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正是明月东升之际,这两句虽然应景了,却并不出采。“……”武三思和武承嗣二人愣了半天,也机械的站起来了。
李隆基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吟出如此美妙的词,这是给她挣了莫大的面子,这脸挣得够大了,由不得她不喜。
“你做何词?”武则天也有些好奇了。
“没错。”一片附和声响起。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李隆基接着吟道。
过了好一阵子,众人这才清醒过来,扯起嗓子叫好,使劲拍掌赞赏。
作为父亲,有如此出众的儿子,他能不欢喜么?
“好好好,好三郎!”武则天是红光满面,一脸的欣喜,打量着李隆基,一脸的宠溺。
“三郎竟然还有如此文才,哈哈!”李旦是纵声狂笑,满脸的喜色。
“好!”
众人也是点头赞赏。
“高处不胜寒,好!”武则天双手轻击,大声赞好,一脸的欣慰,赞道:“此言与宋玉的‘曲高和寡’有异曲同工之妙呀。”
不是他们不想叫好,而是沉浸在如此美妙的意境中,一脸的陶醉,他们竟然痴了。
“你们说,今晚谁是魁首?”武则天笑眯眯的问道。
“好!”
“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干你何事?”武承嗣接着嘲讽。
词在唐朝已经兴起,却不如诗流行,填词的人不算多,这算是一个冷门了。用现代的话来说,作词不算主流。
这一句是千古绝唱,是苏大才子这首《水调歌头》里的经典名句,为无数后人赞颂,武则天他们是识货的,能不站起身,使劲击掌赞赏么?
“……”武则天他们重重点头,一脸的享受表情,却没有说话。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李隆基的声调略高。
“我不吟诗,我作词。”李隆基回答。
无错版本在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作词?你会么?”武承嗣冷笑一声。
惊天的叫好声响起,如同雷鸣似的。
“红日几时有,举盏问苍天。”武承嗣嘴角一裂,冷笑道:“这也叫词?我也会,比你写得好。”
“曲高和寡”出自春秋时的楚国大文豪宋玉的《对楚王问》,这是非常有名的典故,与“高处不胜寒”意境相似。
要是坐着不动,那就太显眼了,一定会被众人的目光“杀”死。
武三思和武承嗣的脸色更加难看了。
“陛下……”李隆基还想再说,又给武则天喝斥了。
“要不,我们打个赌。我的诗要是比他好,你就学狗……”李隆基扯起嗓子叫嚣,却给武则天打断了。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李隆基摇头晃脑,一脸的陶醉样儿。
“好!”
“楚王!”一片惊天的叫嚷声响起,出自众人之口。
李隆基这词要是还不能夺魁,还有谁能夺魁?就是张说的诗,也是比不了呀。
首先,李隆基这词很美妙,美妙得如同仙乐似的,让人陶醉。
其次,还很应景,应眼前的中秋佳节之景。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描写中秋佳节的诗词,可苏大才子的这首《水调歌头》称最,无出其右者。
“大家都举杯。”武则天笑呵呵的端起酒杯,道:“我们今晚在这里共度佳节,可我们的万千将士驻守在边关,还有在各地处置政务的官吏,他们很辛苦,朕要告诉你们的是:朕没有忘记你们!朕就借三郎的词来感谢你们:朕与你们‘千里共婵娟’。”
“千里共婵娟!”一片轰鸣声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