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无知(5k)
新能源车与燃油车在很多维度上都有不同,车辆运行的实时数据采集便是其中一环。
不过,从主机厂的角度出发,两者又都对车辆的数据充满兴趣。
俞兴在瞧见疑似问题测评的汇报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对方的目的,不是对方是否有幕后黑手,反而瞬间就想到了过山峰的老朋友——大众。
大众在柴油排放造假事件里就是通过转向角传感器来识别方向盘的转动角度数据,再用软件算法实现最后的作弊。
根据去年年底被公布出来的造假手段,大众的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方向转动角度和转向速度,前者范围在±780°,后者精度在±0.5°,并且还通过双通道设计来支持冗余信号输出,确保了数据的可靠性。
德国的《慕尼黑水星报》采访了大众高管,给出明确的技术作弊方式,但大家其实并不关心大众是如何造假的,这份报道也没引起什么波澜,反而是刘琬英注意到并转发给了俞兴。
两人在月黑风高的夜晚共同饶有兴趣的品鉴了大众的手段。
俞兴觉得,相较于把数据留在车里本身进行处理,如果大众能够像新能源这样把实时数据传回云端,当初检测大众车型就没法那么轻易碰到疏漏了。
作为在这方面更进步的新能源车企,碳硅集团对于数据的采集实际上倒不是为了预防测评,而是通过对三电状态、整车数据的实时监控来确保安全,其它的都是附带的。
当然,挂靠在申城的数据保存机构就是小招式了,但也仅仅是往前先走半步。
国内在去年11月19日下达了一个《电动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的国家标准计划,要在24个月之内完成车辆企业平台和监管平台之间数据通信的标准。
碳硅集团同样是参与者,属于电动汽车示范运行平台的负责单位,将会提供实践应用过程中的经验,并把它在今年10月提交讨论,届时会形成第一轮标准草案。
按照规划,这方面的国家标准会在2016年正式发布实施。
电车运行的数据需要连接国内平台,这样自然就能在碰见问题的时候有准确的判断。
碳硅集团在1月份的合作还上过申城本地的新闻,但没人会在意这个。
油车和电车的机械架构与技术路径不同,后者对核心部件的主动控制能力是动力系统的特性所决定的,燃料燃烧过程本身就具有天然的滞后和不确定性,电驱系统实现的却是毫秒级精准调控。
碳硅集团在不同场合都聊过新能源和燃油车的不同,但听起来十分泛泛,对于不愿钻研的车评人来说,恐怕确实不知道主机厂能做到什么地步。
既然无知,便能无畏。
关于麋鹿测试或者说很多测试,人为因素都可以造成很大的影响,最终成绩便能落在测试方想要的区间。
俞兴有着还算丰富的做空经验,对于“欺骗”的性质有着比较谨慎的态度。
崔之愚很快临时成立了专项小组,没有惊动别人,而是直接去线下想办法先确定“老翔”具体进行测试的车辆,然后再来辨别问题,同时,碳硅集团的官网也就这次测评舆论给出回应,一方面表明自家的成绩是在标准之下的反复测试,绝对不会有问题,另一方面也希望车评人主动联系沟通,共同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
车辆性能造假,这个事说大能大,说小能小,日本车企没少为车辆的问题鞠躬,但也没怎么耽误车辆的热销,然而,临港这边目前只有一款车型,还未在客户群体里建立足够的信任度,这个阶段面对如此容易传播的指责就很有必要认真与严肃的对待。
三月的最后一周,关于车评人质疑测试数据的舆论甚嚣尘上。
碳硅集团之前上了央视新闻,又有俞兴与香江上市公司共同露面所谈论的一体化压铸新技术,这是从官方层面终结了这方面技术的些许争议。
然而,临港这边也不可能碰见问题就以这种方式来解决,碳硅集团知道这一点,其他人自然也知道这一点。
不过,“老翔”给出的麋鹿测试成绩是57km/h,这固然引起极大的热度,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信服他的测试,之前对九州极其称赞的“38号”就直接表示了疑问。
没隔两天,38号又把朋友刚修好的九州max借来,同样进行了一次麋鹿测试,最终的成绩是76km/h,比碳硅发布会上的数字还要略好。
两位车评人都放出了测试视频,一位57,一位76,而两边的评论区里也有各自的支持者。
“老翔”一方面在微博等更容易传播的平台谈论自己对九州的测评,另一方面也很快更新视频,回应了“38号”的测试,坚称自己的测试就是那样的。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落差……
老翔在视频里笑着提出反问:九州的麋鹿测试成绩在不同车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波动,这个问题不应该问我,应该直接去问碳硅集团啊!我只能保证我的测试是严谨的,是公正的,我个人愿意为这个结果承担法律责任!我肯定也希望国产车好啊,我也对九州这样的表现百思不得其解,哎,怎么说呢,我希望只是碳硅集团在装配工艺上的问题,后续也会和那边一起看看是怎么回事。
碳硅发布会上对于九州的麋鹿成绩介绍是中大型suv的第一名。
然而,碳硅这样一个新公司凭什么能比百年车企更好,凭什么能拿第一,这算是比较容易出现的疑问。
所以,现在出现“老翔”这种成绩上的指责,印象与视频一结合,到底有没有对碳硅集团的销售产生影响不清楚,但他在微博上的粉丝数量涨得很快,原先只有22万,最新已经涨到了79万。
不少人相信测评结果的一个理由就是,他都愿意承担法律责任了,那肯定是真的啊。
碳硅集团只发了一次公告,暂时没有进行更多的解释,但有记者再度去碳硅申城店探访,认为客流量相较于上市之初是有明显减少的。
3月29日,俞兴在碳硅集团迎来一位老朋友。
或者说,老对手。
idg的熊潇鸽与新晋投资人刘炽平来到了临港。
俞兴之前帮了熊潇鸽一个忙,硬是挤出时间去皖省当了一回产业专家,也从自己的角度直言不讳的评价了奇点汽车的立项问题。
创业项目的成败看什么?
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先看创始人的想法。
一位创始人如果连想法都是错的,这个项目就一定不能成功。
沈海寅要造纯电车,要对标特斯拉,要把三电技术的开发希望放在日企身上,这就……
这当然和他曾经在日本创业的经历有关,或许就存在什么资源,但这在俞兴看来就是天方夜谭,最终便是不欢而散。
作为帮忙的回报,俞兴对熊总提了个小要求,希望他帮忙游说游说刘炽平,方向则是musvid的海外发展。
熊潇鸽没想到俞总竟然大胆的把目光定在刘炽平身上,但细细一想又觉得企鹅前总裁简直是绝配,不管能力还是眼光都没得挑,而且还能规避国内市场竞争的尴尬。
问题就在于,刘炽平本人的想法……
熊潇鸽接触了刘炽平,知道他已经在琢磨投资的业务,这一趟便没有直接提及musvid,而是以临港有好的投资项目为理由把他弄来。
随着碳硅集团在市场上取得初步的成绩,不管汽车业内如何反响,消费者们如何观望,投资人们是欢声雷动的,关于俞总从互联网杀入汽车行业的疑云也几乎一扫而空。
站在这个时间节点回顾,俞总对汽车产业的投入果然是高瞻远瞩,是大勇气与大毅力!
同样再重新审视临港,双碳硅所能赋予的机会与资源都是一等一的,这里简直就成了投资人必游之地。
刘炽平已经决定要成为投资人了,也是因为敬仰熊总多年的投资经验,这次才愿意过来见识见识临港出现的所谓绝佳新项目是什么东西。
上午十一点,重要的事情已经处理的差不多。
俞兴热情欢迎了两位投资人的到来,对于刘炽平的出现没有阴阳怪气,也没有居高临下。
“俞总,那个车评事件是要怎么处理?我看传播还挺广的,记者还说你们门店客流被影响了。”熊潇鸽在简单的寒暄过后提到一件很关心的事情。
“我们原本是20家门店,月中新开了5家,这月底又开了5家,客流当然被分流了。”俞兴笑道,“车评那个事嘛,我们已经知道了他的车,公司也和他沟通了,想要对车进行检查,但他这两天一直拖着不给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