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侧面,如果说正视只是有些怪,俯视虽然难以接受但是还能找到一点点飞机的影子的话,那从侧面看去,这货就是个棒槌。
不是骂人,是真的像个纺锤,而不是仅仅是常说的“纺锤体机身”,纺锤体机身侧面至少还能看到个垂直尾翼,但是这货根本没有,侧面看去光秃秃的,就是一个两头尖尖的纺锤。
诶,这东西的头和屁股为什么都那么尖?
也许还没画完,同志们只能这么猜测。
但是他们马上就知道自己猜错了,高振东画完这个三视图时候,把粉笔一扔。
“嗯,大致就是这个样子,但是然,具体的如后掠角等参数,是需要通过研究、计算、试验才能确定的。”
他画的,大致可以看作是一架b-21的样子。
倒不是他好高骛远,直接奔着自己上辈子所知的最新型隐形轰炸机去,而是从实际体量上,b-21比b-2更合适,而从气动和隐身角度来说,这两者没有本质区别,也就意味着在这两方面,这两货是一样的。
毕竟b-2太大了,b-21小得多,这货和图-16是一个级别的,空重30吨级,满载80吨级,有很多东西就可以照抄,例如尺寸,例如发动机大致推力范围,又例如隐身参数选取。
这就完事儿了?同志们面面相觑,倒是厂所的同志想起了什么,在脑海里努力的搜寻着。
“这玩意儿能飞?”空装局的同志问出了大部分同志最想问的问题。
高振东拍拍手上的粉笔灰,笑道:“能啊,当然能,这个构型的基础,已经有人帮我们试验过了,能飞,当然,能不能飞好是另外一回事,但是上天没问题,而且他们也暂时没有向极致隐身上靠。但是这个构型,是最适合搞隐形轰炸机的!”
他这话,提醒了厂所的同志,一位同志一拍手:“我想起来了,飞翼!飞翼!汉斯和旗都有消息传出来,在搞这种飞机,但是没有见到装备。”
能听到消息就算是不错,这年头是冷战,很多东西并不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像那种还在ppt上就吹上天的情况并不多见。
当然,等到六代机,我们是直接南北多地拿出原型机斗机,小白熊、欧公子和旗佬只能拿ppt斗图,那又是另外一种情况。
实际上,在60年代之前,汉斯的ho-229,旗的yb-35、yb-49,都是相对成熟,至少能飞上天的飞翼构型,只是更进一步的发展还没有,因为材料,更主要的是飞行控制技术跟不上。
这几个货都是那种正常情况下能飞,一个意外变化就敢摔给你看的典型。
听了重飞厂同志的话,委里和空装这边,才知道原来这玩意真的能飞?
“不会吧?这东西看着就不靠谱啊,转不了弯啊这。”空装的同志一脸疑惑,尾翼都没有,怎么转弯?
重飞的一位同志道:“飞翼可以通过机翼后缘的副翼控制转弯,也可以利用螺旋桨反转或发动机推力差转弯,但问题就是都有缺陷。”
发动机推力控制转弯,一种在非正常情况下使用的航向控制技术,例如客机在方向舵和其他气动控制面失效时,曾经有不止一个机组就利用这种技术来控制客机航向,这里面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但凡成功的,基本上都是“北极星奖”预定,这是国际民航业最高奖项。
所以单靠发动机推力控制有多么困难,可见一般,这还是客机发动机间距大,能提供的操纵力矩更大一些的前提下。而大部分飞翼的发动机间距都没那么大,控制力矩有限。
而yb-35的脑洞要更大一些,他们是考虑使用变距螺旋桨,直接将桨倾斜角度转到向前吹风来达到控制效果。
至于结果,反正从yb-35的“y”字没去掉就知道结果了。
至于利用升降副翼或者升降舵面来达到控制航向的效果,也是能用但是有限制,因为升降副翼或者舵面会改变飞机的升力构型状态,带来其他问题,也属于是一种普通飞机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想着去依赖的手段。
说到这个,高振东倒是想起来,这种控制方式,和轰炸机还真的有缘,而且正是和我们的轰炸机有缘,只是现在还没发生。大概十多年后,有一架图-16仿制型的垂尾被合练的战-6几乎连根撞掉,机组硬生生就靠全机升降舵面把这架飞机给开回去了,途中甚至因为怕撞上跑道上的其他飞机,居然在进近之后重新拉起飞机,换了个机场迫降。整个机组全须全尾的获得和平时期的集体一等功,其含金量之高,都不用多说。
想着这件事情,高振东的心情倒是更好了。想来这条线上应该没有这个事故,毕竟战-6能不能用到那时候都两说。
高振东点头道:“重飞的同志说得对,这个飞机转弯,就靠这些技术综合应用。不过,我这里倒是还有一个手段,能大大增强飞机的可操纵性,主要是这个手段,对飞机的动力和升力构型影响不大。”
重飞厂的同志听了高振东的话,大为高兴,动力、升降舵面调整,最大的问题就是对飞机总是有影响,在飞控系统还不够完善的时候,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然后进入恶性循环,最终状态无法改出。
如果有一个不太影响飞机动力和升力构型的手段,那结合前两者的话,综合下来,还真有可能把飞机能控制得住。
“什么办法?”空装局的同志比他们还急!果然,振东同志这里,向来不打无准备之仗。
高振东在机翼两边的后缘画了一小条出来:“就是这里,我们把这里的机翼,做成可以上下分开的,想往那边转弯,就把那一侧的这个控制面分开,增加阻力,飞机也就转过来了。”
可别看这一点点阻力差,虽然灵活说不上,但是要说够用,那是基本上够用的,实际上飞机的方向舵能转的角度极为有限,而且大小也不算太大,这种方式与之相比,倒也能接受。
重飞厂的同志张大了嘴,这个办法很简单,但就是管用!
“这……这个办法真简单!怎么我就没想到呢!”
“在翼尖分开,上下对称,就不会带来额外的俯仰、扭转力矩,妙啊!”
“虽然响应和操纵效率对战斗机来说肯定不够,但是对轰炸机这东西,也差不多够用。”
“对啊,结合推力差和升降舵面控制,基本上就能把一架速度不快的飞机给控制起来!”这个构型飞不快,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
同志们一个个啧啧称奇,也是再一次见识到了高振东用简单办法解决疑难问题的本事。
难怪啊,不服不行!
正当重飞厂的人沉浸在技术的美妙之中不可自拔的时候,空装局的同志突然想起个问题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