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大将军炮
“传说,文殊菩萨原来是龙种上尊王佛,他在海里度众生,后来他来到五台山传道,从龙宫借来了清凉石,五台山才变成了清凉山。”
繁峙城头,李逸对几位刘弘从五台山请来的僧人道,这几位都是大寺的管事僧人,负责庄院钱粮这些的。
刘弘亲自跑了一趟山里,向三十二家大寺,挨家挨个登门拜访,提出想借点钱粮,并暂时安置点百姓在他们的寺院、庄田。
可大多数都是各种推脱,只有七家寺院派了人来。
他们都只是送了几车粮食,和一点钱绢。
这点东西,塞牙缝都不够。
“诸位大师,文殊菩萨都能从龙宫借来清凉石,清凉山上的一众寺院,就不能也借我些粮食吗?”
“这也是普渡众生,救世济民啊。”
“我是借,不是向你们劝施募捐,说句实在点的,若是朝廷不能击退突厥,若让颉利可汗夺取了代州忻州,那以后五台山还能再清凉吗?
真当突厥人不会进山抢掠?”
李逸说完,摆了摆手,让马周和刘弘带他们去商议借粮事宜了。
五台山、恒山都有许多寺院,不少寺院规模不小,拥有不少寺产,此时也有不少储粮,李逸找他们借粮,也是无奈之举。
哪怕有霍玉替他去江淮一带采购粮食,可千里迢迢,哪怕有南北大运河的便利,一趟下来也需要很长时间,到了河北,又还得翻越太行山。
一支支兵马,正开拔出城。
李逸的纵深多层次防御体系,得到了众将支持,颉利不来则已,若是来,那绝对是数万大军前来。
万一雁门城没守住,那颉利破了雁门后,更是会全军扑来,那可就是十万以上的大军。
这座繁畤城,虽然北枕滹沱河,建立在南岸的高岗上,但毕竟是座小城。
西望长安,
仍没等来蒲州太子李建成的军令,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自己上了。
城里,
辅兵、工匠,正在劈树锯木,打造砲车。
攻城必起砲,守城同样严重依赖砲。
砲,主要还是人力拉拽的抛石车,七梢重砲,能抛射三百斤的石弹,但需要二三百人拉拽。
也有如弩车一样利用弹力的弹射投石车,也称弩砲,弹射的石弹就要轻不少。
越是大城攻防战,越离不开砲,尤其是重砲。
守城方最大的倚仗就是高大的城墙,而攻城方的云梯、冲车、盾车、壕车等都是对付城墙、壕沟的,
那些攻城器械,往往会披覆生皮牛,一般的箭弩都没什么杀伤力,只能用投石车、重弩车打击。
城内工匠、辅兵正在加紧打造砲车,
而城外也在忙碌着,三座城门外,都在赶工加筑瓮城,并在城门护城壕沟对岸,再修筑一座逻城。
而在那道护城壕沟外,士兵们正在埋设尖木桩。
在距离城墙仅八尺宽处,
一根根腿粗的木桩斜斜的深埋地中,然后上头削尖,高出地面半米,埋设五道。
这些尖土桩也被称为鹿角,
在这五道尖桩之外,士兵们还在担木夯筑土墙。
这道土墙也并不算高,半人高而已,被称为羊马墙。
三丈二尺高的城墙、五排鹿角尖桩,一道半人高的羊马墙,然后是两丈宽一丈五深的护城壕。
如果时间上来的及,
李逸还计划在护城壕沟外,再安排上五排鹿角尖桩、半人高羊马墙,然后再撒上蒺藜,
甚至还可以再挖上许多陷马坑。
不过时间上可能来不及了,突厥人不可能不来。
城周三里,
绕城一周,这么几道防御,其实也挺费时间的,
但现在多流点汗,战时就能少流许多血,
每一道防御工事,都不会是无用功,
敌人需要层层推进,守军就可以利用城墙居高临下杀伤敌人。
也可以出城作战,背倚城池。
刘世让在雁门城,去年颉利率十万人攻城,李大恩坚守了一个多月,如今颉利率更多兵马来攻,刘世让守雁门更是已经守了三个多月。
这既说明李大恩和刘世让都挺擅守,也说明雁门城防御工事很强,
侧面说明了颉利和突厥人是真不擅长攻城。
李逸现在准备了四城五堡一关,颉利更得头疼了。
天越来越炎热了。
都说游牧部族不喜酷热,
李逸也不喜欢,更不喜欢在这种暑热季节打仗,光是披上全甲就能闷一身汗,更别提披甲战斗了。
这个季节,让攻守双方的战斗力都下降了不少。
晚上,
马周来向李逸汇报,说那几家大寺管事僧已经口头答应,愿意出借一批粮食,最少的愿意出八百石,最多的愿意出三千石。
“繁畤境内五台山三十二座大寺,我准备亲自再去拜访一遍,想向司空借三百甲兵,
直接把这里的几千难民,护送进山,分别安置,顺便跟各寺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