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船上所载百万斤铁器,除了路上用作盘缠,还有那些移民的安家费之外,其余皆换成了金银,这才换来了这五十余万斤金银,还有诸多货物。
“除此之外,陛下标注的海图当中,那黎洲西海岸还有一处叫做金川的地方,谷中有数条河流,河中遍布金沙,故而称为金川,当地甚至连邦国小城都没有,只有一些野人部落,我在金川也用铁器跟土人换来不少金沙,仅在金川一处地方,总计就收来了数万两黄金,而那河中的金沙至今还未减少半分。”
“.”
众人闻言顿时一阵无语,周围鸦雀无声,都觉得这他娘的也太匪夷所思了,这都什么年代了,居然还有不会炼铁的国家,还不知道金银的珍贵,用一些斧头铁锅就能轻易换来大笔金银。
是,中国的铁器确实畅销海内外,但那也只是各地的番邦蛮夷无力大规模冶铁而已,但不代表他们不会炼铁,可能技术确实不如中国那么高超,但不代表一点没有啊。
若非有鲁锦站在这里,知道汪大渊不敢犯欺君之罪,在陛下面前胡说八道,他们都要以为汪大渊在讲天方夜谭了。
而夏煜和包毓等人也对视了一眼,刚才他们还跟陛下一起商量海军应该怎么建设,要造多少军舰,每年的造舰费用是多少,一帮别人口中的王侯将相,抠抠索索的数着家底过日子,咬咬牙定了一个每年25万两,十年造舰一百艘的计划。
可即便如此,总价值也不过250万两,现在可好,汪大渊直接带回来五个海军
而他们后面那些列队陪同迎接的文武百官,就更绷不住了,这黎洲有没有什么高产的神仙种子暂时还不好说,但金银是真多却是肯定的,众人顿时激烈的讨论了起来。
鲁锦闻言也点了点头,“黎洲的那几个小国确实如此,还好准备的铁器多,才能一下换来那么多金银,这可是人家数千年积攒的储蓄,这才让咱们占了个大便宜,等把他们手中的金银积蓄榨干之后,以后再想轻易弄来那么多金银就不容易了。
“不过操作的好的话,以后每年再弄个千八百万两也不是不可能。”
李善长顿时惊道,“真能弄来那么多,而且还是每年都有?”
其他人闻言也纷纷看向了鲁锦。
鲁锦肯定的点了点头,“差不多是能弄来这个数的,不过这些金银矿可都在别人的地盘上,想要夺过来是要打仗的,你们愿意出兵?”
“这那还是从长计议吧。”众人一听要出兵打仗,顿时就不敢说话了。
不是不能打仗,也不是他们反对鲁锦开疆拓土,起码也要等大明休养生息几年,恢复了元气再说,毕竟他们这才刚刚平定乱世,到处都还百废待兴呢。
而鲁锦也不是瞎说,如果按照他的计划操作的好的话,是真能每年弄来这个数的。
别的地方不讲,仅日本列岛这一处,就有佐渡金山,石见银山,还有北海道的几处金银矿,光是日本这几处矿产,如果是不计后果的掠夺性开采,每年开采400万两,持续开采一百年都不是问题,彻底把这些金银矿榨干。
再加上吕宋岛的金矿,南洋诸岛的金银矿,每年开采一百万两总是有的。
数量最大的还要数大洋彼岸南美印加帝国的银矿,南美盛产白银和铜矿,一年开采几百万两轻轻松松,这些全都加起来,每年光是采矿获得的现金收入就有上千万两。
资金是充足且稳定的,关键还是要看怎么。
君不见两牙率先开启大航海,西班牙更是从海外掠夺金银无数,可到了最后,西班牙拿到这些金银就回到欧洲到处挥霍,很快就把自己搞破产了,反而养肥了隔壁的带英,还顺便引导了带英完成工业革命。
鲁锦的大明自然不能学西班牙,他要把这些金银变成大明工业革命的第一桶金,和后续持续不断的投资,他要把这些金银变成一座座学校,一座座工厂,一条条铁路,一艘艘轮船,把这些财富都变成实物留在大明的土地上,自然是不可能学西班牙的。
而且搞工业,是非常需要投资的,带英之所以能完成工业革命,旁边的西班牙大撒币就功不可没,近代中国重新崛起,也是靠的数不清的外资和勤劳的人民,而现在的大明,勤劳的人民是从来不缺的,就差这数量庞大的外资持续流入了。
只可惜这个时代还没有外来投资一说,只能自己出海去抢!
等众人平复了激动的心情之后,鲁锦这才做出安排道,“定邦,你去派一队侍卫跟着汪先生负责卸货,你亲自盯着他们,两位丞相负责在旁边记账,看看这次究竟赚来多少金银。”
“是!”众人顿时齐声应诺,接着便开始卸起货来。
率先从船上卸下来的,就是那12只还不到半岁大的小羊驼,还有装在几个大笼子中的火鸡和番鸭,以及二十多只哈士奇和阿拉斯加犬的幼崽。
看到那些似羊非羊,似驼非驼,脖子长长的,浑身毛茸茸的怪异畜牲,顿时又引起众人的一阵激烈讨论。
看来这大洋彼岸有个黎洲还真不是假的,竟然还有此种奇特的生物,不少人纷纷打听这东西的名字,黎洲羊驼之名也很快在朝堂中传开。
卸下这些活物之后,接下来又是各种粮食,汪大渊他们回来时为了以防万一,除了底舱压舱的那些金银和橡胶,其余空间都用来装食物和淡水了,准备的玉米和土豆番薯等物,足足装满了一层船舱,足够几百人吃上一年多,现在这些没吃完的玉米土豆等物,自然就当作种子被搬了下来。
很快几个玉米棒子就被当作样品在百官手中传递开来,引得众人惊叹不已。
“哎呦,这就是传说中的玉米啊,长得倒是不小。”
“果然如同珠玉玛瑙一般,这玉米的名字还真是米如其名。”
“就是不知道此物产量如何,吃起来又怎么样?”
“听那位探洋使说,此物在黎洲开垦的新田上种植,即便没有施肥也能亩产210斤上下。”
“亩产210斤?!那确实不少了,起码比种麦子多,麦子亩产才120余斤,即便是水浇地的上田,也不过150斤,难怪陛下一定要不远万里寻找此物。”
“还不止呢,听说此物可以与冬麦轮作,秋天种麦子,来年六月收,收完麦子再立即种玉米,到深秋又能再收一季,若此言非虚,从此我大明长江以北的半壁江山,也能如江南一样一年两熟,真苍生之幸也!”
(本章完)