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的是音像出版社抢着接这个单。
也就是这会儿,全国上下都没有专辑的概念。
就这么一首《如愿》能单独成磁带、黑胶唱片朝着四面八方发售!
三天之内订货已经超过二十万张。
这可是1985年,每盘磁带单价六七块钱,他能提两块,轻而易举的几十万!
而且后续还在按照每天几万十万张的订货数猛增。
每天10万+的收益!
这才是金卓群因着电视剧赚到的第一桶金。
因为拍摄过程被让卫东卡得严严实实,所有电视剧支出都需要实报实销。
而不是啪的几十万到账,你自己去拍了就行。
所以金卓群跟他往来觉得憋屈呢。
现在撒了欢的捞钱。
同时连夜利用自己擅长拍摄的特点跟各种设备关系,立刻组织音乐录影带编辑发售。
都不用现拍,战场的画面,工厂农田,让卫东搞的那个科研现场,各种各样工农兵学商投身建设的镜头剪辑,跟电视剧英勇就义的画面交织在一起。
美妙绝伦的音乐,配合前赴后继的斗争场面,跟默默奋斗的大多数场景交织在一起。
就问这视觉冲击力大不大!
甚至都暗合了后来的小视频理论。
十集四十五分钟的电视连续剧,直接浓缩剪辑成短视频几分钟,选的全部是高潮镜头,哪个更容易被接受传看?
二十元一盒的《如愿》音乐录影带狂卖十万份。
这还是在录像机极其稀缺的时代。
甚至可能是全国可能都没有十万台录像机的情况下,为了看这盘录像带愣是要去买录像机!
反过来这种前所未有的音乐磁带+音乐录影带同步发售的方式。
又烘托了电视剧播放的热潮。
几乎等同于后来的热点炒作同步展开。
十天的热播期,就是十天知名度的猛涨。
普通观众到处都在问那个声音好听,表演精湛的年轻男演员是谁。
业内人士都在找金卓群。
只有真正懂行,和关注这一切发展的目光,才会把注意力放在那个出品人的名字上。
所以说真是穷疯了的金卓群才有这么高的执行力,让卫东明知道这么能赚钱,一来不愿意吃这碗人血饭,二来还是自己有的是生意赚钱,犯不着搞这个。
金卓群靠着迅速围上来的各路人马,居然能在一周之内就把音乐磁带跟录影带在平京、沪海等大城市到省城开卖!
到这时候他已经有点飘了。
愣是没通知让卫东,这音乐磁带和录影带钱就自己独吞。
让卫东都是在全国各地销售系统疯了一样打电话过来催促磁带、录影带的时候,才知道这局面。
各地省城的高校生、销售公司明明看见出品人写着我们老大的名字,这火遍全国的音乐磁带、录影带不就天经地义应该我们卖?
就算不卖这玩意儿,好歹也应该给我们整一套,无论走到哪里给人一放,喏,这是我们老大出品的电视剧,你就说牛不牛逼吧?
让卫东才知道磁带和录影带已经卖疯了。
然后上面标注的词曲作者名,都是人民,这钱被谁赚去了可想而知。
他有点啼笑皆非,甚至不愿为了这事儿去跟金卓群撕逼,明月清风都看着呢。
但他这性格肯定不会坐看金卓群消费这种爱国激情。
跟资本家玩儿这种把戏?
有点恶作剧的安排销售公司,立刻组织一大批空白磁带,发到全国各地分公司、销售团队。
两年前他第一次进货收录机回来卖,准备包装成学习外语的工具,就搞了一千多盘空白磁带要翻录外语教材。
结果一股脑卖空了收录机。
那些磁带还堆积在江南区的红光厂门市里。
现在也顺带翻出来发下去。
蓉都的邮电器材厂生产收录机,更是有空白磁带的配套厂家,先搞二十万盘最便宜的磁带。
分批发放到各地,还搭配一盘正版的音像出版社磁带。
啥都没说,懂的都懂。
反正不许直接卖,买相机、牛仔裤、收录机、sod蜜甚至买卫生巾,都送!
让你们尝尝资本家的险恶用心。
迅速带动全国各地销售猛然提升的同时,也立刻让正版磁带销售肉眼可见的萎缩下去。
而且论全国铺货的速度,谁能比民营企业更快。
哪怕是船运,顺水而下的时间,也比那些层层转发的音像出版社要快得多。
尤其是平京、沪海、粤州这些分公司得到消息,老大您发话,我们自己都能干这事儿,就地采购磁带分发,效率高到根本不用等。
这是促销品,能切实提高销量的费,每一分钱都不会白给。
熟读法律法规的高材生们还相互交流监督,就因为朴素的爱国热情赠送,没赚钱产生经济效益就不是非法出版物。
甚至有些地方出现直接摆台双卡录音机在摊位边,买牛仔裤就送盘空白磁带,自个儿翻录呗。
至于损害了原产出品的利益,要不您看看这电视剧的出品人是谁,再看看我们这营业执照法人是谁的公司。
瞬间又能把所有态度都挡回去。
于是这已经总订货上百万的磁带,半数都挤压在了全国各省国营书店的音像柜台和下发渠道上。
谈不上商业模式的退货,大闹违约,反正都堆积在各地库房。
但再订货肯定是没了。
因为全国上下,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铺满了这首歌的旋律!
不谈主义谈生意的话,资本家会教做人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