多,便能形成势。
“陛下,臣以为沈阁老之策甚好,臣听后如醍醐灌顶,臣收回之前之策,臣附议!”沈一贯拉长了声音说道。
他是懂得站队的。
此举,极大地避免了他成为常朝过后的笑话。
小万历满意地点了点头,继续环顾下方。
约十余息后,小万历见五人站出发言,当即道:“准沈卿之策,退朝!”
小万历离开皇极门后,百官也都纷纷退去。
沈念长呼一口气。
越来越喜欢当下能“君臣面对面处理政务”的常朝朝会。
若百官仍是纸上办公。
他的这套“先民、再吏、后官”理论,估计不会如此轻易通过,甚至都不可能通过。
今日,他完全是凭借一张嘴,让朝廷愿意牺牲巨大利益。
……
随即。
沈念与张居正、殷正茂等阁臣有说有笑地朝着内阁值房走去。
许多官员望着沈念的背影,觉得沈念今日常朝之言使他自己彻底坐稳了阁臣之位,但距离首辅之位却越来越远了。
因为沈念所坚持的“苦一苦百姓不如苦一苦官员”主张,正在让他不断走向诸多官员的对面。
今日之举,更会使得诸多地方官员的常例收入渐渐腰斩,而差遣则会越多越多。
那些当官只为发财的官员绝对会在暗地里骂沈念,对沈念使绊子,阻碍他在仕途更上一层楼。
……
六月初五,近午时。
小万历下诏,宣布折银田赋之火耗全由朝廷承担;禁止县乡一切田赋常例,违者重罚;由各个州府出钱将乡里胥吏工食银翻倍,七月初一开始执行。
此诏令作为一条鞭法的补充诏令施行,两京十三省都必须无条件准期施行。
与此同时。
小万历还在诏书中郑重承诺:三年之内,朝廷必为百官涨俸。
此举自然是让那些有才干且不愿与脏官贪官同流合污的官员看到仕途的希望。
这些诏令一出,立即成为了京师中的大新闻。
自大明立国以来,还从未对底层百姓胥吏如此厚待过。
如此“朝廷吃亏、百姓占便宜”的火耗银处置方式,令很多人都甚是意外。
并且。
这些诏令还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朝廷极有可能取消天下所有常例。
若能如此,天下有实干精神的商人,生意绝对能做大做强,而非被那些走歪门邪道的奸商打败吞并。
京师的一部分读书人或是被司礼监特意交待过。
诸多儒生都写诗词文章夸赞朝廷此举,认为朝廷体恤百姓,重视民意,未来盛世可期。
这次夸赞朝廷的文章算不得溜须拍马,因为所言为真,故而很多书生士子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使得百姓对朝廷的好感倍增。
与此同时。
下期的《万历民鉴》也将重点发表此内容,让百姓明白朝廷的用心良苦,以此聚拢天下民心。
很快。
这些诏令便传到了京师周边的乡里村落。
很多底层百姓知晓以后不用交火耗银,不用向任何胥吏行贿后,激动地跪在地上,感谢朝廷。
对他们而言,朝廷这番施恩,能让他们的家人活命,能让他们扛过冬日的寒冷,能让他们看到未来的希望。
而一众胥吏们得知他们的工食银将翻倍后,也都甚是兴奋。
乡里胥吏大多都是农家子,他们也有田地,他们看到朝廷对他们的重视,心里自然高兴。
而那些心中不喜的胥吏,则都是想着靠搜刮百姓发家致富的恶吏。
他们靠剥削获得横财太多,以后若再敢伸手,那对付他们的就将是《大明律》了。
……
这几日。
小万历命厂卫搜集了乡里村落诸多贫农胥吏的反应,并令通政使司抄送到各个衙门。
他感觉,当下之朝堂已迈出走向尧舜之治的第一步,未来一切皆有可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