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2章 车厂悟道
七月初,当外界迎来暑假,翟达也更改了自己的工作习惯。
每天早上去总部待一两个小时,中午之前必定抵达机械工业园,指挥设备进厂、参与產线调试、规划生產动线。
其实,以翟达现在的身份,和研究院如今的体量,他本不用再深入生產一线了。
就和许多技术起家、但功成名就的大佬一样,逐渐將精力放在管理、人脉关係甚至资本领域。
不过翟达本人对一线工作並不排斥。
甚至有一种健身人士閒不下来,一段时间不练手痒的感觉。
当然更重要的是,他想要谋求一点【论系统工程】的经验值,装备获得至今,解封任务才(4/10)。
要是天天坐办公室,怕是尿分叉了都解封不了。
由於量產工艺早已经论证多时,整个过程还是比较流畅的,不过因为占地面积巨大,需要在管理上下不少功夫。
培训学校里,那些准备多时的新员工,加上原本车辆实验室的老班底,仅仅初期就有千人规模,如果算上其他支持性部门,人数还要增加。
汽车之所以被所有国家重视,成为爭夺高地之一,不是因为它有多先进。
那方向盘不正对著司机,不照样能开?
其真正原因,是它可以容纳大量產业工人,提供大量技术岗位。
不光是未来城车厂这一处,供应商、销售、维修...作为被钻研透的行业,一些数据早已经不是秘密。
1个汽车一线生產岗位,能连带创造7个直接相关岗位。
而这八个人,则需要8*1.6=12.8个服务业岗位支撑衣食住行等。
总数1:20.8,在各个人类所有產业中,没有任何產业的带动能力强过汽车。
就此时初来乍到的1000个一线工人,等投產销售稳定后,背后可能就代表了两万个工作机会。
虽然,由於在欧洲销售的原因,不可避免会被分摊一部分下游工作机会,但作为汽车產业攻坚战的“墙外玫瑰”,这种外溢也是能接受的。
因为製造地抢夺德国、法国汽车工业的岗位,將会更多。
许多来东阳寻求机会的年轻人,都因此顺畅地得到了一个待遇优厚的岗位。
当然,这里永远不缺工作机会就是了,研究院和乌托邦集团的各个板块,都在不断扩张。
翟达戴著安全帽,游走在巨大的生產基地,布置著生產规划。
仅仅一期基地,就有著七十万平米的生產面积,容纳压铸车间、涂装车间、电池车间、车身车间、总装车间五大金刚。
每个车间的生產需求、执行標准、自动化程度都各不相同。
“纯水从这里引入,留槽20公分以上,从这边绕过去別走地面,记得管道顏色用蓝色,纯水的需求量会很大,设备是机核半导体自研的新型號,那边会派人来,但你们自己要摸透。”
“好的翟总。”
“这里,要有警示標识、围挡、紧急断电按钮三重保障,固化烘乾通道抬高30cm做空间隔绝,160°烘烤不是闹著玩的,以防有人走进去..:”
虽说但凡脑子里还有点固形物都不至於这么蠢,但...工业生產上的事情,防患於未然少不了。
有时候,还真得將所有人当做“傻瓜”。
这就叫“防呆”。
当协同化运作时,总要保障最“呆”的那个依旧能搞定,才算合理。
翟达核查著一道道產线流程,有些地方一次交代太多没用,早晚会乱掉,得一步步指导才行。
所以有些地方,翟达每半天就要去瞄一眼。
作为拥有【论系统工程】,且带领过多次大型產业建设工作的人,翟达对全局的布置能力是很强的,工业场景的需求、工艺环节的衔接、生產过程的预判,都有著统合性理解。
甚至包括对“人”这一生產关键要素。
而他的每一个安排,最终也会填充进汽车事业部的標准化手册中。
以往需要逐渐验证,甚至多次试错才能得到的东西,翟达只需要看一眼就能总结出大概。
翟达亲自带队,也將行业里一半需要半年时间才能完成的筹备工作,有机会缩减到两三个月。
这种“全局思维”,在和平社会,基本只能用於组织生產或经营公司,但放在古代,说不得也是个统帅99,领兵打仗多多益善的超稀有角色。
汽车基地的安装调试工作,充实而高效。
之前长期办公室里批文件,小手一抖,都是几亿几十亿的生意,“事业”两个字渐渐被异化成了数额的变动。
不过一线工作中每一条管道,每一根线缆,又重新让翟达找到了实感。
確认了自己是在干什么。
一晃眼就到了中午,汽车基地食堂还未弄好,大量盒饭从隔壁电机工厂拉来,採购的桌椅倒是到了,拉了几十张出来摊开在厂房脚下外阴凉处。
翟达也不例外,盒饭称不上美味,但分量很足,吃不饱可以多拿。
桌子数量稍有不足,许多人领了盒饭四处找位置,当然也有直接靠墙根儿蹲著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