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天下一统,其实洛阳更适合为都。这次倒也是个契机,陛下率百官移洛阳,等安定下来,干脆就迁都洛阳。”
中书令温彦博的话,王珪等数位宰相支持。
其实长安、洛阳哪个更适合为京师,也是各有利弊。
从长远来看,长安确实不太适合为都,关中都供应不起现在的长安了,更别说以后承平日久,人口众多。
且长安偏西,
但如今东南更有发展潜力。
隋炀帝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其实眼光是很长久的,只是太能折腾,急功近利,亡国了。
但这并不是说杨广修运河、迁东都,就都是错的。
不过眼下却又不是迁都洛阳的好时机,
隋末大乱,
洛阳那是四战之地,各方鏖战,
洛阳和周边都遭受战争破坏严重,反倒是关中和长安,在隋乱中相对安稳,恢复的最快。
现在长安虽也有不少先天缺陷,但现有条件却还是比关东洛阳要好不少。
此时舍长安迁去洛阳,无疑不合时宜。
但过个二三十年,天下彻底安定下来,甚至恢复后,那时天下中心的洛阳肯定比偏居一隅的长安,更适合为都城。
“迁都的事,以后再议,现在先讨论眼前的事。”李逸打断温彦博。
房玄龄问李逸,“司徒有什么提议?”
“我觉得可以分批迁,先从南衙十二卫番上府兵中,抽调一批兵马,先往洛阳驻防,并派兵沿途八百里部署驻防。
京师百司衙门,也应当各挑出一批官吏为先遣,前往洛阳···”
李逸提出的计划,房玄龄和杜如晦都比较赞同。
“有一点,
朝廷当允许百姓可以外出就食,特殊时期,可无需检查过所。”
饥荒一起,
朝廷是绝对无法顾及到所有百姓的,这个时候,放开控制,允许百姓外出逃荒,那比继续把百姓限制在乡里强上百倍。
朝廷拿不出粮食赈济,再不许他们外出,那就是要饿死他们。
此时放开,也是无奈之举了。
“这几年,朝廷于京洛之间,沿途建仓,转运粮食。现在这些仓库,倒是正好供给去洛官吏士兵。”
一番商议,
都认为马上开始。
各司立即拟出一份先遣名单,马上出发。
“公购粮一事,还是得继续,在春荒到来之前,朝廷手中多掌握着一些粮食,
到时就能更好的调度赈济百姓。”
以市价亩征购二斗粟,这是为备战明春饥荒准备的,凡有百亩地以上者,都得征购。
百亩以下不征购。
这条政策,如今很多人抱怨,但李逸也顾不得这些了。
除了向地主们每亩征购二斗粮,
李逸还建议,向寺庙、贵族、豪强们,借粮。
劝他们出借粮食,助国家赈灾。
一个买,一个借,
目的都是要筹集粮食。
粮食若都掌握在那些贵族豪强甚至是寺院手中,这些人遇到灾荒,只会少量施粥赈济,却会把大多数粮食趁机拿来放贷,甚至是囤积居奇怪,大发灾难财的。
历来贵族豪强甚至寺庙,都喜欢借饥荒,迫使百姓不得不出卖田地,甚至是卖身为奴。
为了活命,百姓只得贱卖自己的房屋田地,甚至是贱卖妻女。
每一场灾难,对于那些握着大量田地、粮食和钱帛的贵族豪强们来说,这都是一次兼并、发财的机会,
是一场饕餮盛宴。
唯有平民百姓最苦,一场灾害带来饥荒,他们是没有什么抵抗风险能力的,
一有灾荒,就负债,然后被债务压的翻不过身来,最后大多数破产,沦为佃户甚至奴婢。
晚上,
一家人晚餐时,
李逸说到皇帝要移驾洛阳一事。
“我也得随驾洛阳,而且可能要先行一步。”
家里现在好几个大肚婆,
王妃杜十娘的肚子也已经隆起,五个多月了。
“你们就留在长安吧。”
皇帝率百官去洛阳逐粮就食,但长安明年也不是就不能呆了。
率百官和军民移驾洛阳,也是为缓解长安粮食不足,
况且,就算关中大饥,
贵族们也不会缺那点粮食的。
贵族豪强们,怕的是隋大末业年那种情况,天下大乱,流民四起,连洛阳都能围成死城,粮食全被强征走,在黑市里八九千钱都换不到一斗粮时,
那才是众生平等,贵族也绝望。
杜十娘想跟着去洛阳,
“你们都大着肚子呢,这寒冬腊月的,八百里长途跋涉怎么能行。”
“可阿郎去了洛阳,我们也不放心。”
“放心吧,洛阳现在虽不比长安,可也是前朝东都啊,况且又不是去打仗,你们就安心留在长安。”
杜十娘摸着隆起的肚子,“好吧,但阿郎身边也不能没人,家里妾侍奴婢,你多挑些带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