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称他沽名钓誉,称他为获民心而与士大夫阶层为敌,但称他是奸臣,明显有些过分了。
政绩可查,这就是沈念的底气。
除张居正外,谁查谁自惭形秽,谁查谁羡慕嫉妒得牙痒痒。
小万历连忙开口道:“沈卿之功,朕是最清楚的,沈卿绝非奸臣也!”
在小万历眼里,一百个沈一贯也比不上一个沈念,外加他亲政之后,还要依靠沈念,自然要替沈念说话。
“谢陛下信任!”沈念重重拱手。
沈一贯本欲对沈念继续进行攻击,但见小万历如此向着他,便未曾再开口。
随即。
沈念道:“陛下,诸位同僚,咱们还是将注意力放在火耗银与田赋常例之上来吧!”
“我再重申一下我的解决之策。”
“我认为,火耗银应由朝廷承担,田赋常例应无条件取消,乡里胥吏的生计问题,理应由地方州府出资解决,暂时建议在取消田赋常例的同时,对乡里胥吏的工食银直接提高一倍!”
“提高一倍?你可知……”
“听我说完!”沈一贯刚开口,便被沈念严肃的声音打断。
沈念看向沈一贯,瞪眼道:“沈侍读,入仕多年,你还没学会上官说话时下官不能插嘴吗?要不你先说,你说完,我再说!”
“下官不敢!”沈一贯连忙拱手。
这时,许多官员才意识到当下的沈念已是内阁阁臣,不是那个能被官员随意弹劾的翰林官了。
沈念虽年轻,但阁臣气场远比申时行与王锡爵要足。
沈念缓了缓后,继续道:“我之所以有此主张,源于两个数据。”
“其一,火耗银由朝廷承担,朝廷究竟会损失多少白银?”
“以去年全国田赋折银来算,约有六百万两,若火耗银加收三成,便是一百八十万两,但朝廷并非损失了一百八十万两银。火耗银之七成都被地方官府挪用或作为官吏常例,国库损失最多为五十万两银。”
“其二,对乡里胥吏之工食银提高一倍,每个州府将要额外支出多少白银?”
“一县之胥吏,包括三班六房、门子、库子、轿夫等,多为百人左右,工食银平均每人每年三到六两,依照五两来算,一年便是五百两。一个州府除直隶州外,每个州约有五到十个县,就算是十个县,总计也不过是五千两工食银,即翻倍后,平均一个州府每年需要额外支出两千五百两白银。”
“诸位同僚都可以在心里算一算,火耗银由朝廷承担,朝廷年损失五十万两银,但朝廷使得州府出银帮扶乡里胥吏,出银绝对高于五十万两白银。”
“看似最亏的是地方州府,但地方州府常例项甚多,每年拿出两千五百两银根本毫无难度,若有难度,可向上面的布政司申请,布政司无钱可向朝廷申请,当然,我相信地方是能够拿出来的,因为他们不想朝廷将他们的进项彻查一遍!”
“这两个数据足以能够说明,朝廷完全可以承担火耗银的损失,地方州府完全有能力帮助乡里胥吏提高薪酬,使得工食银翻倍!”
作为户部官,沈念擅长的自然是拿数据说话。
“确定朝廷有钱这样做后,我再讲一讲朝廷这样做有何好处?到底值不值得?”
“其一,得民心,得乡里胥吏之心。”
“自古以来,火耗皆是百姓出,而今朝廷总揽,外加禁止收取田赋常例,足以使得底层百姓的年收入翻倍,如此,百姓怎能不感激朝廷,怎能不感激新政!”
“至于胥吏,常例毕竟是见不得人的收入,而今朝廷将工食银翻倍,一方面是感谢他们在全国丈田时的付出,另一方面是让他们感觉到他们为朝廷当差值得拥有更高的收入,以后还将会更高!”
“其二,从长远计,此举有尧舜之风。”
“诸位同僚想必已看出,我之主张,最利百姓,其次是胥吏,而暂时牺牲了朝廷与地方官员的利益。此等格局,试问有哪个朝代能够做到,此举是在真正贯彻圣人所言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新政改革若想成功,必须是自下而上的,必须是全民参与的。此番举措若列于下期的《万民民鉴》之上,全国宣扬,百姓如何看,天下读书人如何想?他们会不会愿意为新政,为以后的日子过得更好,贡献自己的力量。”
“百年之后,后世之人会不会夸赞大明这一朝是君明臣贤,政通人和!”
君明臣贤四个字,使得小万历与诸多官员都抬起头来。
“我之所以称是暂时牺牲朝廷与地方官员的利益,是因我认为大明要兴盛,实现让所有人都吃饱肚子的理想,必须是由下至上帮扶发展的,即先民、再吏、后官。之所以令地方州府出资帮助胥吏,是因为地方州府的常例太多,他们应该收敛一些,而我所期待的是,未来某一天,我大明官员的俸禄都会翻倍提升,而所有常例都会消失。惟有此,才能让有诸多有才能的官员免于生计之困,才能使得吏治清明,人人皆能臣干吏!”
沈念还是道出了他一直心心念的目标:为官员涨俸,取消所有官场常例。
听到此话,许多官员是不喜的。
因为他们觉得俸禄涨十倍都比不上他们当下能拿到的常例钱。
但他们不敢反驳。
因为沈念的目的,就是淘汰他们这种拿常例污染官场的官员。
沈念所言,简单概述就是:先让百姓过得好,再让底层胥吏过得好,最后再让满朝官员过得好。
即:先民,再吏,后官。
这六个字足以概述沈念当下主张的新政改革方向。
这一刻,小万历面色兴奋。
沈念打动他的不是那句圣人之言,而是让他感觉到自己有成为“小尧舜”的可能。
这对一名皇帝而言,乃是致命的诱惑。
许多一直想要大展拳脚的官员也都甚是激动。
他们的仕途理想是:虽然无法成为张居正或沈念,但若干年后,希望后世史官评价这一朝时,能够说出四个字:贤臣盈朝。
沈念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沈念缓了缓,接着道:“刚才,沈侍读称我的主张苦了朝廷、苦了地方,伤了国家财力,若军费短缺,天灾出现,则将导致国库无钱,社稷倾覆!”
“我想说的是,当下之大明已非往昔之大明!”
“一条鞭法施行后,国库收入不断增长将成必然,民间商贸也将更加繁荣。与此同时,海上贸易进入正轨后,将会有源源不断的白银流入国库与民间。目前,是我们创造盛世的最好机会,是我们创造君明臣贤时代的最好机会!创前所未有之盛世,靠一两个人不行,必须要靠一群人,一大群人!”
这就是沈念的格局,共同富裕,才能走向盛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